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今天召開,鵬城實驗室博士後工作站掛牌

今天召開,鵬城實驗室博士後工作站掛牌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2018 年 12 月 16 日,在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學部、中國計算機學會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由鵬城實驗室舉辦的「2018 第六屆全國計算機學科博士後論壇」於廣東省深圳市鵬城實驗室召開。


「2018 第六屆全國計算機學科博士後論壇」召開

自 2010 年 6 月以來,全國計算機學科博士後論壇已先後在清華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廣東雲計算基地和同濟大學成功舉辦五屆,每屆都有近 200 人參加,為全國計算機學科博士後們搭建了一個學術交流和事業發展的平台。

「2018 第六屆全國計算機學科博士後論壇」於 12 月 16 日在鵬城實驗室召開,是進一步做好該項工作,擴大博士後與社會各界的交流機會,促進計算機學科博士後準確把握國際視野和國家需求。本屆論壇會議以「『後』積博發,鵬城展翅」為主題,圍繞 IT 產業核心技術、網路空間科學、人工智慧以及博士後科技創新的機遇等熱點問題,邀請了深圳市政府領導、計算機學科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深圳地區高校、企業代表,以及有突出業績的優秀出站博士後代表參會,進行溝通探討。

鵬城實驗室,又稱深圳網路空間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於 2017 年 12 月 22 日授牌,2018 年 3 月 31 日正式啟動。目前鵬城實驗室設有網路通信、人工智慧和網路安全三個研究方向,分別由中國工程院劉韻潔院士、高文院士、方濱興院士任方向責任院士,設有網路通信、人工智慧、網路安全、機器人、量子計算五個研究中心。目前,已有趙沁平、丁文華、李凱、沈向洋、鄭志明、於全六位院士入駐實驗室院士工作室。


論壇內容 - 致辭、介紹與合影

論壇開幕,楊士強擔任主持人

論壇上午第一項內容是嘉賓致辭,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原黨委書記、鵬城實驗室高級顧問楊士強擔任主持人,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基金管理處處長陳穎、深圳市科協副主席張治平、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系主任徐恪依次上台致辭。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基金管理處處長陳穎(左)、深圳市科協副主席張治平(中)、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系主任徐恪(右)

緊接著是鵬城實驗室博士後工作站成立揭牌儀式。鵬城實驗室歡迎全國以及海外畢業的博士生到鵬城實驗室做博士後。

(從左至右)鵬城實驗室主任助理鄭仲文、鵬城實驗室副主任陳長汶、深圳市科協副主席張治平、鵬城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鄒鵬、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基金管理處處長陳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原黨委書記楊士強、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郝時飛、深圳市委組織部人才局副處長黃河

鵬城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鄒鵬接下來報告了鵬城實驗室的基本情況、當前進行的科研學術工作、以及重點介紹了人工智慧科研行動計劃。鵬城實驗室的建立速度非常快,自 2017 年 12 月批准建立後,僅用了 10 個月時間就從從上無片瓦建設成為具有 5 個中心、7 個項目、12 位院士、300 人運行、5.3 萬平方米大樓的大規模實驗室。

鵬城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鄒鵬

鄒鵬在演講中表示實驗室有四點優勢:高度期待關注,深圳特有的速度理念與包容,豐富特色資源(科研院所、企業、資金),國際化開放視野與胸懷。鵬城實驗室具有包含全職在內的五種工作樣式,全部工作 人員共 700 人。鵬城實驗室科研學術工作共有未來區域網路、人工智慧平台及應用、南海立體通信、網路模擬、自主可控生態環境、水下敏捷機器人、量子演算法平台7 個方向。

AI 超算系統研發

鄒鵬還重點介紹了人工智慧專項,這個方向的研究要發揮「頭雁效應」,未來發展規劃包括:研發 AI 超算系統,開源開放平台,成立技術創新聯盟,建立國際研發中心(港深協同創新中心);相關基礎研究也同步進行。鵬城 1 號 AI 超算目前已經研發完成,特色為 NVIDIA DGX-2 16卡/8卡、寒武紀晶元、通用伺服器多層次高速互聯。

