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實戰兵器之頭盔簡史
古代中國將軍人所戴的頭盔稱為「兜鍪」, 又叫「鞮瞀」或者「胄」,其實際出現歷史已不可考,主要材質有青銅、皮、鐵、鋼四種。而中國甲胄的璀璨瑰麗有一大半就要歸在這個「胄」身上。
前 漢 頭 盔
出土的中國頭盔實物其最早年代和皮甲一樣,都是商代。在那個時代,冶鐵技術還未發明,所出現的鐵器都是簡單加工的隕鐵。通過出土皮甲反推,商代製革工藝也並不高超,青銅器製作技術倒是已經非常成熟。所以,整個商代的所有出土頭盔全部都是由青銅澆鑄而成。
西周青銅頭盔變得形制簡單統一,摒棄了商代的複雜紋飾,簡化了工藝,應該是為了便於大規模生產裝備部隊。
春秋戰國時期頻繁的征伐,有力地刺激了軍事技術的發展。春秋時期,青銅盔變得圓潤貼合頭型,兩邊護頰加長,以絲絛穿過頭頂的紐而後在下頜處打結固定。到了戰國時期,皮胄和鐵胄開始出現。戰國皮胄為多片組合式,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皮胄是它們的典型代表,共分胄脊、盔體片、護額片、項頓片四大部分,由絲線連綴成一個整體,盔型美觀,貼合頭部,可以說達到了相當的工藝水準。
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胄
1965 年在燕下都武陽台叢葬坑中,我國考古學界首次發現了戰國鐵胄實物。這頂胄由頭頂圓片和八十八枚矩形鐵制札片以上壓下的方式編綴而成,將穿戴者的整個頭部(除面門)全部置於保護之下。它的出土,證明了中國在戰國時期鐵制甲胄已經達到生產化和實戰化的程度。在此後數百年里,這種札甲胄一直頑強地存在於中國軍隊中。
公元前221 年,秦軍滅六國。以前,學術界曾有人因為秦軍是否有胄而爭論激烈。當1998 年秦陵墓陪葬坑內那些如燕下都鐵胄一般,以石片疊壓連綴而成的石胄實物現世後,這種爭論才告一段落。「秦軍無胄」的觀點,可能來自於戰國策士的誇張。至於為何秦始皇陵兵馬俑沒有戴胄,最可能的解釋是,兵馬俑的原型是秦皇禁衛軍,有一定的儀仗和檢閱作用,出於禮儀而免胄。
秦軍石胄,與燕下都鐵胄編織方式相同
到了東漢,軍人們所佩戴的鐵胄有了新的發展。1980 年吉林榆樹縣東漢墓葬出土了一頂鐵胄,胄體上半部分以長條錐形鐵片彎曲成弧構成一個半球體,下半部分以下緣打磨成弧形的長方形鐵片編織成護頰,頭頂部位由一杯狀鐵碗封口。這頂胄形狀美觀,在工藝上比此前的燕下都胄與齊王胄都有明顯進步,而且此後的晉代鐵胄也沿襲了它的樣式。
除了札甲胄外,漢代同時還出現了一種新式頭盔,它不再由小片札甲連接,而是一體成型,主體部分緊貼頭部,體積從下到上逐漸縮小,前端帶有帽檐狀突出物。別看這種盔其貌不揚,它可是南北朝時期一種流行盔式的雛形,在後來的日本,也根據此盔演化出了一種外觀極似西班牙M26,名為「沖角付胄」的盔形,可謂影響深遠。
南 北 朝 至 五 代 頭 盔
與鎧甲一樣,在中國頭盔的歷史中,南北朝又是以承上啟下的身份出現。這個時代在頭部防護方面建樹明顯,片狀札甲鐵胄繼續存在,但一體成型的鋼鐵頭盔也不再屬於新鮮事物。依據東漢「沖角付胄」發展而來的新式兜鍪大行其道,此盔一般頂帶胄脊, 前後附帶沖角。在缽形盔體的左右後方,連接有皮革和札甲複合形制的頓項,下沿直垂護頸,對人體最脆弱的後腦與脖頸形成防護。這種胄成了當時的標誌性頭部裝備,幾乎所有南北朝武士在考古形象中所戴的都是這種外觀獨特的頭盔。
南北朝武士頭盔,注意那獨特的沖角盔型
