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6個月,5個地區,看王瑤如何用心靈之光捕捉生活的意象

6個月,5個地區,看王瑤如何用心靈之光捕捉生活的意象

SEIZING IMAGERY

捕 捉 意 象

我想起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歌手

鮑勃迪倫的詩《時光慢慢流逝》

「我們注視前方,努力不偏離生命之舟的方向。

夏日的玫瑰,依然在逐時盛開怒放。

而永不復返的,

是那寂靜流逝的時光。」

王瑤與《捕捉意象》

物象-意象-影像

西從帕米爾高原的塔縣和南疆的喀什,東到渤海之濱的天津,其間歷經四川巴中,陝西安康,河南三門峽,安徽宣城,江蘇的寧、蘇、常,足跡幾乎橫穿了整個中國。

2016年5月到10月,王瑤利用扶貧、援疆活動、節假日及工作之餘,以視覺敘事的方式,拍攝當代中國。

她將鏡頭始終聚焦於工人、農民和基層群眾,記錄他們的生命狀態和價值追求,反映他們的「真善美愛」。

在這個由西向東的影像足跡中,她努力捕捉生活中的意象

所謂意象,一般是指蘊含一定寓意的形象和境界。介於抽象和具象之間,是主客觀的統一。

那麼,如何捕捉生活的意象?

王瑤認為,關鍵是把握三個要素「物象-意象-影像」的過程。通俗地講,就是「眼到-心到-手到」

當攝影師的瞬間觸覺透析出客觀物象的內在特質,或生髮出具有關聯性的形象,物象即轉化為意象;

之後,再有攝影主體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法轉化為影像。

而這個過程,往往只是剎那之間,甚至是千分之一秒。

她說:

意象是意識叩擊物象

產生獨特想像的結晶

在她的新書《捕捉意象》中,王瑤以地域為類,從帕米爾高原·喀什陝西安徽宣城、江蘇天津五個地區,講述她的創作經歷和體會,闡述她的攝影理論和藝術觀。

帕米爾高原·喀什

在那個「靜寂流逝的時光」中

我十分想念塔吉克人蘇克蘇爾一家

眷戀與他們朝夕相處的那些日子

那些「玫瑰逐時盛開怒放」的日子

2016年7月下旬,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文化援疆」之邀,我趕赴南疆。

昆崙山、帕米爾,對我來說是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儘管看過一些帕米爾高原的影像,然而,撲面而來的風景仍出其不意,目擊之間讓我心搖神迷、震撼不已

在經過大片的荒漠之後,我突然發現一個步行者和一個騎馬的人!我下意識地按動快門,只一下,他們就從車窗中一閃而過。

雪山、冰川、湖水,在無垠的蒼茫中,只有這兩個如同甲蟲般的行者。這寓意著什麼?是人生的渺小,還是造化的威嚴?抑或是一種生命的啟示?——天地無垠,人類渺小,而生命在律動。

這就是意象。由於它具有豐富的內涵,才會有多元的解讀。這也是攝影的獨特魅力。

在塔吉克人蘇克蘇爾家,我遇到了激發自己拍攝靈感的人。

她就是蘇克蘇爾的二女兒——阿莫蘇里坦。我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被她淳樸而優雅的氣質深深吸引了。

