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今日的國寶大熊貓,在抗日時期是什麼處境?1869年是個分水嶺

今日的國寶大熊貓,在抗日時期是什麼處境?1869年是個分水嶺

熊貓在廣為人知、取得今日的國寶地位之前,其歷史是被獵殺和捕獲的歷史。這個過程從古代持續到建國,以1869年為分水嶺,之前全是殺害,此後捕、殺各居其半,而其成品無一例外,全部都走私或販賣到了美洲和歐洲,這個時間段自然也包括了抗戰時期。

在獲得異國他鄉廣泛的曝光與關注度之前,最初只有熊貓出沒區域的山民對其進行獵殺,理由很實際,因為它偷吃了莊稼或嚇到小孩子;1869年之後,外國人也加入了這場狩獵,這是一種在各種理由之下的有組織、有目的行為。熊貓學名是貓熊,因為他屬於熊科而不是貓科。熊貓在古代曾被叫做「貔貅」「白罷」「貔」「貉」「貘」等。1869年法國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神父再次發現熊貓,給他命名為Ailuropoda melanoleuca(貓熊)。

不過跟大家想像中的不一樣,剛開始歐美國家的人根本就沒有被這種可愛的動物給打動心扉,他們對熊貓的表達方式就是獵捕。

他們拿起槍支來到了四川,獵殺了起碼幾十隻熊貓製造成標本,並最終帶回了國內,隨著這些標本在歐美國家的展示,熊貓的熱潮在歐美國家越發高漲起來。

而歐美人對熊貓的看法是在有人把熊貓活著帶回到他們國家後發生改變的,活著的熊貓讓歐美人感受到了這種動物的可愛之處,所有人的心都被這種可愛的動物給萌化了,因此在很多人的抗議下,再也沒有人敢到中國獵殺熊貓,他們開始把熊貓擺上了神壇。

這就是我們的國寶的艱苦歲月,也是吾國吾民的艱苦歲月。滾滾被獵殺被奴役的苦難史,也是吾國民被獵殺被奴役的苦難史。

落後就要挨打,喪失了尊嚴和自由,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但國家如是,人民如是,便連動物也如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秋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二哈」哈士奇為何叫「撒手沒」?這個梗的起源和出處是什麼?
陳世美的故事明明是編造的,戲曲為何一直當真的演?原因很簡單!

TAG:深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