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跟著西方理論學說話,中國話語體系的建設任重道遠!
在我國,幾乎重新起步的外國文學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亟待將西方理論話語轉化成自己的理論話語資源,從而形成一種既能融入國際學術研究體系,也能彰顯我們本民族特色的理論話語體系。
原文 :《外國文學研究亟需構建中國話語體系》
作者 |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 喬國強
圖片 |網路
重建外國文學的批評版圖
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開局的一年,也是外國文學研究界百廢俱興的一年。這一年,朱光潛在《社會科學戰線》第三期上發表《文藝復興至19世紀西方資產階級文學家藝術家有關人道主義、人性論的言論概述》一文,在文學研究界引起廣泛關注,隨即引發了一場論戰。1980年,《外國文學研究》雜誌又發起了《關於西方現代派文學的討論》。翌年,高行健在《現代派小說技巧初探》一書中,表達了對傳統現實主義的不滿以及對多元化美學觀念的渴求,從而引發了學界的一場爭論。
就在國內學術界對現代派文學爭論不休、莫衷一是之際,後現代主義已悄然而入。1980年,董鼎山在《讀書》雜誌上發表《所謂「後現代派」小說》,首次將「後現代主義」概念引入中國。
20世紀八十年代前中期,外國文學研究界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有兩大板塊:與傳統文學觀念、傳統意識形態進行抗爭,把文學從政治意識形態的禁錮中解放出來,並在抗爭中重建文學的批評版圖。
從一枝獨秀轉向多元化
進入九十年代後,後現代主義一躍而上,超過了現代主義,成為被人追捧的理論前沿話題。1993年3月,北京大學召開了「後現代主義與中國當代文學國際研討會」。研究者們想把後現代主義的「根」,通過與中國當代文學互為聯繫的方式,完成在中國土地上的一次轉換。然而,由於對西方的後現代主義理論,也包括與之相關的現代主義理論缺乏系統了解,加之中國也沒有像西方社會那樣進入典型的後工業社會,所以,多數研究者們儘管意識到後現代主義作為一個文化現象,已滲透到了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但如何滲透的以及這種滲透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很難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闡釋方式。趙毅衡發表的《後現代小說的鑒別標準》一文,是對這一時期理論空缺的一個補充,開啟了學界後來的一些重要論述話題。
趙毅衡
九十年代中期後,外國文學研究界開始由後現代主義的一枝獨秀,轉向對文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探討。1994年,《外國文學評論》率先以「外國文學研究方向與方法探討」為題開闢專欄,然而竟引發了一場有關「殖民主義」的討論。這既是中國文化欲以西方文化分庭抗禮的一種表現,也是中國文化將要參與「全球化」的一次預演。其實,當時「全球化」已不成為一個需要特別論證的問題。迄今為止,這場討論並無結論,抑或說這個問題迄今還處於繼續討論中。
亟需用中國話語研究外國文學
進入21世紀,在外國文學研究相對集中的研究話題中,最重要的當屬文化研究及批評。文化理論及批評早在1985年詹姆遜在北大演講「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時,就已在中國嶄露頭角。大約從九十年代開始,文化研究及批評逐步變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不過,這一時期的文化研究更多還是在理論層面上予以討論,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做得不多。
2001年4月,《外國文學評論》在昆明召開了「文化的遷徙與雜交」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的主旨是,面對方興未艾的文化研究熱潮,我們該以何種站位來迎接這種文化挑戰?由於這次會議帶有反思的性質,加之又選擇從「後殖民」的維度切入到文化研究中來,所以,原本寬泛的文化研究又變成了對後殖民主義的研究。由此可見,國內學術界對文化研究接受的夾纏性。
21世紀的外國文學研究,值得梳理和總結的第二方面是有關族裔文學的研究。所謂族裔文學研究應該包括歐美各國的族裔文學,由於種種原因,在實際研究中其實主要還是指美國的族裔文學研究。而在美國族裔文學研究中,又以黑人文學、猶太文學和華裔文學研究為主,出版和發表了許多重要著述,如王家湘的《20世紀美國黑人小說史》(2006)、劉洪一的《走向文化詩學: 美國猶太小說研究》(2002)等。
這一時期中值得提及的還有女性主義文學研究。2000年後,外國女性主義文學的批評進入發展期,文章數量大幅增多,研究的範圍和深度也出現了可喜變化,但基本還是滯留於對國外女性(主義)文學的梳理和對具體作品的分析,很少有構建自己批評話語和理念的嘗試。
綜上所述,幾乎重新起步的外國文學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學科發展的基本模式和架構都已建構了起來。但毋庸諱言,在文科學術體系里,外國文學研究與其他學科相比,尚處於一個較弱勢地位。我們的學者有能力「學著說」、「跟著說」,卻沒能力將西方理論話語轉化成自己的理論話語資源,從而形成一種既能融入國際學術研究體系,也能彰顯我們本民族特色的理論話語體系。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36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紅學痛失「壓艙石」——紀念李希凡先生
※《國家利益》:中期選舉將如何影響經濟?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