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鴻章「甲午間諜案」中的作為,談清朝由不弱變孱弱
通過四篇文章,我們談了「日本間諜石川案」。日本自1870年代就不斷地向中國派遣間諜。從上層人物到底層人物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間諜網路」。李鴻章在當時,作為「疆臣第一」的漢臣,自然受到嚴密關注。
李鴻章因為個人能力有限,利用僱傭大規模的中外幕府師爺、顧問為自己出謀劃策,在軍事、洋務企業、外交等諸多方面貢獻力量。這其實對「情報安全」帶來隱患。
同樣,一個小小的書辦,成為「石川案」的關鍵人物。那麼,書辦有啥用呢?
(1)不要小看書辦書吏,日本招募的間諜不管身份多小都有用處,因此,不要小看他們的的滲透力度
劉棻的身份非常重要。
別小看書辦這一職位,過去的官員並非行業出身。學完八股後就當官,在此之前「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者大有人在。當了官兒後,無論你當地方官還是京官,都是「生手兒」,很大程度是靠當地的吏幫忙。
因此,官很大程度只是「管吏」的官,民是由吏管的。你如果懂得把吏調動好,那麼,這個地方經濟發展、社會治安就會承平,當個兩三年就改任了。特別是晚清時期,某個地方、某個職位你能幹三年就是奇蹟了。
因此,日常的工作都是「吏」去做,那麼,書吏、書辦就是「吏」的「總理」。即使是晚清的洋務企業也是如此,比如盛宣懷,他哪裡懂得什麼企業經營?企業經營是靠那些「買辦」去經營。
因此,正是石川看到了劉棻的重要作用,才對這個小吏看重。那麼?李鴻章是否「通日」不敢說,從目前的資料看,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的最大私心就是「自保自己的實力」。同時,也可以看出,李鴻章在1874年就說的「日本大敵」其實並非真的重視。
(2)李鴻章真的重視日本的威脅嗎
李鴻章一直口稱日本是最大的敵人,積極發展海防。然而,1874年他卻仍然指導清廷海防是複雜的工程不可急躁。但一聽說左宗棠被委任為解決新疆問題的大臣,立刻急急火火地高喊:海防最急迫、最緊要,放棄新疆。
他認為應該把新疆當成雲貴土司、越南、朝鮮那樣的藩屬吧。這明顯就是「出賣新疆」。雲貴土司沒問題,屬於中國範疇,無論清朝還是之後都是認可的。但越南、朝鮮已經藩屬無疑,即使清朝自己都知道藩屬國不是自己的領土。
即使作為藩屬國又如何?十年後,李鴻章順利地「讓出了」越南;二十年後又主張「讓出」朝鮮以換取和平。那麼,新疆的命運又如何?李鴻章為什麼不直說「放棄新疆」,只不過,怕擔責任而「曲線」而已。
李鴻章對海防的重視,也不過借清廷的錢壯大自身實力,防止中日戰爭使淮軍損失過大。否則,我們就難以理解:為何對內戰李鴻章「神一樣」,對外戰李鴻章「熊樣兒」。
所以,無論劉坤一甚至楚軍「三把手」那位被楊乃武、小白菜絆倒的楊昌濬領兵,都敗得不會那麼不堪。
(3)「中法不敗而敗」使清朝成功可能不可能;「中日甲午大敗」使中國由不弱之國變成弱國
中法戰爭是晚清最關鍵的時期!
兩軍作戰,一方主帥都無「打」的心,這仗沒法兒打。
也不怪,安維峻在《請誅李鴻章疏》中所說:竊北洋大臣李鴻章,平日挾外洋以自重,當倭賊犯順,自恐寄頓倭國之私財付之東流,其不欲戰固系隱情。
歷史已成過去,但教訓應當記之!
晚清「中法戰爭」之前,中國並非純粹的弱國。本有一戰以振奮民心的機會、抵抗派順勢做大,從而完全可以主導未來的變法。
當時,左公在世、湘軍尚未衰疲、洋務運動蓬勃開展衰敗之氣並未成為主體,當時,乃晚清時期發展最好的時期,中國也並非弱國。
「中法之戰」前,若中俄、中法特別是中法決戰到底,左宗棠也不會因「傷心過大」過早離世,作為「晚清」最後一棵「自強」的擎天柱,隨著他的去世,晚清只有「苟活」了。
本來,「洋務運動」可由清廉能力統領、主導中國堪有大變!洋務派權重、皇權勢大,此時變法正是順勢。
可惜!可惜!
只能說,慈禧為主導的晚清最高統治階層「自作孽」,毫不可惜。
※1890年代到1950年代,美國替換日已落帝國英國的過程
※從三門灣事件小歷史,談1895到1901年大環境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