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醫療「黑科技」:除了AI和納米,還有這些!
本文轉載自「新浪醫藥新聞」。
21世紀以來,世界科學技術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針對癌症等重大疾病方面的醫療技術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時值2018年末,醫療創新科技的發展已經達到了新的巔峰,科學家們利用生物科學技術不斷研究身體的奧秘,試圖盡最大可能減少疾病對於人類的折磨。
無論是人工智慧還是納米技術、3D技術等這些新興科技,都已經滲透醫療行業。通過對新興技術的應用研究,如今人們在腫瘤篩查診斷、慢病管理、手術機器人等方面都達到了令人驚喜的成果。
本文,小編通過搜集資料,為大家羅列了2018年最新的醫療「黑科技」,這些或許會成為未來的醫療技術研究方向。
1.納米噴膠:有望抑制術後腫瘤複發
2018年12月,《自然》子刊《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在線刊登了一項創新抗癌研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華人學者顧臻教授與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癌症免疫治療策略。通過在腫瘤切除部位噴洒噴霧,快速形成凝膠,並通過包埋其中的納米顆粒緩釋抗體藥物,研究人員在動物模型上驗證了該種噴劑能靶向手術後的殘餘癌細胞,顯著抑制癌症複發和潛在的轉移。
下一步,研究團隊將繼續通過動物實驗摸索這種噴劑的最佳劑量、納米顆粒的最佳組合和理想的施加頻率等,為潛在應用於臨床做好準備。
2."隱形眼鏡"貼片:輸送藥物治療眼病
2018年11月,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隱形眼鏡」貼片,這種貼片上覆蓋有生物可降解的微型針,針內可載入藥物,能以控釋的方式將藥物輸送到眼睛裡。在使用時,只需將貼片短暫而溫和地壓到眼球表面,就像戴隱形眼鏡一樣,之後含有藥物的微型針會自行分離並停留在角膜中,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溶解並釋放出所含的藥物。
研究人員已在小鼠上成功完成了這種貼片的概念驗證試驗。在角膜血管化小鼠模型中,單次應用貼片與含藥量多10倍的單次滴眼液相比,在緩解疾病方面有效性高出90%以上。該貼片有望為當前眼部疾病(如青光眼和黃斑變性)的治療方法提供一種無痛和有效的替代方案。這項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3.3D鉬靶:顛覆傳統乳腺癌篩查手段
10月,數字乳腺斷層融合攝影(也稱為3D鉬靶)是基於鉬靶的新技術進展,有可能提高乳腺癌篩查的病灶檢出率。為了比較單視圖3D鉬靶與標準雙視鉬靶的準確性,來自的瑞典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重要臨床研究,發表在《Lancet Oncology》。結果顯示,經過五年時間對近15000名女性的篩查,3D鉬靶的癌症檢出率高於傳統鉬靶34%,而且大多數檢測到的腫瘤是浸潤性的。
3D鉬靶已經在Sk?ne大學醫院和其他地方用來研究乳腺癌疑似病例。研究團隊目前正在進行成本效益研究,為將3D鉬靶大規模引入一般乳腺癌篩查計劃而做準備,同時也將進一步擴大研究證據。
4.太陽光有機感測器:實時監測心臟或大腦功能
9月,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和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人性化的超柔韌的由太陽光碟機動的有機感測器,這種感測器可起著自供電心臟監護器的作用。在這項研究中,他們直接將一種被稱為有機電化學晶體管的感測器件---一種可用於測量各種生物功能的電子設備--集成到柔性的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利用這種有機感測器,他們能夠在明亮的光線條件下測量大鼠和人類的心跳。
這種自供電設備具有很大的醫療應用潛力,它們可能用作實時監測人體內的心臟或大腦功能的生理感測器。然而,鑒於電池的體積大和供電不足,或者電源的雜訊干擾,影響著一致性和長期運行,現實中做到這一點是不切實際的。
5.避孕專用APP:可準確計算女性受孕期
8月,美國FDA已批准首款商業性避孕專用手機應用程序。這款名為「自然周期」(Natural Cycles)的應用適用於18歲及以上的絕經前婦女,它內含一個演算法,可基於每日體溫讀數和月經周期信息,較準確地計算出一個月內婦女的受孕時間。