怎麼才能拍出這種內在氣質?關鍵在於光影的運用、角度的選擇和瞬間狀態的抓取。

此時房間光線很弱,她的臉部較暗,只有頭頂上一些弱光。我想像若是她抬頭,臉上受光後,會更顯氣質。

突然,有人進來同她講話,在她仰起臉的剎那間,意象呈現了。我的主觀狀態與物象融為一體了(上圖所示)。

我同時拍下她的背影。

這是一個鮮明的對比,一邊是暖色、躁動的火焰,而背影的一側是微弱的藍綠光,冷調、安靜。紫色的頭巾,恰恰是紅與藍的中和色,是這個影像的色彩要素

這些色彩彷彿躍動著韻律,渲染出一幅會講故事的畫面。這也許正是阿莫蘇里坦的內心,一面是火,一面是水。

身處大自然中的塔吉克女子是那麼清純、無暇、自然。我雖然不認識她們,語言也不通,但是,我知道她們的名字。

這三個女子,一個名字叫「真」,一個名字叫「善」,一個名字叫「美」。

第五天,我們返回喀什,準備去拍「巴扎」——喀什的牛羊集市。

喀什的「巴扎」真令人大開眼界。維吾爾人、柯爾克孜人在這裡進行著牛馬羊等牲口的交易,十分壯觀。

喀 什 巴 扎

我一直相信,動物是有感情和靈性的

馬和牛都會傷心流淚,讓人揪心

一個男人摟著一隻褐色羊,

羊的眼睛和嘴巴都緊閉著,

看得出來,是那樣的不舍它的主人。

在一排待售的羊前,

一位老人拿著拴羊的繩子,

用手捂著眼睛,同樣不舍他的牲畜。

一排羊站在那兒,上面有一個布幔

彷佛這些羊在舞台上演出。

這裡觸目皆是生動可感的畫面,其間透發出的張力,直逼人心。

引漢濟渭

在這裡

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次震撼

精神受到一次次洗禮

記錄著普通工人

記錄著這些「小人物」的偉大

「引漢濟渭」的三河口大壩是國內同類壩的第二高壩。從一百多米高的壩頂俯瞰工地,如臨弈局,壯觀非常。

我俯拍了這張照片,以作管中窺豹。

秦嶺腹地,幽暗的、深達幾公里的隧道中,溫度高達40℃,馬達聲在甬道中震耳欲聾,空中瀰漫粉塵,污水如注,爛泥沒腳。

一切都被定格、被重複,只有偶爾的電光石火表達著生命的律動。而我的心靈之光在此刻被點燃,視覺敘事的激情在涌動。

持續幾小時的拍攝,終於,我隱約看到我想要的畫面就在隧道深處燈光搖曳中,那是一個赤裸著上身的工人在作業。

黑暗中一束光芒游射過來,他背上的汗珠晶瑩可見,我按動快門,捕獲了這張名為《脊樑》的影像。

正是這樣的一個個脊樑,扛起了時代,扛起了當代中國!

安徽宣城

回憶在宣城拍攝的過程

如品味宣酒陳釀,醇厚綿長

又如同光影透過宣紙

撲朔迷離,映照在地上

在宣城拍酒廠和紙廠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抓拍,因為我堅信,生活本身才是最豐富、最鮮活的

這實際上是一個專題性拍攝,下面一組照片,基本上反映了釀酒的主要流程,但並不著重生產過程,而是突出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

《 酵 變 》

酵,是一種沉澱

酵,是一種釀變

酵,是一種新生

第一張照片,背景是斑駁的牆壁與交叉的管道,

前面是儲藏酒的大罐,工人走動其間。

這是一個典型的場景交代和基本信息傳達。

第二張照片,是一個工人的特寫。

他在勞作中展現出一種特有的魅力和力量。

第三張、第四張是一個工人的側面和正面特寫,

突出不同工藝流程中勞作的人。

第五張是糧食發酵的靜物特寫。

第六張又拉回到遠景,一個工人在作業。

四周幽暗,也是在展示人與環境的關係。

第七張是休息時幾個工人的交談,

是呈現人與人的關係。

第八張,煙霧氤氳中,一個工人站在那裡

似在沉思,似在審視,有一種雕塑感。

江蘇

江南水鄉,風物自不尋常

風光綺麗,入眼即畫

只不過不是油畫

而是一幅幅國畫,情韻無限

在盪口古鎮,古屋錯落,綠水依依,一個扎著獨辮、漂亮的鄰家小妹,憑軒而立。(上圖)

這就是江南水鄉,不張揚,不華麗,不雄奇;它內斂,秀美,精緻。

同時,我這兩年拍了不少企業,對工業題材很有熱情。

在盾構機廠,一個工人趴在機器上,全神貫注,幾乎與機器融於一體。(上圖)

關於工業題材的拍攝,實際上是如何體現人與機器的關係

天津

外來的、本地的、歷史的、時尚的

都被混搭在這座城市

一切卻顯得十分協調、自然

彷佛就應該如此

天津曾是一個大碼頭,有濃厚的自身特點,源於歷史因素,也有地域和傳統因素。

作為一個大都市,天津這些年發展很快,變化很大,充滿著現代氣息。

到天津時趕上下雨,窗外的景象一片模糊。

雨中的人們行色匆匆,這裡的生活節奏又快了許多。

有兩個瞬間很能顯示天津市民對生活的講究,都是在菜市上拍的。(下兩圖所示)

