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細說鳳陽花鼓

細說鳳陽花鼓

說鳳陽,

道鳳陽,

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咚咚隆冬強,

咚咚隆冬強,

咚咚隆咚鏘咚鏘咚鏘鏘鏘,

大戶人家賣騾馬,

小戶人家賣兒郎,

奴家沒有兒郎賣,

身背花鼓走四方。

咚咚隆冬強,

咚咚隆冬強,

咚咚隆咚鏘咚鏘咚鏘鏘鏘。

細說鳳陽花鼓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鳳陽花鼓,又稱雙條鼓、打花鼓、花鼓小鑼,是安徽地區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漢族民間表演藝術,流行於明清時期,最初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擊鑼,口唱小調,鼓鑼間敲。

2006年鳳陽花鼓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戶到鳳陽府。由於鳳陽府地區人口激增,災荒也不斷,導致這些遷徙的江南巨戶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嚴禁他們離開鳳陽府,所以他們想出了假扮賣藝、以打花鼓唱曲為生的方式離開鳳陽府。又因明清兩代,由於鳳陽府(今皖北地區)一帶是「三年惡水三年旱、三年蝗蟲災不斷」的長年災區,每年秋後都有成群結隊的婦女外出賣唱乞討。同時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賣唱的職業藝人。明末流傳範圍繼續擴大,表演盛況空前。清末,鳳陽花鼓流傳更廣,有的甚至漂洋過海到東南亞一帶活動。

鳳陽花鼓這種流浪賣藝的漢族民間歌舞表演,在新中國成立後,被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保留下來,並成為我國漢族民間喜慶豐收、歡度節日和反映勞動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種民間歌舞表演形式。

細說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最初的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敲鑼,口唱小調,花鼓小鑼作為伴奏樂器穿插期間。演唱的曲目多為當時的「時調」,主要有《鳳陽歌》、《鮮花調》、《王三姐趕集》、《孟姜女》等。鳳陽花鼓唱的都是民間小調,曲目有近百種。清人趙翼《陔余叢考》中《鳳陽乞者》條寫道:「江南諸郡,每歲冬必有鳳陽人來,老幼男婦,成行逐隊,散入村落間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間始回。

細說鳳陽花鼓

鳳陽縣隸屬滁州市,地處淮河中游南岸,北緯32°37′-33°03′、東經117°19′-117°57′之間。北瀕淮河與蚌埠市淮上區、五河縣相望,東、南部與明光市、定遠縣毗連,西部和西北部與淮南市大通區、蚌埠市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接壤。鳳陽是全國較有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舉世聞名的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鳳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鄉,是八仙之一的藍采和的成仙之地,是莊子與惠子濠梁觀魚之地,也是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發源地。

鳳陽有中國花鼓之鄉、中國帝王之鄉、中國改革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石英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樹莓之都等美譽。

細說鳳陽花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廣角 的精彩文章:

霧霾的散去就靠大風吹
亞馬遜熱帶雨林正在遭受嚴重破壞

TAG:地理廣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