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知乎熱榜 | 伊拉克化學博士身陷 ISIS 佔領區,導師為督促其完成論文,派僱傭兵將其救出
「
本周知乎熱榜
(12.8 - 12.15)
」
「知乎熱榜」彙集了當下知乎上和網路中最熱門的內容。
戳小程序一鍵查看:
1
伊拉克化學博士身陷 ISIS 佔領區
導師為督促其完成論文
派僱傭兵將其救出
熱榜曝光次數
791,545
知友:山羊月
(10000+ 贊同,埃塞克斯大學社會學博士)
請不要小看這樣一次營救。
目前國內的報道都或多或少帶有點調侃意味,但事實上,整個營救行動其中任何一環的缺失,任何一方的推諉,任何一人的放棄,都會讓一則可以被調侃的新聞變成一篇悲痛的訃告,或者更糟糕——一具無人知曉的屍體。
先看看主人公 Firas Jumaah 博士。他做到了什麼?
身為一個丈夫,他在自己的妻小面臨危險時沒有選擇拋棄,冒著生命危險承擔了屬於一個丈夫的責任。
他和家人信仰 Yazidi 教,該宗教被伊斯蘭國宣布為魔鬼崇拜,所以當他的妻子打電話告訴他伊斯蘭國士兵進入鄰村時,可以想像他是多麼恐慌。
然而,他仍然毅然選擇從生活安逸的瑞典乘坐第一班飛機回到了戰火紛飛的家鄉去努力營救自己的家人。
「My wife was in a total panic, everyone was shocked at how Islamic State was behaving. I took the first plane there to be with them. What sort of life would I have had if anything had happened to them when I wasn』t there?」 he said.
「我的妻子完全陷入了恐慌,每個人都對伊斯蘭國的行為感到震驚。我乘第一班飛機去那裡和他們在一起。如果他們在我不在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我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呢?」他說。
作為一個博士生,他在身陷絕境時仍沒有拋棄學業,嚮導師如實彙報。注意,他並沒有主動要求導師為他去做什麼,而是發簡訊告訴老師自己可能無法完成博士論文了。
Professor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received a text message from her student Firas Jumaah in 2014 telling her to to assume he would not finish his thesis if he had not returned within a week.
分析化學教授 Charlotta Turner 在 2014 年收到了她的學生 Firas Jumaah 的簡訊,告訴她假設如果他沒有在一周內回來,他不會完成他的論文。
「I had no hope then at all,」 Jumaah told Lund』s University Magazine LUM. 「I was desperate. I just wanted to tell my supervisor what was happening. I had no idea that a professor would be able to do anything for us.」
「那時我一點希望都沒有,」朱瑪告訴隆德的大學雜誌 LUM。「我當時絕望了。我只是想告訴我的上司發生了什麼。 我不知道教授能為我們做什麼。」
再看看他的導師,Charlotta Turner 教授。她做到了什麼?
