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大講堂第556講:投資中最重要的事:學習與進化

大講堂第556講:投資中最重要的事:學習與進化

來源:金融界愛投顧

導語:《投資洞察》是匯添富所有基金經理共同撰寫的一個專欄,堅持更新已有8年。2015年,該專欄曾匯總成冊,並頗受好評。2018年,匯添富又對該書進行了增訂,並將於近期出版。逢該書再版之際,匯添富基金總經理張暉親筆為《投資洞察》做序,他本人也是投資洞察的專欄作者之一。

正文:

2018年新一輯《投資洞察》付梓在即,我的同事邀請我給這本書重新作序,這讓我想起了幾樁舊事。

二十多年前,我還是一名財大的普通學生,每天最有意思的討論不是發生在課堂上,而是在晚間的宿舍里: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們討論各類天馬行空的話題,比如麥當勞進入中國的市場策略、比如中美關係未來走向種種,常常至熄燈還意猶未盡。如今,當年的同學們大多天各一方,在各自的領域也都有所建樹。現在想來,正是這樣一段有趣的插曲,開闊了大家的視野,豐富了彼此的見識,於我而言更是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

在簡單而充實的生活中,我逐漸對投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惜國內的投資業方興未艾,相關資料少的可憐,此時財大的圖書館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收藏著大量有關投資的英文原版書籍,我一頭扎進了書叢,如饑似渴的閱讀了許多經典,其中有關投資理念、流程、方法的內容深深影響並塑造了日後的我。時至今日,常有關心匯添富的朋友問起,為什麼根植於國內市場的匯添富,投資原則和方法與外資機構如此類似?我想多少應該與我當年的這段經歷有關。

今天,我依然非常感恩這段時光,也深深的明白:那些看過的書、走過的路、遇到的人對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會產生多大的影響,特別是在以人才為核心的基金行業。今年恰逢中國基金行業二十周年,二十年斗轉星移,正是各路英傑風雨兼程、夙興夜寐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匯添富基金是見證者也有幸參與其中。這些年,我總試圖在匯添富重現當年我學生時的氛圍,鼓勵同事們有空多讀書增智,多和比自己高明的人交流切磋,希望大家能夠如當年懵懂的我一般幸運:無論外界如何變化,我們都可以不斷提升進化自己。

投資是孤獨的征程,而分享則是驅逐孤獨的良方。這本《投資洞察》的初衷就是將匯添富同事們的日常投資所得、讀書所感定期總結回顧以作內部交流使用,因此它集結了我們投資參悟中真實的吉光片羽。機緣巧合下,這部手札於2010年向外界刊發,通過文字分享的形式卻意外收穫了更多:於自己可獲得「過盡千帆」後的反思與鞭策,於他人也可約取「隔岸觀火」的洞明與見識。一晃已八年過去了。

八年看似彈指一揮間,資本市場卻已滄海桑田。市場環境、估值體系、行業趨勢、投資者結構都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而處在變化中我們是否跟上了變化,或是更加前瞻的洞察並引領了變化?

很遺憾,能夠擁抱變化者寥寥。相反,我們中的很多人投資入門多年,依然不得其道;終日逡巡於「牛拉車不動,是打車還是打牛」的困境,仍不得要領。投資必不能趨時奉勢、人云亦云,但能處變局中卻能始終明心見性者,我認為學會學習、以自我進化為目標才是根本。我常對同事們說,學習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增加知識,拓展基礎的能力圈,著眼點是擴大個人對於客觀世界的認知積累,這是大多數人學習常態,這一重固然重要卻不是學習的本質;第二重是提高邏輯,改進個人的認知框架,達到這一境界,已經可以將刻板知識靈活運用,但仍然僅可解釋過去卻無法指向未來;第三重是強化洞見,思考從個人出發,無視繁複的信息雜訊干擾,穿透過去、現在和未來,最終開始正確的指導現實世界。這是我們是學習中應追求的境界,惟其如此,我們才能撥開迷霧抓住本質。究其根本,洞見本質的最終目的是不假外求,而求諸於心,不囿於自身局限,始終進化前行。

不斷學習和進化讓我們有信心能夠擁抱變化,但變化只是出發點,而不變才是落腳點。匯添富籌建之初,草創未就,林總找我問應該如何搭建投資體系。我告訴他,必須有明確的投資理念、投資方法,這是最基本的,然後一邊說一邊在紙上寫上這些要點並畫上投資流程圖。至今,匯添富成立十四載有餘,這一套匯添富投資「基本法」未變,無論市場如何風雲變幻,我始終要求我們的投資團隊要嚴格照此執行。現在大家談論所謂「投資範式」,於我看來,就是我們長期堅持不變的東西:一個共同體所具有的共同的價值觀、準則和行為模式。

十多年前,我做基金經理時,常覺得投資之途漫漫,快樂總是短暫,而痛苦與孤寂卻如無盡的長夜,箇中滋味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體會。然而,這二十多年來,我也漸漸悟得,如以貝佐斯「Day One」的心境去面對未來投資中的挑戰,放下包袱,一切歸零,會發現深沉的喜悅和智慧,這也是一種不足為外人道的幸福。如果回到二十多年前那些揮斥方遒的夜晚,我會急不可待的將這頓悟的喜悅與智慧與你們分享,而如今就讓這本《投資洞察》代我們娓娓道來。