高文院士

高文院士致歡迎辭。高文院士講述了他曾親歷的哈工大博士後流動站歷史故事;他表示鵬城實驗室為博士後工作帶來新的活力,並預祝論壇成功。

各高校與實驗室部分博士生、博士後論文海報展示

論壇參會人員合影


論壇內容 - 學術報告

在茶歇、論文海報觀看討論、參會人員合影之後是學術報告環節,共三個報告。三位教授的研究領域均為計算機視覺。這個環節的主持人是鵬城實驗室副主任陳長汶。

鵬城實驗室副主任陳長汶

首位講者是美國華盛頓大學黃正能教授,他的報告主題是「從視覺大數據對三維實體世界的協同探索」。

美國華盛頓大學黃正能教授

黃正能教授講道,現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攝像頭、海量的視覺數據,深度學習的發展也帶來了分類識別、檢測追蹤、語義分割、人體姿態識別等等技術成果,在交通、漁業都有諸多應用。那麼未來還能做什麼?我們目前的檢測、分割僅僅是了解真實世界的第一步,未來還需要信息的融合,比如不同攝像頭之間信息的融合、不同模態數據之間的融合,構成對世界更大範圍的了解。

黃正能教授介紹了在這一思想引導下的自己團隊在七個方面的工作。一,多人人體姿態識別與時序追蹤中如何克服檢測誤差、遮擋;二,三維物體空間定位中,如何追蹤人體運動做相機自動校正;三,車輛的三維空間追蹤,他們的方法在 CVPR 2018 AI City 競賽拿到 Track 1 & 3 第一名;四,跨攝像頭的人、車追蹤,無視角交疊,這個任務的難點在於真實世界中無法學習不同攝像頭間的差異;五,移動的攝像頭畫面的物體追蹤,需要每一幀做重新定位,可以用在汽車攝像頭導航、無人機自我定位;六,多個移動攝像頭信息融合,場景3D地圖還原;七,移動攝像頭的多人姿態追蹤三維空間定位。結論,實時感知、通訊、計算和控制實現之後可以形成完整迴路;深度學習是一個起點,但完善解決問題並不能直接依靠端到端方案。

第二位講者是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陶大程教授,他的報告主題是「AI at Daw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陶大程教授

陶大程教授首先指出,人臉檢測技術雖然現在常見,但實際上也只是逐步發展到了今天。他舉了一個 1000 人的自拍合影的照片,人臉檢測技術所能正確檢測出的臉的數目實際上逐年增加,而目前最先進的也只能檢測到九百多張臉。人機協作解決當前的人工智慧技術所無法完善解決的問題應當是未來的方向。

在多年的研究中,陶大程教授團隊的技術也從基於手工特徵的人體姿態檢測,進化到了基於深度學習的檢測、追蹤、姿態識別、表情檢測、距離估計、像素分割、風格轉換。陶大程教授在報告中介紹的自己的工作包括:物體識別中整合優化 proposal region 提高準確率;球場多人檢測追蹤;單視角深度重建,從結合手工特徵到基於深度學習但並不是直接微調預訓練模型的方法;快速非負矩陣分解;多視角學習看作是多次平面投影之後回到立體空間中物體的重建;帶有標註雜訊的學習。對於 GANs 相關的研究,陶大程教授提到圖像在數據空間的分布是有許多的結構限制的,而 GANs 一般只能學習到部分數據模式,為了嘗試改善 GANs 的表現大家也引入了各種不同的 loss function,有各自的表現,陶大程教授團隊的 Evolution GANs 集成了多種不同的 loss function,得到了優秀的表現;他們也研究了深度學習的泛化問題,發現隨著網路層數的增加,泛化誤差成指數下降(而不是一般認為的上升);還有推理和機器人模仿運動。

陶大程教授最後給出了另一張包含了許多人的照片,觀眾們都一眼看出這張照片不是自拍,而是某個比賽的觀眾的照片。陶大程教授藉此向大家傳遞了深意:讓人工智慧分辨集體自拍照和比賽現場的照片,雖然現在的人工智慧技術能夠用大數據學習方法解決,但我們更希望的是通過推理等各種方式解決。 現在領域內都是用大數據解決小問題,如何用小數據解決多種問題是未來任重而道遠的發展方向。

第三位講者是浙江大學李璽教授,他的報告主題是「AI 驅動的視覺模型設計和應用」。

與大多數研究人員所不同的是,李璽教授科研的核心思想並不是為了在任務中取得更高的表現而嘗試不同的方法(尤其是人工智慧時代不斷嘗試更大的數據和更大的網路),而是把人工智慧技術本身當作工具,研究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用人工智慧的策略快速改善已有方法。

李璽教授介紹了三個部分的內容。一,視覺感知模型學習,關注點在於表達本身的學習和更新。對於追蹤模型,視覺顯著性學習,目的是用簡單模型捕捉數據本身的結構特點,用小數據完成學習,性能穩定提高、可解釋性提高且不增加計算複雜度,找到了好的模式,受到了學術和工業界的歡迎(論文 Structured Person Identification,ICCV 2017);二,結構可解釋性,結構化知識約束的神經網路學習,知識蒸餾的思想用於網路模型壓縮,漸進式塊優化;三,強化學習,多智能體強化學習中,現有方法(如 DQN)有收斂慢、可解釋性差等問題,李璽教授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先模仿學習再強化學習,可以在 RTS 遊戲中學習到類人的戰術特點,簡單得到好效果;醫學影像,胰腺影像分割也可以轉化為強化學習問題。

