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早已將《心經》的智慧體現得淋漓盡致
《心經》中的般若是佛陀針對我們的現狀,為破除我們的障礙而說的,關於般若的實相和自體,佛陀則另有解釋。般若在我們追求解脫的理想以及實踐中只有作用顯現,所以《心經》中觀世音菩薩給我們最重要的教誡是:把般若用起來,突破自己的我執和業力,先從這裡超越。
從世間講,雖然中國人一直在追求智慧,但還是很難從佛陀教誡中明白般若到底是什麼。從此可見把一切現象解析清楚,並通過文字指明生命終極的意義和究竟的真理是很不容易的。
般若的本體是一種無為法,但它顯現出來的作用卻能夠超越一切有為法,它是有用的。世間人望文生義認為「佛教是空門」,佛教所說的「空」是「斷空」,是一種誤解。雖然有誤解,但世間人特別是中國人在實踐中卻把「空」總結得淋漓盡致。中國四大名著都是談空的,比如《三國演義》篇首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英雄的理想是菩薩道的根本精神,但菩薩和英雄的差別是什麼呢?菩薩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通達無為法。如果不通達無為法只想做個英雄,其實還是「我執」。當然,歷史上很多聖賢是因為有一顆利益眾生的慈悲心,並不是只為自己,但即便有這樣的發心,也不代表他們做事能夠圓滿。
劉備的老師鄭玄,鄭玄的老師馬榮,都是中國文化中的佼佼者。正是有這樣的傳承,劉備才會臨終留言: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是我們中國人對生命的一種徹底洞察。劉備是般若的實踐者,只是沒有得到完整的理論系統,所以做事還不夠圓滿: 70萬大軍攻伐自己的盟友這件事在世俗諦都不圓滿,更不要說出世的智慧了。
即便這樣,劉備對生命的宗旨和方向還是至死不忘的。他對於眾生的關懷是來自禮樂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人文精神,所以中華文化確實與和佛教大乘的菩薩精神是相應的。
由此可見,在分段生死中要想徹底地了解生命的真相是不容易的。我們可能知道一小部分,卻不能夠宏觀地了解真相,這就是問題的所在。在輪迴中的世間,有那麼多想為眾生擔當的人,但他們的善願大多都蹉跎了,並未滿願。正是這麼多人對生命思考的呼喚,對生命極大的尊重和探索,才出現了佛教進入中國以後,中國人如饑似渴地追求佛法的現象。
《心經》墨寶:繼程法師
未完待續
編輯:法地
預告
——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心力,每日不辭勞苦,
以三十二應身不斷來世間為眾生服務?
敬請關注《心經》系列連載(十二)
連載十一:本文
※對待動物、老人和弱者的態度,是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
※壞結果背後的真相,你能看到哪一層?
TAG:如孝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