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最美清代古樓竟獲聯合國頒獎 「英文楹聯」無人能識至今成謎
坐落於沅江上游清水江畔的貴州省天柱縣三門塘村,是一座擁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侗族村寨。古村因三面環水,在清代成為木材交易的水陸重鎮。以放排販木為生的三門塘人在積累大量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水文化和歷史悠久的石文化。
三門塘最引以為傲的建築是始建於清乾隆初年的劉氏宗祠。這幢具有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佔地268平方米,通體以白色塗飾,造型複雜,裝飾繁複,與周圍黑褐色的侗家木樓形成鮮明對比,是貴州極為罕見的集東西方風格為一體的古建築。
劉氏宗祠雖然以西式風格為主,但在細節裝飾中也不乏山水、蓮花、松竹、仙鶴、麒麟以及中國結等大量中國傳統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建築中被廣泛使用的羅馬柱和拱券,實際上並沒有起到結構支撐的作用,只是用來做為裝飾。
門楣上方的「昭勇將軍」匾額,指的是劉氏祖先、明初大將「昭勇將軍」劉旺。他曾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屢建奇功,其十代子孫被朝廷加封為世襲指揮吏,坐鎮貴州錦屏銅鼓。後來劉氏五世孫從銅鼓遷至三門塘,並建造了這座祠堂。
劉氏宗祠現存建築為1933年重建,雖然年代並不久遠,但劉氏後人敢於將最能代表宗族傳統和文化傳承的宗祠修建成西式風格,而且還是在當時地處偏遠、相對封建保守的貴州山區,這樣的舉動實在令人不可思議,其中背後的故事現已無從知曉。
建築四面高牆上的浮雕與彩繪相結合,構圖千姿百態、真實感極強。據當地劉氏後人說,這些雕塑是將一種叫絲筋的原料摻入石灰,使其硬度比水泥還高,而且更有粘性,歷經百年仍完好無損,成為清水江岸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有趣的是,在正門兩側的牆柱上還對稱直塑了由44個英文字母組成的「楹聯」,這兩行神秘文字蘊藏的玄機至今無人參透,還有待智者破譯。
外牆上的時鐘定格在劉氏祠堂開工修建的時間早晨9時2分。因祠堂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研究價值,天柱縣貸款700多萬元對其進行了修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此還頒發了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這也是貴州省以旅遊為主導的項目首次在國際上獲獎。
※全國最大浮雕塔林建國內最早石塔 被譽「中原莫高窟」卻少有人知
※印度網友為拍抖音群毆,中國男子揮刀網戀女友
TAG:亂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