李璽教授最後總結道,對於視覺模型的設計,最終目的是理解,過程中要注重計算複雜度、穩定性、可解釋性。

上午最後一位演講嘉賓是深圳市委組織部人才局副處長黃河。借著鵬城實驗室博士後工作站成立揭牌並面向國內外招收博士畢業生的契機,黃河全方位介紹了深圳市的人才狀況、解讀了深圳市的人才政策、並說明了深圳市未來的人才政策規劃以及深圳市的長遠經濟發展規劃。他歡迎、同時也十分希望高水平人才可以在深圳安家、在深圳做出新的科研成果、也參與到深圳的產學研互動以及完整的電子工業產業鏈中來。

深圳市委組織部人才局副處長黃河

部分深圳市的高水平人才補助政策


論壇內容 - 圓桌討論

論壇下午的內容主要是圓桌討論。楊士強也在討論間隙向全體參會人員介紹了我國博士後制度、管理、發展現狀等多方面情況,並向大家澄清普通大眾對博士後的種種誤解。

第一個「出站博士後代表分享工作經歷和人生感悟」圓桌討論邀請了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學部主任李秀、清華大學教授任豐原、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健、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院楊天梁五位優秀出站博士後代表。

(從左到右)單志廣、李秀、任豐原、王健、楊天梁

作為曾經的「博士後」,他們分享了當時的有趣的個人經歷、做博士後期間的學習經驗。圓桌討論中有一種觀點得到了較多的認同,那就是博士後不僅僅是再發表幾篇論文,而是一個學習更多思路和方法、鍛煉更強的綜合能力、為未來長遠發展做更好準備的機會。

在與台下觀眾的互動討論中,美國華盛頓大學黃正能教授也表達了一條觀點:博士後是一個學習大型系統的機會,僅僅以博士畢業的履歷去一線科技企業任普通職位沒問題,但是做的東西畢竟太細,需要在博士後期間學習到了成體系的知識、組織大系統的經驗之後,才有資格在高水平實驗室擔任高級職位。

第二個圓桌論壇「博士後管理工作分享」邀請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人事行政辦公室主任謝裕元、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黨委人事辦公室副主任孫曉昆、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組織人事科科長陳杭渝、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政工處幹事吳文駿、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教育處處長李琳、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生部主任李彩麗、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教育處處長楊帆、海淀科技園區博士後工作站管理辦公室主任王偉、深圳證券交易所博士後管理辦公室主任金虹 9 位有博士後管理經驗的嘉賓展開討論。

(從左到右)孫曉昆,謝裕元,金虹,王偉,李琳,楊帆,李彩麗,陳杭渝,吳文俊

9 位嘉賓各自介紹了所在的高校及機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的基本情況,討論了博士後申請與錄取情況、博士後出站後的去向,以及如何吸引博士後到工作站工作。來自企業與高校實驗室的嘉賓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大家也同意呼籲以及政策鼓勵國際化博士後培養,不同高校的博士後之間也可以多舉辦交流活動。

最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博士後第一人」趙沁平簡單回顧了博士後制度在中國發展的歷史沿革,並講出了自己認為的計算機科學的三個永恆的目標:性能/計算效率越來越高,交互越來越自然,處理問題越來越豐富越聰明。這也是鼓勵著後輩們不斷前進。論壇還向趙沁平院士贈送了鮮花和紀念證書。

趙沁平院士(中)

下午的論壇內容結束後,主辦方組織參會人員參觀鵬城實驗室、深圳市人才公園以及深圳市人才研修院。


會後採訪

會後,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就相關問題專訪了鵬城實驗室的領導專家。

對於舉辦「院士高峰論壇」的初衷與目標,鵬城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鄒鵬表示:

為了響應國家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號召,鵬城實驗室據此進行科研布局,開展了一系列前期工作,其中就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學術研究以及院士高峰論壇。本次院士高峰論壇以「頭雁」穿雲,雲腦啟智為主題,是希望通過構建合適的科研設施環境(雲腦),通過它像人腦一樣廣泛被連接和使用,同時作為「頭雁」的人工智慧,可以帶領我們實現創新科技的發展。

鄒鵬希望院士高峰論壇能在國內形成學術研討高峰,彙集一批業內知名專家學者探討人工智慧熱門課題。院士高峰論壇一共分為三大板塊,第一個是由十幾位院士領銜探討前沿問題的院士論壇;第二個是計算機學科博士後論壇;第三個是參會院士參訪鵬城實驗室活動。據了解,目前會議的報名人數已達數千人。

