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上新了·故宮》紫禁城最後的主人——三個「00後」在皇宮裡的傳奇時光

《上新了·故宮》紫禁城最後的主人——三個「00後」在皇宮裡的傳奇時光


電影《末代皇帝》里,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重重宮殿的環繞中,一個戴著西洋眼鏡、穿著西裝的年輕人,蹬著自行車,在高聳的宮牆下,空曠的廣場上一路騎行。這樣奇特的場景,只發生在紫禁城最後的主人——

清遜帝溥儀

身上。







古老的宮殿,新式自行車,剪掉辮子的皇帝,留著辮子、低頭打掃的太監……

新與舊、傳統與西洋、保守與激進,這些矛盾的元素伴隨了溥儀大半生,而這些元素之間的交流、碰撞、融合,也給當時的紫禁城帶來了奇特的風景








如今,走在故宮裡,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這座傳統文化薈萃的古老宮殿里,有很多西洋元素的痕迹,其中的大部分,都與溥儀、婉容、文綉這三位生於1900年後的「00後」相關。




本期《上新了·故宮》,以老照片為線索,帶我們走近故宮裡的這三位100年前的「00後」在紫禁城的最後時光。


 

三位「00後」成為紫禁城最後的主人


 


1912年2月12日,清遜帝溥儀退位,清朝統治結束。1922年的年底,一位鄂爾德特氏女子文綉和一位達斡爾族女子婉容,一先一後進入紫禁城,分別成為遜帝溥儀的妃子、皇后,東西六宮迎來了最後的主人。







這三位「00後」中,溥儀受過英國洋夫子的教育,婉容在美國一所教會學校里念書,這樣的一帝一後,將西餐、自行車、鋼琴等新鮮事物一股腦兒帶入了紫禁城,在古老的宮殿里引發了一次又一次震動。




三人在故宮內生活期間,留下了大量影像資料。所以這次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周一圍及節目嘉賓鄔君梅得到的「任務線索」是一張老照片,

照片里是一個中式炕桌,上面擺放著印刷英文字母的盒子、一個中式木匣子以及一個吃了一半的蘋果。




「寶藏男孩」鄧倫拿出他的隨身秘籍——《群像浮光》,這是溥儀、婉容、文綉三人在故宮中生活的老照片集,他們「按圖索驥」,開始了本期探秘之旅。








作為《末代皇帝》主演之一的鄔君梅,對溥儀在皇宮中騎自行車的場景印象深刻。








辛亥革命後,故宮內的三大殿區域都被北洋政府控制了,溥儀只能在東西六宮活動。




這位青年皇帝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宮殿里騎自行車。

為了讓自己騎車更方便一些,溥儀下令將故宮內的30多處門檻鋸掉,這在清廷遺老和太妃們看來,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因此遭到了激烈反對。







雙方「博弈」的結果是,在門檻兩端安裝上榫頭,在大門兩側安裝卯眼,白天,將門檻拆下來,放在一旁的石墩上,晚上關閉宮門的時候,門檻又被重新安回去。所以今天,我們可以在故宮看到「可移動」門檻的奇特景觀。








在《上新了·故宮》小劇場里,我們可以看到更多三位年輕人在故宮裡的日常生活:




有時候,年輕的皇帝會耐心教新婚妻子婉容騎自行車,他們身後,是笨拙學車的淑妃文綉。







有時候,溥儀心血來潮想吃西餐,就會在麗景軒改造成的西餐廳內,命人擺上滿滿一桌子西方餐食。







自信的婉容會主動教大家如何使用刀叉、如何把黃油塗在麵包里吃掉,而文綉,卻顯得有些手足無措……







可以看出,最初,活潑開朗、接受過系統西方教育的婉容和溥儀更加合得來,而在傳統教育中長大的文綉,總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鬱鬱寡歡。在作為玩伴時,這三名年輕人總是嘻嘻哈哈,顯得十分快樂,一旦套上帝、後、妃的身份,三人之間總有一些微妙的暗流涌動,而正是這些暗流,奠定了三人關係的最終走向。







打電話叫「外賣」、約網友,溥儀的另類帝王生活


 


溥儀13歲那年,英國老師庄士敦入宮,開始教溥儀功課,這位西洋夫子,給處在封閉環境中的溥儀打開了一扇連通世界的窗戶。







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寫道:「

總之,後來在我眼裡,庄士敦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他身上穿的毛呢衣料竟使我對中國絲綢的價值發生了動搖,他口袋裡的自來水筆竟使我因中國的毛筆宣紙而自卑。飛機大炮,化學糖果,茶會上禮節所代表的西洋文明,深深印進了我的心底

。」







兩位文創新品開發員推測,任務中的場景是不是出現在這位西洋夫子居住過的地方?