身為一名導師,她沒有因為戰火而拋棄自己的學生。
哪怕她口頭上說是以擾亂自己研究的名義,但大家都知道她完全可以置身事外,拿著學生的簡訊名正言順地中斷教導關係。
「What was happening was completely unacceptable,」 she said. 「I became so angry that IS could barge themselves into our world, endanger my doctoral student and disturb the research.」
「發生的事情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她說。「我變得如此憤怒,以至於伊斯蘭國可能闖入我們的世界,危及我的教授的博士生,擾亂我的研究。」
進一步,她聯繫了她的上司,而上司也沒有因為事態複雜而選擇拋棄一名博士生,而是簡單地回復:just do it。
此處,我突然想到之前知乎上看過的新聞:國內某大學一名女學生向院長舉報副院長性侵,院長卻勸女生為了學院名聲息事寧人。兩相對比,我都感覺這種對比本身是對這位力挺學生的上司的侮辱……
在上司的支持下,導師又聯繫了學校當時的安全主管,Per Gustafson,可以想像在這個環節,安全主管有充分的理由拒絕提供協助——畢竟他的職權範圍僅僅在隆德大學。
然而,安全主管也沒有拋棄,而是積極配合:
「It was almost as if he』d been waiting for this kind of mission,」 she said. 「Per Gustafson said that we had deal with a transport and security company which was valid all over the whole world.」
「就好像他一直在等待這樣的任務,」她說。「佩爾 · 古斯塔夫森說,我們與一家運輸和安保公司打交道,這家公司在全世界都有效。」
接下來的營救行動,四名全副武裝的僱傭兵也沒有掉鏈子,深入戰區將 Jumaah、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護送到了機場,中間經歷了何種波折我們不得而知,但僅僅是這一行為就聽起來頗有拯救大兵瑞恩的氣勢。
最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隆德大學校方,雖然在整個事件中沒有突出報道,但可以想像營救行動的巨額資金肯定也經過了校方的批准和支持,所以我們當然可以說,隆德大學也沒有拋棄自己的學生。
從學生到導師,從導師到上司,從上司到安全主管,從安全主管到學校,從學校到安保公司,從安保公司到僱傭兵……任何一方的缺失,任何一人的拋棄,都會徹底改寫這則新聞的結尾。
請注意,如今我們回顧事件的視角仍然是結果論的一次次不拋棄,卻沒法設身處地去想像這些不拋棄的決心和抉擇背後的壓力有多大——
比方說當導師,上司和校方出了大價錢後,人仍然沒救回來,這時這巨大責任該怎麼算,又該誰來背?一次拯救代價如此大,過程如此難,倘若理性計算恐怕無論如何都得不出一個「划算」的結論,但為什麼卻沒有一人和一方放棄呢?
這背後是一種信念的力量——正是這種信念,才成就了人性道德關懷對獸性趨利避害的超越。凡擁有此種信念的群落,小至師門學校,大至民族國家,皆不可小覷,更值得尊敬。
參考文獻: University professor sent elite mercenaries to rescue student from Isil warzone
知友熱評
Glonnaz009:
這麼一描述,我覺得拍成電影會很棒
張宏遒:
據路邊社消息,該博士直到最近才還清請僱傭兵的全部費用。
清五郎:
命重要,何況還能還清,哈哈這波不虧啊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108 個回答:如何看待「伊拉克化學博士身陷 ISIS 佔領區,導師為督促其完成論文,派僱傭兵將其救出」這一新聞?
2
為什麼氣溫 37℃ 人會覺得熱,
但是洗澡的時候水溫 37℃ 會冷?
熱榜曝光次數
998,314
知乎機構號:CHANGEclub
(5500+ 贊同)
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是皮膚與外界溫差,另一個是散熱效率。
我們人類的核心體溫大約是 37℃。
下丘腦作為人體的「恆溫器」,使我們身體處於一種動態平衡中,即產生的熱量和損失的熱量相當,從而保持 37℃ 體溫的穩定。
要知道,人體就像一個不斷產生熱量的發動機。
收縮的心臟、運動的肌肉、維持神經活躍的離子泵、分解食物和合成新組織的生化反應等等都在持續地產生熱量。
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身體急需將熱量散發出去。
怎麼散熱呢?靠血液的循環,把核心高溫的血液帶到四肢體表;靠呼吸,吸入涼爽乾燥的空氣,吐出潮濕溫熱的空氣;最主要是靠出汗,體表汗液蒸髮帶走大量的熱量幫助降溫。
所以,無論氣溫還是水溫,外界溫度大於等於 37℃ 時,我們都是需要藉助上述方法散熱的。
我們不妨來做一個假設:
為了維持核心體溫 37℃,外界溫度是多少度最合適(無需額外運動,代謝率穩定)?
答案是取決於我們身處的介質——在靜止的空氣中大約為 21~27℃,在靜止的水裡大約是 28~33℃。
咋不一樣呢?
