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兒子文才平平,考官有意奉承擬為第四,張居正:直接定榜眼
萬曆五年(1577年),這一年在京城舉行殿試,皇榜發布之後,宣城人沈懋學一舉奪魁。說起沈懋學其人確有文才,但怎麼說也很難進入前三名,之所以能奪魁,主要還是沾了首輔張居正的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這一年五月,會試已畢,閱卷工作也順利完成。當時的首輔張居正,因其次子張嗣修也參加了這次會試,按例應該迴避,不能參與閱卷。閱卷之事由次輔張四維主持。張四維是萬曆三年(1575年)由張居正引見入閣的,不過張四維這個次輔說到底還是一個陪襯。
張四維入閣時,太后以萬曆皇帝的名義下旨,曰:「張四維升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著隨元輔等在閣內辦事。」皇帝的聖旨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有時一字之別就會讓人讀出深意。聖旨中的這個「隨」字就大大拉開了他與張居正的距離,所以張四維對張居正畢恭畢敬,處處謹慎小心。
這次會試有張公子在內,而且張四維也知道首輔大人又十分在乎兒子的名次,所以頭幾名名次的擬定就得反覆斟酌,尤其是張公子的名次。要是定低了在張居正面前不好交代,要是定高了太顯眼也會帶來不良後果,而張居正本人也從未說明也從未暗示要第幾名。
這樣一來,給張公子定名次就顯得尤為棘手。幾經推敲,張四維戰戰兢兢地作了如下安排:第一甲第一名宋宗堯,第二名陸可教,第三名沈懋學;第二甲第一名張嗣修……張四維心想,張嗣修文才平平,放在二甲一名的位置已經有人要罵他拍首輔的馬屁了。
儘管張居正未參與此事,且考卷還未拆封,但很快就得知兒子被安排的是第四名。對此,他並不滿足,希望兒子能進入三鼎甲。為了能讓兒子進入三鼎甲,張居正著實費了不少心思。早在一年前他就動手布置了:暗中網羅天下知名舉子跟兒子做學友,形影不離,以擴大兒子的影響,增強世人對張嗣修的印象,好使他名列前茅而不至於讓天下人感到意外。
為此,張居正特地派人去請過的就有湯顯祖和沈懋學。湯、沈二人本是好友,也都明白首輔大人的用心,但對此事的態度卻不一。湯顯祖性格倔強,又特別自信,不肯做這種順桿爬的事;沈懋學年長於湯顯祖,急於求取功名,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很樂意利用這種送上門來的靠近實權人物的好機會。就這樣,張嗣修、沈懋學等一幫名士親密往來了好幾個月,似乎也成了名士。
張居正認為,作了這麼紮實的準備工作,不能只弄個二甲第一名,一定要進入三鼎甲,當狀元是太露骨了點,最好弄個榜眼,再不濟也得弄個探花不是。
擬好名次的次日就是「讀卷」了。即主要大臣到場,由首輔、次輔輪流在皇上面前宣讀頭幾名的考卷,然後由皇上「欽定」名次。次日,萬曆皇帝上殿後,大臣依次讀卷,張居正在場卻未參與宣讀。讀過了宋宗堯的,再讀陸可教的,不等讀完,張居正以暗中溝通了管事太監,突然傳令「免讀」。
於是,張居正以首輔的身份走上前去,完成最後一道程序。他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順手將沈、張二人未讀的卷子放在宋、路二人之上,送到皇上御座前。年幼的萬曆皇帝一向敬畏張居正,自然不敢更動次序,依次御筆欽點。就這樣,沈懋學成了狀元,張嗣修成了榜眼,而宋、陸分別降為探花和傳臚(二甲第一名)。
當場是沒人敢說什麼的。可事後朝臣都感到不平,議論紛紛。張居正聽後並不在乎,居然對人說:「張浦州(張四維是浦州人)是靠我提拔入閣的,為什麼捨不得將我兒子安排在三鼎甲之內呢?」
沈懋學的文才是出眾的,但若照章辦事他只能得第三名,而且在高手如林的情況下,將他擬定在第三名也許還有他與首輔關係密切的因素。張居正為了給兒子爭名次,卻使沈懋學水漲船高,由探花成了狀元。
※嘉慶給和珅列了二十條大罪,每條都足以致命,可最想要的一條沒有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