隋代頭盔蕭規曹隨,例如安徽合肥五里崗隋墓出土的鐵胄依然保持著南北朝沖角付胄的樣式。但是,隋代頭盔也並不是全無發展。第一,在當時部分沖角盔頂部開始出現如同佛像菩薩髮髻造型的凸起,奠定了唐代部分兜鍪的形制,本文將之稱為「髮髻盔」。第二,在隋朝,由於和突厥接觸增多,開始出現獸首狀兜鍪,這是此前中國頭盔所沒有過的款式。
煌煌大唐,光耀千古,在這一時期,頭盔呈現出爆髮式發展,各種獸首盔、鳳翅盔、髮髻盔工藝精美。唐承隋制,初唐兜鍪有著明顯的隋代遺風。唐盔大致分為四種形制。
第一種形制由隋代髮髻沖角盔演化而來, 上半部分由數枚弧形鐵片組成的主盔體和代表佛像髮髻的小碗狀凸起組成,以絹布構成頓項,左右兩側加強有雙層護耳,但摒棄了額前沖角。1971 年陝西禮泉鄭仁泰墓俑、1976 年湖南長沙唐岳州窯青瓷俑以及散落民間數量眾多的唐代武士俑中,這種盔大量出現。
第二種形制本文稱為「折返頓項盔」, 這種盔由左右兩片圓護狀鐵片構成主體,由盔脊相連,頓項以皮或者數層厚絹布製作, 共有折耳部分翻起、頓項全部翻起、頓項翻起下返三種小樣式。
奈良博物館收藏的唐代多聞天王像,所佩戴的就是折返頓項盔
第三種形製為「狻猊盔」,由一體成型的主盔體以及前額狻猊獸面組成,並且附帶希臘樣式的護頰,和商代饕餮紋胄非常相似。
第四種形制也是唐盔之中最誇張的一種,本文將其稱為「朱雀盔」,在這種盔式頂部都站立著神鳥朱雀,或展翅欲飛,或鳳尾高聳。
唐岳州窯青瓷武士俑頭部
五代盔基本沿襲唐盔形制,可能因為實戰需要,五代頭盔配飾開始簡化,折返頓項盔不再有三重摺疊,基本上全部改為折耳部分翻起,令前端斜向後翻。日本大凱兜鍪上的「吹返」便是深受這種盔型影響。同時五代朱雀盔取消了完整朱雀形象,只在護頰兩邊保留鳳翅。折返頓項盔和朱雀盔經過融合,最終演變為宋明兩代所流行的鳳翅盔形象。
中國佛教文化大興於南北朝時期,盛於隋、唐、五代。在這段時期里,中國兜鍪不可避免地帶有濃郁的佛文化色彩,比周秦漢晉精美,比宋元明清文藝,時代特色鮮明。
兩 宋 頭 盔
與豪邁的盛唐不同,兩宋不管是在繪畫、人文、詩詞,還是其餘方方面面審美都偏清麗,這種審美也深刻影響了兩宋甲胄的形制發展。因此宋盔精緻但不張揚,以細節稱王。
要觀宋代甲胄,影視作品不足信,《武經總要》錄圖又嫌粗糙,最好的參考對象就是李公麟所繪之《免胄圖》。畫作雖然是唐代題材,但裡面的甲胄樣式完全秉承宋制。在此畫中,郭子儀侍衛們總共佩戴有四種兜鍪。
《免胄圖》局部
第一種,鳳翅盔。該盔型脫胎自唐與五代時期,是折返頓項盔與朱雀盔相融合的產物。該盔由盔纓、盔體、盔脊、抹額、鳳翅、頓項六大部分構成,盔脊、盔沿以祥雲浪濤形貼片包邊,正前方抹額與盔脊交接處飾以團花,左右鳳翅根根翎毛乍起,纖毫畢現。部分此類盔帶有凸出盔檐,盔檐樣式形同日本當世具足兜,在《武經總要》中有收錄圖式。
第二種,笠形盔。這種樣式的盔於宋朝首次出現,形似倒扣海碗,盔體繪有祥雲紋飾,盔下綴頓項,這種盔型在南宋與元代十分流行。
第三種,蓮沿笠形盔。在《免胄圖》畫卷靠近中央位置,有一位身著齊腰甲手牽戰馬的軍人形象,其佩戴的頭盔造型十分奇特,邊沿翹起形同蓮花瓣,不知是否為藝術誇張。
第四種,無名盔型。款式類似唐時步兵甲所配之兜鍪,護頰兩側沒有鳳翅形裝飾,形制在《武經總要》中有收錄圖式。
「靖康之恥」後的南宋時期,宋軍除了裝備上述四種盔外,還出現了一種形似范陽氈帽,邊沿如睡蓮葉般反扣的笠盔。在南宋所繪的鐵浮屠形象中,金軍也有這種盔型,應是繳獲自宋軍。
由於宋時周邊國家漢化程度很高,所以宋盔不但沒有受到外來元素影響,反而在同化周邊國家的盔型。宋盔前承佛教色彩濃厚的唐盔,下啟元盔,所以宋代在我國甲胄兜鍪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時代。
