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轉發:對於孩子,體育教育並非「運動」那麼簡單!
青少年體質的提升,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除了人種差異、遺傳基因、飲食結構等因素的影響,體育教學、生活習慣、教育體制、社會環境等都是造成中外青少年體質差異的原因。
我們常常感嘆國外孩子熱愛體育,卻疏於培養自己孩子的運動技能;
我們常常艷羨國外環境如何開放,卻往往把自己孩子「困」在家中。
看看國外孩子怎麼鍛煉,不止是學習和借鑒,更重要的是反思和追問:別人能做到的,我們為什麼不能?
成功的體育教學奠定孩子一生的運動基礎,反之可能毀掉孩子對體育的興趣。
「我們最近的體育課是集中練習墊上技巧,我幾乎一項都做不好。關鍵是,我覺得課程安排好扭曲。」一位網友在博客上抱怨。
對於青少年而言,每天最好的時光是在學校中度過,因此校園體育就成為孩子日常鍛煉的重要一環。
學校如何安排體育課程、如何指導學生鍛煉、如何定位體育教育,不僅直接牽動青少年體質的「生命線」,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們一生的體育價值觀。
曾有學者研究過美國體育教育模式,發現美國的體育課內容設置非常細化,僅中學教學計劃就有10大類,包含冒險運動、體能運動、水上運動、團隊運動等60多項,跑步、游泳、網球等具有終身體育價值的項目占47.6%。
學生在體育課中可以感受各種體育項目,體育課對於學生來說不是一種考試責任,而是一種興趣所在,孩子們可能會一生都沉浸在體育項目中,並從中受益。
「美國、加拿大實行的是自由入學制度,教學實行學分制,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國外對學生的體育能力很重視,也有體育活動的良好氛圍。」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說。
其實,體育教育並非單純的身體活動,更不必刻意追求技術動作,而是與健康、快樂有關的一種生活方式,在提升體質的同時,還用於完善青少年的心理發育和社會適應能力。
這種理念在國外很多國家得到廣泛認同,像日本的學校就倡導快樂體育,老師不會拿運動指標去衡量學生,而是充分調動孩子愛玩的天性,讓他們享受運動的樂趣,同時也會通過「赤足訓練」等方式增強孩子體質。
「體育課教授的,應該是一項我們熱愛的、一輩子都能參與的運動,而不是考試目標或索然無味的動作練習。」這是一位中學生的呼籲,也是體育和教育部門最該反思的問題。
放學後去哪裡?
在不同的人才評價體系下,「體育成績好」可能備受推崇,也可能無足輕重。
網路上曾盛傳一段日本小學生足球聯賽的視頻,那些六年級孩子所展現的細膩技術、默契配合以及流暢攻防節奏,讓許多中國球迷驚嘆不已。
在日本留學的郭陽說,每天下午放學後,東京大大小小的足球場都是踢球的孩子。據了解,這種生活模式已經盛行日本全國。
「通過踢球提高青少年的運動能力,讓他們感受體育的樂趣,效果立竿見影。」日本職業足球之父川淵三郎今年來京談到青少年體質問題時如此表述。
孩子們放學後的不同去向,折射出一個國家教育模式、人才培養理念乃至整個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
熊丙奇指出:「我們的家長其實也希望孩子們多運動,但在不同的環境中家長的行為是不一樣的,國外的教育評價制度、教育環境相對注重孩子的休閑生活與體育鍛煉。」
據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對中、日、美三國的初中和高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進行問卷調查顯示,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初中生,中國為8%,日本為65.4%,美國為62.8%;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高中生,中國為10.5%,日本為34.5%,美國為53.3%。
「國外很多學校在錄取時要看3個指標,一看學生參與學校運動隊的情況;二看社會責任服務時間;三看SAT(美國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水平測試成績,這個只要達標即可。
在一些體育文化深入人心的國家,學生放學後自覺參加體育活動,父母帶孩子看體育比賽成為家庭傳統,家人以孩子進入校隊為榮。
學校里最受推崇的是在競技比賽中為母校創造榮譽的人,在這種主流觀念以及人才評價機制的引導下,孩子運動的意願得到自上而下的認可和鼓勵,青少年鍛煉自然水到渠成。
國外的一些體育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學習,畢竟,把體育變成一種成功的教育方式和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達到我們終身體育的目標。
※對孩子來說,「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
※美國小孩從小的體育教練就是爸爸,中美教育的差距在哪?
TAG:跆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