這是因為水和空氣的傳熱能力不同:
對於一個物體在某種介質的傳熱過程中,
在水中的傳熱係數是 230 watts·m-2·°C-1
在空氣中的傳熱係數是 9 watts·m-2·°C-1
25 倍(230/9),水比空氣的傳熱能力要好太多了。
同樣是為了維持自身體溫,氣溫要比水溫更低才能達到「相同的散熱效率」。
接下來我們回到題目中,把溫度上升到 37℃。
為什麼氣溫 37 度人會覺得熱,但是洗澡的時候水溫 37 度會冷呢?
這個時候我們要再補充一個概念,就是溫度感受器。
如果說下丘腦是維持核心體溫 37 度的恆溫器,溫度感受器就是廣泛分步於身體各部位的小小感測器。
所以我們感受到外界溫度的高低不同,其實也是因為體表分步的溫度感受器感知到了皮膚與外界的溫差。
1、氣溫 37 度:
我們瘋狂出汗,水分子蒸發吸熱帶走大量的能量,讓你的體表溫度迅速下降。
皮膚中大量的溫度感受器,感知到了皮膚與外界的溫差,因此覺得特別熱,但是散熱效率尚可。
2、水溫 37 度:
如果是泡澡,進入水裡,我們的皮膚溫度會迅速上升到了 37 度左右。
此外,由於水的超強傳熱能力,維持核心體溫的散熱也不會十分困難。
因此,我們會先感覺很熱,然後很快覺得舒服溫暖…當然由於這種情況下出汗蒸發效率低下,所以泡澡理論上 37 度不會覺得冷,泡久了還覺得有點熱呢。
如果是沖澡就更簡單了,流動的水加快了溫度的傳遞,而且外界的氣溫通常也低於 37 度,散熱完全不成問題,所以 37 度可能還有點冷,洗澡水的溫度要上升到 38-42 度才會覺得舒服。
而且無論泡澡還是洗澡,你都沒穿衣服啊!
3、附加題:氣溫 37 度、潮濕:
這種情況就最慘了,相比於乾燥的 37 度,潮濕的 37 度更容易熱 skr 人……
大家應該聽說過體感溫度(AT, apparent temperature):
其中 AT 為體感溫度(°C)、T 為氣溫(°C)、e 為水汽壓(hPa)、V 為風速(m/sec)、RH 為相對濕度(%)。
可看出相對濕度越大、風速越小時,能得出較大的體感溫度,此公式則由中央氣象局預報各地體感溫度所引用。
簡單解釋一下,當氣溫 37 度並且濕度很高時,這種空氣狀態並不能增加多少熱傳導效率,反而由於空氣中水蒸氣分壓較大導致出汗蒸發能力受限,還不吹風,因此散熱效率最最最最差,維持核心體溫也最困難。
所以說不颳風的桑拿天才是最可怕的。
最後這個問題告訴我們:
泡澡,36~38 度舒服;
沖澡,38~42 度舒服;
天熱,開空調舒服……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148 個回答:為什麼氣溫 37℃ 人會覺得熱,但是洗澡的時候水溫 37℃ 會冷?
3
戰國時的秦國幾乎沒出過一個昏君,
為什麼還要經過 163 年 6 世才完成統一?
