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為何沒寫死謝遜?評判標準不能用世俗法律去衡量
讀金庸先生的小說,最大的收穫在於對人性的思考。
金庸先生曾經提過,他的小說在武功方面是不儘可能的,然而他儘力做到人性的可能。若讀者拋去精彩眩目的武打場景,細細體味便可發現,武打小說也可做到觸動人心的人性渲染。金庸先生對人性的渲染,體現在對人物的品性處理上,在金庸的小說里沒極端的好與壞,好壞相滲才是人性本然。
當然這話說來像抽象的說教,然而品味一下金庸筆下的一個個可愛的惡人就會知道此話真意。
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金毛獅王」謝遜。
從全書的線索來看,不管明寫還是暗寫,一直都沒有離開金毛獅王。
獅王謝遜從第五回和屠龍刀同時出現,十年後自己孤守冰火島。雖然他想遠離江湖,可是因為屠龍刀,使得江湖中人始終忘不了謝遜這個存在。然後輾轉靈蛇島,終歸少室山。少林寺屠獅會,謝遜和成昆恩怨了結,謝遜自廢武功,虔誠懺悔以前所造惡業,得到了仇家的原諒,最後跟著三渡去向清凈佛門,全劇也結束了。
可以說謝遜拉起了《倚天屠龍記》全書的情節,從屠龍刀失蹤到尋找屠龍刀到屠龍刀復出,都緊緊的和謝遜聯繫在一起,更不用說張翠山之死和張無忌的坎坷經歷。
就讀這角度,似乎沒有謝遜就沒有全書情節的發展與高潮。謝遜的經歷也襯托出全書的感情基調,被師傅滅門而由此引來的瘋狂和武林的混亂與血腥,從一個人的悲劇變成整個武林的悲劇。沉重的不單是生命,更是一種情感,一份被撕裂的師生之情和男人之義。「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悲憫」是《倚天屠龍記》全書的核心!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謝遜殺人無數其中不乏空見這樣的得道高僧。謝獅王最後活了下來讓很多人不解,要知道在金庸另一部巨著《天龍八部》中的蕭峰一生坦蕩而且俠義心腸,最後卻是死了。
對於謝遜不死,個人一開始也是有疑惑,後來漸漸地也覺得合情合理。
倘若是在世俗的法律之下,謝遜必死。但書中,背景顯然不是世俗法律,而是江湖。江湖意味著什麼?這些人守得是江湖規矩,哪會理朝廷律法。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這就是江湖人心中的道德信條。謝遜瘋狂地想要找成昆報仇,是符合那個環境的觀念和規則的。同樣,蕭峰最後跳崖自盡,守得也不是世俗法律。
當然了,世俗也並非不是謝遜的擋箭牌。絕對的實力才是王道,江湖更是如此。當時的武林中武當、少林、明教明擺著是給謝遜做保,周芷沒有支聲,峨嵋派便算是中立,剩下的門派,人眾雖多,但並無什麼佼佼者能與張無忌等人抗衡。一比較,這般的實力懸殊,他們哪還敢作怪,心裡有一萬個不服氣也得忍著。
所以,謝遜不死其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敢說沒有受金庸老先生偏愛的緣故,但更多的是在小說里,謝遜不死本來就可以是自然可然的事。
過去筆者曾評論說謝遜是英雄,但此說被很多讀者所不認同。羅曼·羅蘭說:「真正的英雄不是永遠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遠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當初滿心滿懷只寫著「復仇」二字的謝遜只讓江湖人只見到了他的惡,這種惡在謝遜讓空見大師命喪自己拳下之時開始消散:與張翠山對掌,心中的積怨已少了幾分;與仇敵成昆相見,他卻放棄了殺之而後快的想法。對於是否是英雄,謝遜本人或許並不關心。
人的一切都是為著不確定的東西而努力著。等有了結果時,結果往往與初衷已大相徑庭。就像謝遜為復仇,從濫殺、奪刀到放逐、參悟直至最後的寬容、皈依。人的一生也許就是這樣一個不斷了解、不斷參透的過程。時間是味良藥,它能幫助你看清一切。
謝遜窮其一生的感悟,讓義子張無忌和如今的我輩受用無窮!
※回天魚雷:二戰日本想用它扭轉戰局,卻最終回天乏術
※林沖從來就不是英雄好漢,這樣的朋友要警惕
TAG:刀墓手札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