在臨床研究中,共有逾1.5萬位女性參與使用了這款應用,平均使用時間為八個月。結果顯示,該應用的「完美使用」(perfect use)失誤率僅為1.8%。但是,該應用並不推薦用於正處於就醫治療狀況下的女性,因為意外懷孕恐會導致母親或胎兒處於風險中。同時,對於正在接受節育或抑制排卵性荷爾蒙治療的女性,也應避免使用這一應用。
6.新型智能創可貼:內置處理器可追蹤傷口癒合情況
7月,美國塔夫茨大學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新型智能創可貼,其內置處理器可追蹤傷口癒合過程,檢查傷口是否感染或發炎,從而管控一天內傷口所需的藥物劑量,促進傷口癒合。研究表明,這些正在實驗室測試的創可貼可以幫助解決由於燒傷、糖尿病和其他疾病引起的慢性傷口皮膚的再生問題。
目前,智能創可貼已經在體外條件下被研發和測試成功,臨床前研究正在進行中。
7.蜘蛛絲微型膠囊:有望開發出新型抗癌疫苗
6月,來自日內瓦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特殊的蜘蛛絲微型膠囊,這是一種超輕、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無毒材料,其對光和熱的降解有很強的抵抗力,它可以將疫苗直接運輸到免疫細胞的核心。
研究者在實驗室中重新製作了這種特殊的絲狀物,並將其插入一種具有疫苗特性的肽類中,合成的蛋白質鏈經過鹽析就形成了一種可注射的微粒。這種絲狀微粒形成一種可運輸的膠囊,保護疫苗肽類免於機體的快速降解,同時還能將肽類運輸到淋巴結細胞的中心,最終增強T淋巴細胞的免疫反應;這項研究證實了研究人員的技術是有效的,這種新型疫苗策略的有效性非常穩定,而且易於製造並定製。這或許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有效抵禦感染性疾病等多種疾病的新型疫苗。
8.IDx-DR:FDA批准首款人工智慧醫療設備
4月,美國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款人工智慧醫療設備IDx-DR,該設備可以在沒有醫生幫助的情況下診斷疾病。IDx-DR用於檢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高血糖會導致視網膜血管損傷和視力下降。其內置攝像頭用於拍攝患者眼睛的照片,再通過演算法評估該照片,確定患者是否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跡象。
8月,《Nature Digital Medicine》 期刊首次發布了IDx-DR系統的臨床試驗數據。在一項臨床試驗中,IDx-DR對於輕度以上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準確識別率為87.4%,對輕度及以下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識別率為89.5%。下一步,研究人員希望將這項技術應用於早期發現青光眼和黃斑變性等疾病,並且他們已經開始研究這些演算法。
9.可穿戴腦部掃描頭盔:新環境下測試大腦功能
3月,英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穿戴的腦部掃描儀原型。該頭盔由3D列印而成,重量僅905克。據學術期刊《自然》報道,這個掃描儀結合了量子感測器和一種新的消除周圍磁場的技術,能夠以毫秒級的解析度記錄MEG數據。為了證明此系統有效,研究人員記錄下一個實驗對象做出自然行為,如點頭、伸懶腰、喝飲料和玩球類遊戲時的各項測數。他們獲得的數據記錄與當今最先進的掃描儀所獲得的數據不相上下。
據悉,該系統的潛在應用範圍非常廣,包括醫生可以在許多新環境下測試大腦功能,尤其是嬰孩、癲癇及帕金森患者的大腦活動。
10.Embrace:癲癇監測與警報AI神器
2018年2月,Embrace 智能手錶FDA正式通過審批,用於監控一類極為危險的癲癇發作,也因此成為FDA批准的首款應用於神經學領域的智能手錶,能夠一次性監測多個癲癇的指標,防止因患者的自我報告造成的漏報情況,其專利保護的「電極活性」(Electrodermal Activity,EDA)技術能定量地檢測與交感神經系統活性相關的生理變化,記錄癲癇發作的時間。
一項臨床研究將智能手錶的有效性與三位神經科醫生的有效性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在100%的時間內,Embrace檢測到了272天中135位患者的癲癇發作。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