熱榜曝光次數
1,052,412
知友:Mr.V
(3500+ 贊同)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問題。
秦始皇奮六世餘烈,除開最後十年一口吞了六國之外,其餘的一個多世紀都在幹什麼。
其一,秦國地處西北一隅,與諸戎為鄰,建國以來便為天下所鄙,跟楚國一樣被視為蠻人。
所謂關中,也不過是周王室東遷之後的一塊棄地。可謂是地處文明邊緣,異族環伺。無論是春秋五霸的穆公時代,還是與強魏多次死磕的獻公時代,秦國的國土,也就今天陝西南部到甘肅東部那個範圍,倘若沒有穆公當年征服諸戎拓地數百里,秦國真的只能算個中等大小的諸侯國,缺乏像晉楚一般的戰略縱深。
這,便是秦國的地緣劣勢。
這便是春秋時期的秦國
其二,關中作為周室棄地,在被犬戎揉虐過來耕地,資源方面已經大不如前。再加上當時的關中,遠不如後世那般富庶。
穆公稱霸西戎所拓展的土地,更多的出自於戰略需求,而不是實實在在增加了老秦人糧食鐵器的財貨物力。相比起地處中原的三晉,宋 衛等國,秦國可謂是相當貧瘠。
這,便是秦國的資源劣勢。
其三,秦國民風彪悍,凶勇好鬥,在諸子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列國都有無數莘莘學子埋頭苦讀以求一朝成名,而秦國人卻忙於打打殺殺。後世李斯在諫逐客令中便指出,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
秦國在孝公之前最輝煌的一個年代,朝堂之上最有才華的大臣皆來自他國。一個國中不出賢才的國家,即便給他們再多的資源國土,也不可能會有什麼出息。再加上秦國貧瘠,列國鄙視,會選擇到秦國效力的士子,實在太少太少。
這,便是秦國的人才劣勢。
在這三大劣勢之下,逐鹿天下只能是個夢,能夠自保已經很勉力。尤其是魏國變法之後稱霸天下,任用吳起打擊秦國,幾乎把秦人鎖死在關中隴右。
於是,孝公一紙求賢令開始改變了秦國人才匱乏的局面。
打壓本土貴族豪強,大力引進六國人才,賞罰分明,激賞軍功,面對異國士子封賞的大度遠非他國所能比較。開啟了山東六國士子瘋狂湧進關中的時代。
自商鞅開始,張儀,魏冉,范睢,蔡澤,呂不韋,李斯一干超級強臣改變了天下的局勢。而在政治制度上面的變革,幾乎逆轉了秦國文明邊緣的局面,一舉成為戰國七雄文化與經濟的聚集點。
惠文王時期,名將司馬錯力主南征巴蜀,吞下天府之國,闢地千里,控制長江上游,俯視荊楚。一戰獲得了龐大的耕地面積,國家的戰略縱深,為後世秦軍東出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後勤保障。
戰國中期,秦惠文君任用司馬錯吞併巴蜀
光是從孝公啟用商鞅變法到惠文君吞滅巴蜀,歷時已將近三十年。而這段時間,秦國僅僅只是彌補了與六國的差距,做到了與齊楚魏這樣的強國平起平坐,還遠遠沒到一超多強的局面。
秦統一六國,最大的推動力,是來自昭襄王。
為政任用魏冉,范睢,為軍任用殺神白起。
范睢的遠交近攻大家基本上都聽說過,這個政策在當時很好的抑制了六國合縱。而對於白起的戰績,這裡來劃個重點。
昭襄王十三年,伊闕之戰,斬韓魏聯軍 24 萬
十五年,攻拔魏城大小六十一座
二十八年,伐楚,拔鄢 郢二都
三十四年,華陽之戰,斬三晉聯軍十五萬
四十三年,徑城之戰,斬韓軍五萬
四十七年,長平之戰,坑殺趙卒四十萬(一說二十五萬)
以上數據可能有水分,畢竟古代戰爭的行軍人數是把作戰隊伍和補給隊伍一起算上的,但無論如何,白起戎馬一生最大的貢獻不是為秦國佔領了多少土地,而是消滅了六國多少有生力量。
戰國後期,秦國佔領楚國半壁江山,奪上黨高地,佔領太行山以西
到了這一步,如果你是六國之一的君主,你會絕望嗎?長平之戰前,燕國主導過一次五國聯軍伐齊,把當時國力能與秦國一較高下的齊國打廢了。而長平之戰,把軍力能與秦國匹敵的趙國給廢了。往後,山東六國便再無抗衡秦軍的力量。
秦昭襄王執政四十餘年,做到的功績便是占擁天下一半的領土,消滅六國的有生力量。自孝公變法至昭襄王落幕,已將近一個世紀。
隨後,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期間加起來也就三年,可以忽略不計了。
緊接著便是千古一帝同志登場。
嬴政 13 歲登基,39 歲統一六國,用時 26 年。
而這 26 年間,前面一大半的時間是秦國舉國在長平之戰後休養生息,朝堂之上的權力遊戲。
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用將近十年的時間收割了六國人頭。
嚴格來講,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始皇共歷時一百三十年左右。前面的四代君王,除去武王在位時間過短,其餘的三位用將近一百年的時間是為了後世做鋪墊,以致於嬴政可以在短短十年間一劍掃六合。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138 個回答:戰國時的秦國幾乎沒出過一個昏君,為什麼還要經過 163 年 6 世才完成統一?
