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醬釉瓷器的起源發展和欣賞

醬釉瓷器的起源發展和欣賞

醬釉又稱「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種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較高,達5%以上。宋代是醬釉瓷器發展的黃金時期,南北各地瓷窯普遍燒造,並以北方的耀州窯、定窯和當陽峪窯為傑出代表。清代是醬釉瓷器發展的巔峰時期,並因皇帝的青睞而成為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生產的仿古釉色品種之一。

一、醬釉的起源

景德鎮仿製醬釉瓷始於明初。1964年春,南京博物院於明故宮玉帶河遺址中,發現大量明代瓷片。其中醬色釉碗、外醬釉里藍釉暗花雲龍碗,揭示了明初燒制此類產品的奧秘。民窯中的醬釉瓷生產也毫不遜色。

醬釉,往往給人以含糊的感覺,有人通稱為「紫定」。醬本身於發酵初、中、末期會呈現乳黃色、黃色、黃紅色、紅黃色、棕紅色、棕黑色等一系列顏色轉換,專家指出,只要是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呈色為棕黃色系,即使有些偏赭、偏紫、偏紅或偏褐,都可稱為醬釉。至於個別呈色極其純正的紫色或紅色釉,根據文獻記載仍稱之「紫色」或「紅色」更妥。

二、醬釉在景德鎮的發展

醬釉瓷器與青瓷、黑瓷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醬釉瓷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窯場所燒造的醬釉瓷器也各不相同,自成體系。東漢晚期,醬釉瓷器出現在南方江浙地區,兩晉時期得到發展。南北朝時期,以北賈壁窯為代表的北方瓷窯也開始燒造醬釉瓷,隋、唐時期有所發展。宋、遼、金時期,醬釉瓷器的生產遍及全國,但仍以北方瓷窯為主,定窯、耀州窯和當陽峪窯堪稱其楷模。元、明、清時期,隨著全國瓷業中心的形成,江西景德鎮窯生產的醬釉瓷器一枝獨秀。

在元代醬色釉的燒造基礎上,明初洪武時期景德鎮窯的醬釉瓷器釉層均勻,色調似佛教僧侶穿舊的僧衣,故還被稱為「老僧衣」色。此後,明代歷朝在景德鎮窯都生產有醬釉瓷器。如2005年北京毛家灣明代瓷器坑一次就出土了268件醬釉瓷器,包括外醬釉內白釉、外醬釉內青花、內外醬釉3個品種。胎土多細白,釉色因釉料成分、釉層厚薄、燒造氣氛及溫度等因素的差異,呈現出醬紫、醬紅、醬黃、土黃等深淺不一的色調。這批醬釉瓷器大多光素無紋,裝飾手法以筆繪為主,另裝飾少量刻劃紋及貼塑乳釘紋。從工藝、造型、釉色及裝飾風格看,均與宋代的當陽峪窯醬釉瓷器有異曲同工之妙。

清代醬釉瓷器是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生產的仿古釉色品種之一。此時的醬釉瓷器釉面潤亮,閃爍著金屬般的光澤,好似紫金包鑲一般,因此謂之「紫金釉」。紫金釉幾乎成了清代醬釉瓷器的代名詞。

三、醬釉瓷器欣賞

1、定窯醬釉瓷梅瓶

定窯醬釉瓷梅瓶高23.3、腹徑16.2、口徑6厘米,圓唇,平沿,細直頸,豐肩,下腹內收,暗圈足。胎白色,細密,外施醬色釉,瓶內滿施潔白色釉。此瓶挺拔秀麗,穩重大方,製作規整,為定窯的上乘之作。

2、北宋定窯醬釉瓷渣斗

北宋定窯醬釉瓷渣斗高9、口徑18.5、底徑6厘米,為碗口鼓腹罐的複合體。渣斗為衛生用具,用於盛裝唾吐物,也用於酒宴上盛放肉骨魚刺等食物渣滓,與唾壺相似,當為唾壺演變而來。其實用性在保持原有的功能的同時,兼有茶器的功用。

3、清乾隆款醬釉碗

清乾隆款醬釉碗高6.3、口徑11.7、底徑4.5厘米,圓唇,腹較深,圈足,足內青花雙圈「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書款。碗內施白釉,外壁施醬釉。施釉均勻,釉色光潔瑩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龍陶瓷 的精彩文章:

民國瓷器八大花卉紋飾鑒賞
手工拉坯和機械壓制工藝的區別

TAG:唐龍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