得益於港深合作的優渥條件,鵬城實驗室的科研將聚焦於人工智慧領域的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醫療與智慧金融等領域,希望通過本次會議率先在粵港澳地區宣誓鵬城實驗室鏈接海內外的決心。因此,鵬城實驗室將在會議期間發布「鵬城行動計劃」,表明實驗室未來的工作計劃,其中包括:

一、構造支撐人工智慧的大型計算系統。

二、在大型計算機系統的基礎上與國內相關設施進行聯網,組成基礎設施平台。

三、聚集國內從事人工智慧研究的科研單位,形成戰略聯盟。

四、於深港交接區建立人工智慧國際研發中心。

五、部署一項重量級研究課題。

鄒鵬強調,鵬城實驗室是一盤大棋,不搞一家獨佔,也不贊同互相排斥,通過多方合作最終達到共贏局面。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原黨委書記、鵬城實驗室高級顧問楊士強也是首屆「計算機學科博士後論壇」指導委員會成員。我們向他詢問了舉辦「計算機學科博士後論壇」的初衷與目標。

楊士強認為,社會上目前依然對博士後群體存在諸多誤解,比如將博士後視作更高一等的學歷學位,要麼就戲虐稱博士後作「科研臨時工」和「就業避風港」,這都是有失偏頗的。在楊士強看來,讀博士期間需要處理的事情教龐雜,未必有時間仔細琢磨自身的學術成果,而博士後沒有畢業方面的憂慮,正好為青年學者們創造了優渥的科研環境。此外,對於高校而言,博士後也是學校在挑選師資人選上的「雙向考核期」,對於那些未能成功留校教書的,出站後還能靈活就業。

然而無法忽視的是,這幾年高校的教職崗普遍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沒有特別突出的科研成果較難受到青睞。楊士強以清華大學的計算機博士後流動站為例,該站自 1988 年建立以來共培養了416名博士後,其中僅有 140 位博士後成功謀得大學教職(33%),其中有 12 位去了政府機關單位,60幾位去了企業單位,剩下的則為已有工作單位的在職博士後(部隊居多)。因此,這批青年學者們需要有更多獲得優質就業機會的渠道。

正是考慮到博士後群體較少為人所關注,於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從 2010 年開始決定發起「計算機學科博士後論壇」,讓在站的博士後同學們也能有一個與學界、業界人士進行交流的機會。此外,楊士強也大力讚揚深圳市的「惜才」,尤其在人才扶持上的政策力度方面,不但市內為博士後提供高額的生活補貼,同時不同區政府還配備了相應的獎金激勵政策,對博士後群體而言不可不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也很好奇鵬城實驗室的人才隊伍構成情況,為此我們詢問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院長、鵬城實驗室副主任陳長汶。

陳長汶答道,鵬城實驗室的人才隊伍由全職人員、保留原單位職位的「雙聘」制人員以及短期合作人員(專家諮詢或境外訪問)構成。現有專職人員 300 餘人,覆蓋科研、技術支撐與行政管理三大工種。由於實驗室發展迅速,實驗室目前幾乎是以一天招一個人的速度在擴充隊伍。

據了解,鵬城實驗室正在積極探討與香港政府就人工智慧與智慧醫療兩大新興領域進行合作。其中就有和香港科研人員共建人工智慧國際研發中心的設想。這個國際研發中心將作為鵬城實驗室的分支機構,專門招聘來自境外的優質專家人才,以便和國內研究形成合力。為了招聘國際頂尖人才,陳長汶副主任與實驗室主任高文院士曾經專門飛往美國宣傳實驗室的成立並張羅人才招募事宜。最近,實驗室成功發掘到了近 120 位在美國頂尖高校學習或從事博士後研究有潛力的年輕學者,並將持續跟蹤人選的最新動向。此外,鵬城實驗室還將跟香港本土高校建立緊密的聯繫,其中包括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高校,有望日後就國際學術交流開展全方位的合作。

鵬城實驗室副主任陳長汶表示,日後計劃將實驗室發展成 2000 人規模的隊伍,在網路通訊、人工智慧、網路安全、機器人與量子計算五大領域開展國家級的高水平科研工作。

對於「2018 第六屆全國計算機學科博士後論壇」的內容我們就介紹到這裡。明天 12 月 17 日星期一還有內容更為精彩的「院士高峰論壇」,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也將發回第一手現場報道。請繼續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AIoT+智慧城市峰會」議程1.0出爐、嘉賓劇透 | 2018 AIoT+智慧城市峰會
來往死了,釘釘活了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