4
中國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問題?
熱榜曝光次數
2,207,363
知友:波特蘭花
(100+ 贊同)
本文將引用答主在美國的一些育兒見聞和經歷,目的是闡述觀點,並非崇洋媚外,介意者請止步。
關於我們中國父母在教育上可以做的更全面的地方,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有兩點:
1. 把未成年的孩子當作成年人一樣尊重,分兩方面:
(1)跟孩子好好說話。
這幾年,「輔導作業」幾乎可以收入中國父母心理疾病百科全書了。
其實就算我們天天罵孩子,他還是會一樣愛我們,也知道我們一樣愛他,因為孩子是寬容而聰明的。但父母對孩子態度的重要性在於:我們的態度就是他認為別人應該對待他的態度。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以禮待他,他就會認為自己有權被以禮相待;當有人對他無禮時,他就算不還擊,也在心裡明白「我沒錯,是他的態度錯了,因為他無權這樣對我」。
但如果我們天天罵他訓他,擰他耳朵打他屁股,那他就會認為別人有權因為他的慢、他的笨而攻擊他;當他遭受攻擊的時候,通常會以「成全別人、委屈自己」的方式化解爭端,哪怕一切根本不是他的錯。
想扭轉這一局面並不難,只需要我們別把孩子當孩子,而把他當成咱們的室友或同事。發火之前暫停一秒,問問自己「我會對自己的同事這麼說話嗎」。
如果還是不小心發了火,要記得道歉——孩子可比成年人寬容多了。
在中國「資歷至上」的環境下,訓練孩子「不畏權威」的確有一定困難,需要各位「領導、老師、學長」共同努力,但從家長做起讓孩子「培養尊嚴、守護尊嚴」是很可行的。
(2)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拿主意。
我剛到美國的時候,有一次帶兩歲的兒子去鄰居凱莉家玩,臨走時兒子想拿走凱莉的一個玩具。我問凱莉的媽媽是否可以,她說:「這是凱莉的的玩具,我問問她。」
凱莉只有一歲半。
我當時想:哎呀媽呀,你要是不想讓我拿你就明說,拉出一歲孩子做擋箭牌丟不丟人?
沒想到,那媽媽果真一本正經的問了女兒,女兒也同意了,儘管她也許並不明白她媽媽在問什麼。
真是開眼了!美國人實在是天下最奇葩的物種沒有之一啊!
不過在美國呆了幾年之後,我也變成了奇葩,而且不後悔這個變化:孩子培養了自主能力,大人也不必再在外人面前為了面子委屈孩子,何樂而不為?
