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簽訂前,日本為什麼點名只和李鴻章談判?
要看清近代台灣的命運,就得先看清近代中國的命運。要觸摸近代中國,一定逃不過李鴻章。是奴顏屈膝的「漢奸」、「賣國賊」,還是忍辱負重的「擎天柱」、政治家,這爭議時至今日,卻早在他身居廟堂時就開始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李鴻章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一副對聯隨即流傳:「楊三已死無蘇丑,李二先生是漢奸。」
楊三是當時去世的崑曲名丑楊鳴玉,李二先生就是李鴻章。李鴻章代表中國向日本割地賠款,犯了眾怒,所割的地就有台灣。
1895年對日戰敗,是李鴻章個人的重大挫敗,更是舉國的失敗。不過,要跟日本和談收拾爛攤子的,還只能是李鴻章。
清廷先是派出擔任過台灣巡撫的邵友濂,被一口回絕。日方直接攤牌,要和談,只有兩個人選能接受,不是恭親王奕訢,就是李鴻章。日本人認定:只有李鴻章這個分量才有「割地之全權」,滿足他們取得台灣的渴求。
赴日之前,李鴻章在北京持續逗留,主要是周旋於各國公使之間。「以夷制夷」是他一輩子的外交縱橫要領,這一次,他還是想再努力一把,試試能不能通過列強幹涉,對日本只賠款,不割地。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但各國與日本已有默契,日方的領土要求包括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美國公使田貝告訴李鴻章,應該有所取捨,極力保住位於中國大陸的領土,言外之意就是割讓台灣無可挽回。
李鴻章拖不了太久,啟程前往日本馬關,與伊藤博文等日方要員談判五次。雙方討價還價,最重要的內容還是割地。
為了不割讓台灣,李鴻章先強調「台灣已立為行省,無法送與他人」,又搬出天下大勢,說英國不願別國佔據台灣,日本據台會損壞各國利益。
有的記載說,李鴻章還將台灣的「缺陷」數落一番,說台灣這地方海浪洶湧,民風強悍,鴉片流毒嚴重,瘴氣甚大,還根據當時島內的實際情形告訴伊藤,現在台灣的民情比海浪更洶湧,不會接受日本的佔領。
中方又陸續提出讓日本壟斷台灣礦產利益,土地和人民仍留中國,或者割讓台灣南部,北部留給中國等建議。
對於中方說服日方放棄吞併台灣的提議,日方態度保持不變—拒絕。
電視劇《走向共和》里,伊藤博文有一句台詞:「面對台灣,日本的飢餓已經太久了,不能再等待。」
談判期間,李鴻章遇到日本浪人行刺受傷,換得日方同意停戰,可停戰範圍竟然不包括台灣、澎湖,日方邊談邊打,攻佔了澎湖。
李鴻章最終屈服,《馬關條約》規定,台灣、澎湖和遼東半島割給日本。
「以夷制夷」並非毫無效果,日方後來歸還了遼東半島,台灣則絕不放棄。台灣人自此記住了談判期間李鴻章那些「貶低」台灣的說法,不是沒有人明白李中堂的苦衷和用意,但對於已經受傷的寶島,那些話怎麼都像在傷口上撒鹽。
後來,所謂李鴻章對台灣的評語被精縮、演繹,變成了向慈禧太后的奏報,說「台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瘴癘之地,割之可也」,這段話被一次次引用,然而在正式文獻中,找不到它出自李鴻章的記載。
※「天京事變」血洗東王府,韋昌輝為何如此痛恨楊秀清?
※世界史首富50人榜單,中國僅3位古人上榜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