三人興緻勃勃來到養性齋,這座外表古色古香的二層小樓內,居然別有洞天:

為了照顧老師的生活習慣,溥儀將養性齋的二樓重新「裝修」,整個空間里充盈著西洋情調的氛圍。








自帶溫度計和濕度計的鐘錶、中西結合的瓷屏畫和玻璃畫、長得像抽象派雕塑的老電話,西式的傢具、擺件與東方建築在這裡相遇,意外組成了和諧共生的美麗風景。




鄧倫手中有一張溥儀、庄士敦等人在養性齋二樓合影的老照片,時隔百年後,又有一群年輕人來到這個中西合璧的空間中,當二樓的窗帘被緩緩拉開,歷史與現代在一瞬間彷彿重合了,然而景緻猶在,人事已非。








故宮工作人員告訴大家,養性齋裡面的很多擺件都有故事,比如那個有著銅鈴一樣的圓眼睛、大嘴巴的電話。

1921年,庄士敦向溥儀介紹了電話的作用和功能。

溥儀想在故宮裡也裝個電話,果不其然,如往常一樣,溥儀再一次遭到了阻止,但這一次,溥儀力排眾議,讓紫禁城響起了電話鈴聲。







對於被困於重重宮牆之內、渴望與新世界建立聯繫的溥儀來說,電話就像他的翅膀,能夠幫助他「飛」出宮牆,和外面的世界合為一體。




溥儀先是給京劇名角兒楊小樓打了個電話,裝京劇腔調皮地讓對方猜猜自己是誰;接著又惡作劇地冒充某個住宅給一個飯莊打電話「叫外賣」;他甚至直接打電話給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胡適,約他來宮裡「見一見」。







《上新了·故宮》小劇場里復現了歷史上這有趣的一幕:電話這頭的溥儀,顯得有些調皮,他故意讓胡適猜猜看「我是誰?」又說:「你說話我聽見了,我還不知道你是什麼樣兒。你有空到宮裡來,叫我瞅瞅吧。」




胡適在之後的日記里回憶說,他和溥儀之間進行了20多分鐘的對話,聊了聊白話文、新詩和散文家。

當聽到溥儀說自己願意多念點書,如報紙上說的一般做一個「有為青年」時,胡適稱讚「皇上有前途」。







溥儀心裡,是否對這位「新青年」所說的「前途」有明確的認知?恐怕是有些困難的。

身處新舊交替的時代洪流之中,縱使貴為「皇帝」,有時也很難主宰自己的命運。


 





出走紫禁城,三人的命運各不相同



 


皇后婉容居住的宮殿儲秀宮,是慈禧太后生前最喜歡的地方。







在慈禧太后五十大壽的時候,不惜花費63萬兩白銀,拆除儲秀門,將這翊坤宮與儲秀宮打通,增建了體和殿,里里外外重新裝修,打造了一個超豪華的獨享空間。婉容入宮後,雖然沒什麼實權,但吃穿用度上還是享受了皇后的待遇,包括入住東西六宮中最豪華的宮殿儲秀宮。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控制北京政局後,即派京畿警衛司令鹿鍾麟要求溥儀廢除皇帝稱號,即日移出紫禁城。聽到這個消息時,婉容正在儲秀宮中,三人不得不倉皇離開紫禁城。清室善後委員會工作人員在三人離開後進入儲秀宮,拍下了這張照片。








本期任務的謎底終於被揭開,

這半隻被留在炕桌上的蘋果,可以說見證了這三個年輕人在紫禁城中最後的生活片段。

離開紫禁城庇護的溥儀、婉容、文綉三人,也踏上了不同的命運之途:




溥儀和婉容從天津輾轉去了東北,在日本勢力的控制下建立了偽滿洲國政權,成為任人擺布的傀儡。







婉容,這位天性活潑、受過現代的教育的女子,曾數次預謀逃跑未果,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發了瘋。

溥儀後來從東北輾轉到俄羅斯,又回國接受勞動改造教育,最終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名公民。







而三人當中最內向、看起來一點也「不洋氣」的文綉,卻於1931年邁出了爭取自己自由的勇敢一步:和溥儀離婚。

她也因此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帝制中第一個和皇帝離婚的妃子。







文綉在宮中,曾寫過一篇短文《吊苑鹿》,結尾時她寫道:「

正如莊子所說——寧願在貧賤的泥潭中,做個清醒的活人;不要在渾渾噩噩中,做個高貴而安逸的行屍走肉。我和鹿的心意,都是如此。







這三位紫禁城最後的主人,在宮中時,渴望去看一看宮外的世界是什麼樣,而等真正出了宮,卻沒有都成為真正的「新青年」。只有文綉,勇於和過去告別,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出路。




可見,思想上的解放、接受新生活的能力,並不是自行車騎得好、西餐吃得好就能獲得的。







正如《末代皇帝》里,溥儀經常騎著自行車,在偌大的宮殿里閑逛一樣,他的一生,也像是一個沒有找到真正自己的流浪者。他坐擁九重宮苑,但這宮苑也並不屬於他。

他嚮往著外面的世界,一個急劇變化的新世界,但當他離開了宮殿,卻不知道自己究竟將去向何方。


 





「儀」副耳機 助你找到真正的自由



 


當少年溥儀拿起聽筒,從此「新」「舊」聲音在紫禁城裡碰撞,激發了靈感的火花。最終和小米合作的文創新品——

移動K歌黑科技「儀」副耳機

,好玩得讓鄧倫和周一圍不亦樂乎。








祥雲瑞獸的金色勾線,賦予耳機華麗的古風意韻。







無線藍牙,拋開束縛享受自由。







兼備伴唱K歌、錄音與聽歌功能,還有聽任何歌曲時「打個響指就消除原音、秒變伴奏的黑科技」,隨時隨地,想K就K。







也許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一樣,喜歡追求自我、嚮往自由、渴望接受新事物的洗禮。

戴上耳機,願你真正擁有自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文摘 的精彩文章:

土味表情包、土味情歌、土味字幕……土味才是真時尚
恕我直言,你真的懂中國的筷子嗎?

TAG:青年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