是以為序。

張暉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夜

導語:《投資洞察》是匯添富所有基金經理共同撰寫的一個專欄,堅持更新已有8年。2015年,該專欄曾匯總成冊,並頗受好評。2018年,匯添富又對該書進行了增訂,並將於近期出版。逢該書再版之際,匯添富基金總經理張暉親筆為《投資洞察》做序,他本人也是投資洞察的專欄作者之一。

正文:

2018年新一輯《投資洞察》付梓在即,我的同事邀請我給這本書重新作序,這讓我想起了幾樁舊事。

二十多年前,我還是一名財大的普通學生,每天最有意思的討論不是發生在課堂上,而是在晚間的宿舍里: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們討論各類天馬行空的話題,比如麥當勞進入中國的市場策略、比如中美關係未來走向種種,常常至熄燈還意猶未盡。如今,當年的同學們大多天各一方,在各自的領域也都有所建樹。現在想來,正是這樣一段有趣的插曲,開闊了大家的視野,豐富了彼此的見識,於我而言更是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

在簡單而充實的生活中,我逐漸對投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惜國內的投資業方興未艾,相關資料少的可憐,此時財大的圖書館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收藏著大量有關投資的英文原版書籍,我一頭扎進了書叢,如饑似渴的閱讀了許多經典,其中有關投資理念、流程、方法的內容深深影響並塑造了日後的我。時至今日,常有關心匯添富的朋友問起,為什麼根植於國內市場的匯添富,投資原則和方法與外資機構如此類似?我想多少應該與我當年的這段經歷有關。

今天,我依然非常感恩這段時光,也深深的明白:那些看過的書、走過的路、遇到的人對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會產生多大的影響,特別是在以人才為核心的基金行業。今年恰逢中國基金行業二十周年,二十年斗轉星移,正是各路英傑風雨兼程、夙興夜寐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匯添富基金是見證者也有幸參與其中。這些年,我總試圖在匯添富重現當年我學生時的氛圍,鼓勵同事們有空多讀書增智,多和比自己高明的人交流切磋,希望大家能夠如當年懵懂的我一般幸運:無論外界如何變化,我們都可以不斷提升進化自己。

投資是孤獨的征程,而分享則是驅逐孤獨的良方。這本《投資洞察》的初衷就是將匯添富同事們的日常投資所得、讀書所感定期總結回顧以作內部交流使用,因此它集結了我們投資參悟中真實的吉光片羽。機緣巧合下,這部手札於2010年向外界刊發,通過文字分享的形式卻意外收穫了更多:於自己可獲得「過盡千帆」後的反思與鞭策,於他人也可約取「隔岸觀火」的洞明與見識。一晃已八年過去了。

八年看似彈指一揮間,資本市場卻已滄海桑田。市場環境、估值體系、行業趨勢、投資者結構都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而處在變化中我們是否跟上了變化,或是更加前瞻的洞察並引領了變化?

很遺憾,能夠擁抱變化者寥寥。相反,我們中的很多人投資入門多年,依然不得其道;終日逡巡於「牛拉車不動,是打車還是打牛」的困境,仍不得要領。投資必不能趨時奉勢、人云亦云,但能處變局中卻能始終明心見性者,我認為學會學習、以自我進化為目標才是根本。我常對同事們說,學習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增加知識,拓展基礎的能力圈,著眼點是擴大個人對於客觀世界的認知積累,這是大多數人學習常態,這一重固然重要卻不是學習的本質;第二重是提高邏輯,改進個人的認知框架,達到這一境界,已經可以將刻板知識靈活運用,但仍然僅可解釋過去卻無法指向未來;第三重是強化洞見,思考從個人出發,無視繁複的信息雜訊干擾,穿透過去、現在和未來,最終開始正確的指導現實世界。這是我們是學習中應追求的境界,惟其如此,我們才能撥開迷霧抓住本質。究其根本,洞見本質的最終目的是不假外求,而求諸於心,不囿於自身局限,始終進化前行。

不斷學習和進化讓我們有信心能夠擁抱變化,但變化只是出發點,而不變才是落腳點。匯添富籌建之初,草創未就,林總找我問應該如何搭建投資體系。我告訴他,必須有明確的投資理念、投資方法,這是最基本的,然後一邊說一邊在紙上寫上這些要點並畫上投資流程圖。至今,匯添富成立十四載有餘,這一套匯添富投資「基本法」未變,無論市場如何風雲變幻,我始終要求我們的投資團隊要嚴格照此執行。現在大家談論所謂「投資範式」,於我看來,就是我們長期堅持不變的東西:一個共同體所具有的共同的價值觀、準則和行為模式。

十多年前,我做基金經理時,常覺得投資之途漫漫,快樂總是短暫,而痛苦與孤寂卻如無盡的長夜,箇中滋味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體會。然而,這二十多年來,我也漸漸悟得,如以貝佐斯「Day One」的心境去面對未來投資中的挑戰,放下包袱,一切歸零,會發現深沉的喜悅和智慧,這也是一種不足為外人道的幸福。如果回到二十多年前那些揮斥方遒的夜晚,我會急不可待的將這頓悟的喜悅與智慧與你們分享,而如今就讓這本《投資洞察》代我們娓娓道來。

是以為序。

張暉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界 的精彩文章:

介紹炒股方法:哈奇計劃法
路威酩軒32億美元收購前東方快車酒店集團

TAG: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