剛才接了個電話,隨手一翻手機,發覺幾條簡訊也許能在這一段派上用場。
話說我大兒子明年上初中,父母們最近都在討論報學校的事。據我的經驗和聽聞,在孩子上大學之前,選擇初中和高中通常是由父母奔波考察,為孩子決定學校,即「我們給孩子報的某某中學」。
但在美國的同階層家庭,孩子通常從小就被允許參與許多「家庭重大決議」,小到玩耍,大到學特長、報學校;媽媽們說起跟孩子相關的話題,都是以孩子的名字作為主語的,即「小明想幹什麼幹什麼」,而不是「我們想讓小明幹什麼幹什麼」。
媽媽一:阿里報了醫學和科學學校。
媽媽二:玉杏報了 ISB。
我:阿里和玉杏今天下午 12-3 點想來我家玩嗎?他們報的這兩所學校都很好。我們和 Michael 在這兩所學校間猶豫了好久,最終還是報了 ISB,因為那裡有漢語課。
媽媽三:Micheal 周三下午 12-4 點想來我家玩嗎?
我:Micheal 願意去,謝謝你的邀請。
我:(臨時決定)你想不想讓仲納斯放學後跟 Micheal 一起回我家玩到 4:30?
媽媽三:我想問問仲納斯自己的意見(但他在學校,我沒法跟他商量),所以下次吧,雖然這個主意聽起來棒極了。
以下為「涉事眾娃」
孩子在我們身邊的時間只有他們生命長度的 1/5,所以育兒的目標不該是「事無巨細的為孩子做最好的決定」,而應該是指導、訓練孩子將來有能力為他自己做最好的決定。在此分享兩句深深影響了我的話——
第一句來自著名兒童心理輔導師 Ned Johnson 和資深補課老師 William Stixrud 合著的《自立的孩子》一書:
家長的任務,不是做孩子的上級,而是做孩子的顧問。
第二句來自《佩小姐的神奇之旅》的艾瑪布魯姆:我們不需要你讓我們感到安全,因為你已經教會了我們勇敢——這甚至比安全更好。
2. 不要為孩子過度付出。
初來美國,有一天問婆婆可不可以幫我看看孩子,我出去辦事(辦什麼事具體忘了),但婆婆說她「前一天扭著腰了,沒法幫忙」。此話一出,哎吆喂,把我心寒的吆......
反觀我媽。
我媽是一位把全部的愛和精力都毫無保留的獻給她的女兒和外孫的人。她第一次來美國時,連續坐了 5 小時大巴和 14 小時的飛機,下午 1:30 到的我家,3:00 跟我去學校接孩子,4 點開始和面調餡蒸大包子,無論我們怎麼拉她出去吃飯就是不去,因為我和孩子們最愛吃她的大包子;7 點半全家吃完飯,她收拾了碗筷就開始打掃我家,直到晚上 11 點把我家裡里外外擦的光彩照人才去睡覺。
唉,婆婆果然不靠譜啊,還是親媽好,我無比失落的想。
然而,幾年下來,我和我婆婆的關係一直穩中求進,而跟我媽的關係雖不是每況愈下,卻一直停滯不前,而且鬧過好幾次大矛盾。我仔細分析了其中奧妙,結果發現:
我婆婆一貫的「先保證自己舒服,再考慮照顧別人」的做法,使她總是有能量維持健康和好心情,這讓她心態平和,很容易相處。
而我媽在「犧牲一切,為了孩子」精神的指引下,透支了能量,消耗了健康,影響了心情。
當她受到疾病或低落情緒困擾的時候,免不了會生出一種想法:
我是為了照顧你們才生病的,所以你們也應該像我照顧你們一樣,放棄一切休息、娛樂和工作時間來照顧我。
一旦她覺得我們為她付出的不如她為我們付出的多,就會傷心欲絕,認為我們都是白眼狼,從而做出許多情緒化的事。
如果把人的能量比作一杯水,我婆婆是斟酌著把自己杯里的水分享給別的口渴的人;一旦發現自己的杯子快空了,就會馬上想辦法把水杯重新充滿,絕不讓自己陷入口渴難忍的境地。
我媽呢,則是把自己的水毫無保留的分給這個人三口、那個人五口,就算自己的水杯已完全乾了,她也要試圖從水杯本身中擠出水來。當自己最後實在要渴死了,她會熱切的期待曾經受過她恩惠的人帶著各自的水杯前來慷慨施救。
我婆婆看起來很「自私」,我媽看起來很「無私」,但這只是短期的表現,長期來看就不是這樣了。
人與人之間的長期相處需要一種自我「滿足感」而成就的「細水長流」,而絕不需要一下把自己掏空而造成的「被剝奪感」和「無回報感」——這兩種感受都會讓人把自己代入「受害者」的身份,而「受害者」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就是「怨婦」、「媽寶男」。
父母在愛孩子的時候,無需把自己杯里的水一股腦傾倒給孩子。孩子自有滿杯,再多只會外溢而不能保存,所以無法在你的杯子幹了的時候為你滿杯——半滿也許可以,但全滿恐怕難。所以,做父母的一定注意要為自己保存能量。