元 明 清 時 期 的 頭 盔
深受中亞、西亞元素影響的元代甲胄對中國後世甲胄樣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元代頭盔主要有三種形制,但無論細節裝飾如何均萬變不離其宗。
第一種,沿襲中原兜鍪樣式,盔纓、盔體、抹額、頓項將頭部緊密防護。
第二種,「缽胄」。早期蒙古騎兵也大量使用皮質頭盔,盔體以四到五片皮革連接成尖頂深缽狀。由此發展而來的胄形深刻影響了後來的明清兩朝頭盔,被考古學界稱為「蒙古缽胄」。這種胄有皮有鐵,前額帶眉庇, 頂飾是被後世戲稱為「避雷針」的櫻槍。此後的明清兩代也大量裝備這種形制的頭盔, 清八旗頭盔更是完全以這種「蒙古缽胄」樣式為主。
第三種,笠形盔。這種頭盔盔型與南宋笠形銅盔基本相同,不但作為軍用盔,不少蒙古官員、貴族在平時也佩戴款式相同的皮笠。
繪畫作品中頭戴笠形盔的蒙古騎兵
元朝的殘暴統治在持續90 多年後終於引發了漢族的大規模反抗,崛起於兩淮地區的紅巾軍在朱元璋的帶領下推翻了元朝,恢復了漢家衣冠。在這個時期,明軍頭盔呈現出多元化特徵,一部分承襲元代,一部分模仿宋制。
明軍頭盔中,元代盔型共有笠形盔與缽胄兩種:
首先是笠形盔,明軍稱為「明鐵盔」, 民間又喚「帽兒盔」,由纓槍、盔頂、盔體、頓項四大部分組成。
明代笠形盔與元代笠形盔有兩大區別: 第一,為了留出髮髻空間,盔體加高;第二, 盔檐變平。
明鐵盔屬於明軍主要的頭部裝備。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 年)兵仗局所監製記錄的盔型中各種四瓣、六瓣、八瓣明鐵盔佔據了絕大多數。比如明定陵出土的神宗御用明鐵盔頂飾金珠紅纓,由蓮台與真武帝君像構成盔頂,盔體由飾有六丁六甲神的六瓣弧形鐵片構成,以六條盔脊連接。
其次,缽胄也是明軍大量裝備使用的一種盔型。該盔與元代制式基本相同,由纓槍、盔頂、盔體、眉庇、頓項五大部分構成。明軍缽胄頓項分為左、右、後三片,而元代缽胄頓項為一體式帶護喉的風格,這是二者最大的差異。
《出警入蹕圖》萬曆皇帝與隨扈大漢將軍佩戴的鳳翅盔
明軍傳統樣式頭盔主要裝備少數將領和錦衣衛中擔負儀衛任務的御前大漢將軍,主要以鳳翅盔為主。明代鳳翅盔由纓槍、盔頂、盔體、抹額、頓項五大部分構成。與宋式鳳翅盔不同,明軍鳳翅盔護頰較淺,形狀更為圓潤,鳳翅較小,盔體除抹額外無其餘裝飾,多數為金銀二色。在頭盔鳳翅兩邊或纓槍上安裝有代表所屬建制單位的小角旗。這是中國漢式盔型最後的存在,到了清代,鳳翅盔從軍隊序列中完全消失。
有清一代,可能出於統一制式考慮,清軍全部佩戴缽胄,和明代一樣,清代缽胄也是分為纓槍、盔頂、盔體、眉庇、頓項五大部分,但是其纓槍加高,頓項再次變為帶護喉的蒙古式樣。
身穿大閱棉甲的乾隆皇帝
清初缽胄沿襲明制,纓槍較短,盔形較圓,如努爾哈赤甲胄所配頭盔就是這種類型。清入關立國後,缽胄纓槍越來越高,裝飾也越來越華麗。清代掐絲工藝水平十分高超,清軍高級軍官頭盔大量使用鏤空掐絲裝飾。以紐約博物館的清撫遠將軍頭盔為例,此盔纓槍、盔頂蓮座、盔體上的花紋和滿文經文全部都以掐絲鏤空工藝製作,呈現鏤空花紋,異常精緻華麗。乾隆大閱甲所配頭盔纓槍、盔頂、盔體採用同樣工藝,飾以珍珠、珊瑚珠、紅藍寶石,盔纓綴貂尾,精緻程度更是令人咋舌。
本文摘自《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鑑》
※最優秀Fw-190飛行員,諾沃特尼瘋狂取勝的1943年
※甲午戰爭,日本海軍裝備戰力分析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