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古代重甲有多重:100多公斤 只能用馬馱 摔倒就別想爬起來

古代重甲有多重:100多公斤 只能用馬馱 摔倒就別想爬起來

但是縱觀人類的戰爭史,從來都沒有一種永恆的常勝兵種,一度風頭無二的「甲騎具裝」並不是沒有弱點。首先一點就是機動性太差。虎哥認為,騎兵的王牌殺傷力應該是速度和時間,而甲騎具裝的主要長處在於防護性和衝擊力。根據考古資料顯示,一件完整的鐵具裝,大約重40至50公斤,有些特製的重鎧甚至能夠達到100公斤。

這些重鎧大大增加了戰馬的負擔,使其不耐久戰,而且這種戰馬還必須是那種精挑細選的高大優良品種,普通的戰馬根本馱不起這麼重的鎧甲和人,即便這樣,這些精選的良駒在戰場上衝鋒個兩三次,也就體力不支了。其次,具裝騎兵也不是萬能的,指揮官合理的利用戰術就能防住重騎兵衝擊,比如結車陣,把運輸後勤車輛連接起來組成防線,就能抵消騎兵的衝擊,比如李陵,或者修築工事,比如挖壕溝,擺拒馬。

如果對部隊紀律和訓練自信,可以讓長槍兵結陣,只要紀律嚴明,不自亂陣腳,是不懼重騎兵的,另外馬是聰明的動物,對眼前明晃晃的長槍,不會傻乎乎往上撞,總之就是用各種手段,建立起牢固的防線,對方就無計可施。再次,重騎兵使用場景比較有限,具裝騎兵通常的使用戰術是,先用其他部隊把對手在戰場上纏住,限制對方活動空間,因為重騎兵太遠了就跑不動了。

然後用重騎兵衝擊對方正面防線上的缺口,或者出其不意對敵方進行背擊或者側擊,這樣成功概率較大,在我國重騎兵發展巔峰時期的南北朝,重騎兵的戰例大都這種戰術。最後,重騎兵因為需要更多的後勤支持,精挑細選的戰馬光吃草是不夠的,還得吃糧食,一名重騎兵,往少了說,需要20多個平民供養,耗費巨大,而且重甲製造很廢時日,關鍵是武器裝備總是在對抗中不斷地進步發展,"盾"的發展一定會帶來"矛"的進步。

防護力很強的「甲騎具裝」出現在中原戰場之後,床弩,錘擊類武器都得到較大發展。西晉時期就出現了威力強大的神弩,東晉南朝時期又有進一步發展,號稱「萬鈞神弩」,「所至莫不摧陷」。隋唐之際還呈現了由斬馬劍發展而來的陌刀,這些都對甲騎具裝產生了很大的威脅。最重要的一點是,武器是根據對手來發展的,當內戰結束,唐朝建立大一統後,周邊都是手工業不行的一票游牧民族或相對弱雞的國家。

這些國家和地區,沒有發達的手工業、冶鐵業就搞不起重騎兵,比如突厥就都是輕騎兵,你拿重騎兵去打游牧的輕騎兵,人家才不會傻乎乎的跟你正面剛,但你又追不上,怎麼辦?真香定律,回頭重點發展輕騎兵唄,於是唐軍開始仿效突厥,以精銳的輕騎兵平定天下,逐漸取代了「甲騎具裝」,就連唐太宗的坐騎「昭陵六駿」也是不披馬鎧的,但不能說我們的重騎兵水平在此時落後世界了,實在是對手太弱雞。

明證就是三百年後,「甲騎具裝」還曾經一度迴光返照。遼、金、蒙古這幾個打北邊來的政權奪了漢地後,也擁有的發達的手工業,冶鐵業,於是慢慢的又發展出了重騎兵。但是咱們早在幾百年前就總結出了步兵應對重甲騎兵的戰法,在公元1130年的建康之戰中,宋軍就繳獲了金兵馬甲293副。金軍的「鐵浮圖」也一度遭到岳家軍的致命打擊,所以針對網上很多說這個朝代什麼什麼不行,中國古達什麼什麼不行的論調。

觀眾老爺們要擦亮眼睛,武器是根據實戰需要發展的,也是跟隨科技水平進步的,這樣我們才會更加接近歷史真相。講完了古代重甲的發展,那麼當火器廣泛的應用以後,士兵的盔甲又發生了哪些變化,請大家繼續關注我們的節目,咱們下期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彩虎 的精彩文章:

打航母真難:蘇聯當年盡全力都沒辦成的事 我們今天辦成了
中國造出比航母還難造的17萬噸巨艦:爆炸威力超過60顆原子彈

TAG:迷彩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