當你時刻有「滿足感」而非「被剝奪感」,你就是一個隨和的父母而非抱怨的父母,你和子女的關係才有可能歷久彌新。
最後加幾條簡訊做論據和看熱鬧的材料:
我:媽媽這是一條最後一刻通知——你今天能幫我看看孩子嗎?我想去一趟傢具店。
婆婆:你想幾點過來?我昨晚失眠了,所以現在需要睡一覺。不過爸爸在家,他非常樂意看老三。你想現在就把孩子送過來嗎?
我:我跟爸爸聯繫。你去睡覺吧。
我:爸爸你想幾點讓我送孩子?媽媽說她昨晚沒睡好?你是不是又惹她生氣了?
公公:現在是送孩子的完美時間!我昨晚表現很好,我保證這次不是我的錯。
我:那我現在送他。
公公:等不及見到孫子!媽媽剛躺下。
婆婆:爸爸在西雅圖畫展上以$450 的價格賣出一幅畫!明天我該幾點去你家接孩子?
我:745 好嗎?
婆婆:沒問題。
我:哇爸爸好牛逼!
我:媽媽下周你哪天能幫我看孩子?
婆婆:除了周五,哪天都行。
我:那周一周二怎麼樣?
婆婆:行啊,周一見!
第二天婆婆:生日快樂!爸爸和我想知道我們能否帶你和孩子出去吃個午飯慶祝生日?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1,293 個回答:中國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問題?
5
什麼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數人卻沒有?
熱榜曝光次數
683,175
知乎機構號:KnowYourself
(600+ 贊同)
接受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複雜性——這種能力很重要,很多人卻沒有。
那麼,什麼是生活中的矛盾和複雜性?
我們先來看看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寫的一段話:
「當時我還同今天不一樣,總認為人的性格是單純統一的。那時我還沒認識到一個人的性格是極其複雜的。今天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了: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那時我還不了解人性多麼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含有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里也找得著美德。」
這句話就讓我們看到了,雖然我們希望世界能按照清清楚楚的規則運轉,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即便在我們的理性思考里存在這樣清晰有序的世界,但在現實生活中總有大多的灰色地帶,讓我們無法辨識是黑是白,所以和很多人很困惑,很痛苦,最後常常選擇二選一的判斷,「這個才是對的,那個就是錯的。」
為什麼說「接受矛盾和複雜性」是一種能力呢?
因為與之對應的是我們的「整合」能力。面對充滿了未知的世界,我們習慣用理性認識一切,想要將各種生活現象都總結成一套清晰明確的規則,這有助於我們預測事情的變化,讓我們感覺安全,覺得生活和社會都能有序地進行、運轉下去。
比如,道德、法律都是整合能力的產物,我們小時候被教育不能說謊,要是人人都說謊,世界豈不是亂成一鍋粥了。
因為我們習慣了整合能力,甚至產生了依賴,所以一旦面對矛盾和不一致的情況,就容易變得慌亂、緊張,甚至痛苦。比如,有個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突然做了一件傷害自己的事,讓我們無所適從。
能否承受這樣的矛盾和複雜性,心理學上有一個相關的概念:非整合(Aintegration)。
2015 年,耶魯大學的雅各布·拉姆蘭茲和雅艾爾·本雅米妮提出了一個新概念:非整合,指的是一種「人類忍受認知/情緒上的複雜性的能力」,表現在「維持不一致,承受矛盾、不連續(斷斷續續)、以及悖論,同時不感到緊張不適」。
所以,一個非整合能力強的人,往往能接受一些互相矛盾的「真實」同時存在,並依然感覺良好。這些矛盾的存在不會讓他們感到分裂,他們仍然感覺到自己是「整體的」。
這種能力有什麼好處?
