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滅六國不是偶然,兵力不實取勝關鍵,主要靠這種方式耗死對手

秦滅六國不是偶然,兵力不實取勝關鍵,主要靠這種方式耗死對手

在現代戰爭中,科技是影響戰爭勝利的最重要因素,科技優勢的一方將取得巨大的優勢。而在冷兵器時代,很多時候決定戰爭走向的僅僅是人數的多少,雖然歷史上不少以少勝多的戰役都能名垂青史。但大多數時候,人多的一方佔據了絕對優勢。

兵家有言:截其糧,斷其源,賊可擒也。在戰爭中,保障軍隊的後勤是至關重要的,每逢戰事,都得有大量的勞動力為軍隊的提供後勤保障。以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為例,雙方參戰軍隊共六十萬人,可是後勤保障人員卻多達三百萬。共產黨軍隊用手推車,國民黨軍隊用大卡車,為他們的軍隊輸送後勤物資,而國民黨後期落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後勤補給上的不足,因為人心都已經盡失,沒有民眾支持的軍隊想打勝仗很難。

而歷史上秦國伐楚,則更是一場依靠後勤取得的勝利。公元前224年,王翦率軍進攻楚國時,楚國早已排兵布陣,等待著秦軍的來臨。根據史記的記載,秦軍出兵共60萬,其中包括了後勤部隊,按照3個民夫可以負責一個士兵的伙食的情況來計算,實際參加作戰的部隊只有15萬。而王翦的一大戰略思想就是消耗戰,王翦深知楚兵50萬,不可強行攻城,而楚國最終會因為戰爭消耗過大不戰自敗。王翦率軍和楚國對峙了一年多按兵不動,而最終也如王翦所想,楚國因為斷糧士氣渙散,潰不成軍。

其實最初也有人想過用牲畜來替代人力運輸糧草,但是牲畜限於地形,許多時候並不能達到翻山越嶺的效果。並且在那個年代,耕牛是十分寶貴的資源,商鞅變法中其中有一條便是保護耕牛,所以利用牲畜進行運輸的想法也沒有實現。

除此之外,秦國推行的「車同軌,書同文」在當時可謂是十分先進的政策。行軍的路途中都留下了秦國開闢的道路,在戰國後期,許多運輸是由車輛來進行的,這大幅縮短了運輸的時間,使前線的物資得到了充分保障。

有些人認為大秦的建立靠的全是暴政的壓迫,其實不然。秦國在諸如交通政策和士兵訓練以及政治外交方面都做到了當時領先世界的水平,秦國在當時可謂是兵精糧足,富甲一方。而正因如此,才會有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嬴政的誕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子祥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個「忠」字,此人一句話連累873個親朋慘死,忠義還是迂腐
二戰德國這支軍團很義大利,戰後被盟軍所俘,多年來從沒士兵陣亡

TAG:子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