晨光照射下的早市,畫面上四個人物互為關聯。一個路過卻偏頭觀看,一個推車駐足看菜,還有一個手裡已經收穫滿滿,而低頭的大媽彷彿在檢驗菜品是否新鮮。

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細節。

從影像中,能夠讀到故事,這是一種觀看,也是一種視覺傳遞,即本書姊妹篇《瞬間的觸覺》中提到的,我所追求的「故事性畫面」。這也構成了一個「特定性瞬間」。

第二張是五個人物構成畫面。如果說第一張照片無主角,那麼這張照片的主角明顯是左邊第二個手捧捲心菜的人。

我覺得他手裡捧的不是菜,而是兩束花,他在細緻地品玩鑒賞。

這是對生活的品鑒,對生活的講究,勾畫著人物的地域特徵。它體現在日常的細節之中,需要你細心地捕捉它。

一方水土一方人,在這裡,人們享受著生活,閑適且放鬆,與冷冰冰的建築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城市的個性,同時又是與環境密不可分的。

最後這張圖,街頭薩克斯演奏者和一群聽眾,以此作為本章和全書的結尾。

它表達了「曲終情未了」?還是以他人的歡樂來映襯演奏者的孤獨?抑或是對人生悲歡沉浮的一種感嘆?

這個影像,這個「特定性瞬間」,匯聚了我所追求的四個特點——

一是故事性畫面;二是意象性內涵;三是紀實性風格;四是詩意化語彙

如何對待生活?如何對待人生?這是《捕捉意象》始終追尋的主題。

. . .

用心靈之光捕捉生活的意象

「心靈之光,要靠人文精神去點燃」

意象的產生有幾種情況?

王瑤她在《捕捉意象》中給出了答案。

一種是對生活和物象本質的觀察、想像和提煉,即「透過現象看本質」

另一種是包含著多重內涵和意蘊的意象創造,讀者憑藉想像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圖見"天津"篇章最後一張圖)

還有一種是通過物象動態的偶合性,使讀者產生錯覺,帶有一種戲劇性意味和詼諧情調,從而給人莫名的愉悅感。

而捕捉意象,關鍵是攝影主體。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呢?

重要的是,用心靈之光捕捉意象,創作出有價值的影像。這取決於攝影主體的思想理論素養和價值判斷。

攝影師的心靈之光,要靠人文精神去點燃

人文精神是攝影不能丟棄的靈魂。好的影像能拍出靈魂,讓人讀出感人的故事。

而長期實踐,培養觀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以及技術因素也不可或缺。

《捕捉意象》的扉頁上,寫著這樣一行字:

我要始終關注普通百姓,

用影像呈現他們的價值和尊嚴。

這大概就是她的攝影價值觀。

人 物 簡 介

> > >

王 瑤

中國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女攝影家協會主席。

曾任第八屆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新華社副總編輯、中國新聞社副總編輯。

先後獲得世界新聞攝影「荷賽」金獎、中國新聞獎、范長江新聞獎;

曾獲全國十佳攝影記者、全國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美國、巴西等國博物館及個人收藏。在中國美術館、台灣紅館舉辦「粉墨人生」個人攝影作品展;

出版《中國故事》、《後911》、《看不見的京劇》、《當代中國》系列、《家園》系列等個人攝影作品集;出版「王瑤談攝影」系列(《瞬間的觸覺》、《捕捉意象》、《視覺少林寺》)等攝影理論專著;主編《當代中國新聞攝影發展史(1978—2008)》等。

出 版 系 列

本期推薦|《捕捉意象》

王瑤談攝影」 系列

拓 展 鏈 接

王瑤 | 透過她的眼,看普通百姓的「特定性瞬間」

視覺紀事 | 6訪少林,4個視角,聽王瑤講述影像故事

. . .

本期作者 - 王 瑤

本期編輯 - YING

* 圖片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 *

未經授權,嚴禁擅用

. . .

第二屆全球華人旅拍大賽

感謝您的參與和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Uni旅圖 的精彩文章:

每日一圖 11·23
2018年度水下攝影大賽,中國攝影師奪微距組頭獎

TAG:Uni旅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