先來看一個很常見的情況。有些人對「認識自己」非常困惑,對自己的認識和判斷總是大起大落,比如他平時一個人呆著時看書刷劇,在父母親戚面前話也不多,但是他和朋友聚會會侃侃而談,開朗活潑,他可能會困惑自己究竟是外向的人,還是內向的人。
其實,我們想要認識的那個「自我」並不是單面向的,本身就可能包含著互相矛盾的特質,只是在不同的場合下被展現出來。比如平時在職場上膽小懦弱的人,可能在看到偷竊或搶劫的時候挺身而出、見義勇為。
所以,一個能夠接受矛盾和複雜性的人,往往能夠看到和接受自己身上存在的不一致性,不會覺得自己不夠認識自己。而很多覺得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人,只是被自身的複雜性迷惑了,總想找到一個明確的、單一的自己。
這種能力還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有助於社交關係的成熟。
社交關係之所以複雜,是因為我們需要在自身的感受和利益與別人的要求和利益之間權衡。在不同場合,我們會思考,該按照別人或外界的要求,還是讓自己舒服就好。
很多人從小接觸和學習被社會普遍認可的習慣或規則,形成自己的價值觀,處理自身與他人之間的衝突。
有些人過分依靠這些規則去生活,喜歡對任何事情都下判斷,總想辯出黑白來,他們相信世界會因明確的規則而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拒絕生活中的模糊性,甚至覺得放任曖昧不清的局面不管是不負責任的。
在這個基礎上如果發展出「非整合」能力,或許會走上更加成熟的階段:不僅能夠理解和遵守某些社會規則,還能意識到遵循的方式並非單一的,比如公平、誠實、勇敢並不是只有唯一的表現形式,同時認識到這些規則之間可能發生矛盾和抵牾,並能根據不同的場合進行靈活地權衡和判斷。
比如,在一個社交場合下,我們的言談舉止完全按照場合的要求來表現,而不是以自己平時的樣子,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並非是一種偽裝,而是為了通過符合外界的隱性要求來尊重在場的其他人。
所以,大家能看出,我們提倡「接受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複雜性」並不是為了反對理性、規則或法律,而是說明理性思考出來的完美世界與現實生活的世界是有所區分的,要努力獲取更靈活和開放的生活態度,能夠包容事物的矛盾與衝突。
最後,和大家分享《為什麼長大》一書中的話:「我們需要勇氣去接納貫穿我們生命始終的裂縫,因為不管生活多麼美好,裂縫總是存在:理性的理想告訴我們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經驗卻告訴我們現實往往不是理想的樣子。長大需要我們面對兩者之間的鴻溝——兩者都不放棄。」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474 個回答:什麼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數人卻沒有?
「知乎熱榜」彙集了當下知乎上和網路中最熱門的內容。
戳小程序一鍵查看:
我們精選了 16 個和人類戀愛、情感有關的故事。
它們不能教你戀愛,也不是所有故事都有美滿的結局;
看完你會感受到——「嘖,感情啊,真是複雜的東西」。
不要期待通過它們來理解愛情。
戀愛難,開頭難、中間難、結尾難。
在這裡,讓我們當一個人間情愛的圍觀者。
識別圖中二維碼,回復
「感情」
獲取※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到底是怎麼回事?
※如何評價滅霸清除宇宙一半生命的計劃?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