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我們對生命初期的很多理解都是錯的,這是真的嗎?

我們對生命初期的很多理解都是錯的,這是真的嗎?

我們對生命的很多理解都是錯的,這是真的嗎?都哪些錯誤理解呢?

哲學詩畫5分鐘帶你快速了解,現實中的人們對生命的錯誤認知:

1,生理缺陷

童年期的某些境遇常常會導致對生命的錯誤解讀,大部分的失敗人生也都發生在曾經經歷過這類童年情景的人身上。幼時曾飽受身體殘障和病痛困擾的兒童往往屬於這一類。他們經受了太多苦楚,以至於很難感受到為社會做貢獻即是生命的全部意義。除非有某個親近的人能夠引導他們將注意力從自身的種種問題轉移到關注他人上,否則他們的眼裡多半都只看得到自己。在如今的社會裡,他們的自卑感還頗有可能因那些憐憫、嘲笑或厭惡排斥的目光而越發強烈。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可能變得孤僻內向,喪失掉成為社會中有用一員的期待,甚至覺得遭到了整個世界的羞辱。

我們對生命初期的很多理解都是錯的,這是真的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過度溺愛

常常導致兒童誤解生命意義的第二種情況,便是溺愛。蜜罐里長大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的意願就是金科玉律,一定要得到滿足。他們享受著眾星拱月般的照顧,卻不需要為之付出任何代價,以至於漸漸將一切看作理所當然。結果就是,等到他們不再是眾人關注的焦點,其他人不再優先照顧他們的感受時,巨大的失落感便席捲而來。他們開始覺得遭到了整個世界的背叛。

而此前的成長經歷只教會他們伸手索取,卻不曾讓他們學會付出,更沒有告訴他們應對問題的任何其他方式。他們被身邊的人照顧得如此無微不至,甚至喪失了身而為人的獨立性,不知道原來自己也是可以動手做些事情的。被溺愛的孩子的主要興趣中心只有自己,從來沒能理解合作的用處與必要性。一旦遇到困難,他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要求他人的幫助。這些曾經的寵兒從心底里堅信,只要能奪回眾星拱月的地位,就能迫使其他人認識到他們是與眾不同的,並且他們的一切願望都應該得到滿足。唯有如此,他們的境遇才會越來越好。

我們對生命初期的很多理解都是錯的,這是真的嗎?

作為成年人,這些曾經被寵壞的孩子或許會變成我們這個社會裡最危險的群體。其中一些人可能戴上冠冕堂皇的良善面具;有的會變得非常「可愛」,卻只是為了伺機左右他人;然而,一旦被要求在常規的工作中像常人一般與他人合作,他們便會「罷工」不幹。也有人會表現出公然的抗拒——當他們無法再輕易找到一直以來所習慣的關懷與縱容時,便會覺得遭到了背叛,認為整個社會都在與自己為敵,於是開始試圖報復他人。如果社會在這個時候表現出對他的生活方式的否定(事實上這很有可能),他們就將這種否定作為遭到了不平對待的新證據。這就是懲罰對他們毫無用處的原因了,一切懲罰只是進一步印證了「人人都與我為敵」的觀點。但無論被寵壞的兒童後來是消極罷工,還是公然抗拒,無論他們是選擇「恃弱凌強」,還是暴力「復仇」,一切的根源仍舊在於同樣錯誤的世界觀。

我們甚至會發現有人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手段,但目標始終如一。在他們的心目中,生命的意義就是成為「第一」,被視作最重要的人物,可以予取予求。只要堅持這樣的生命理念,他們所做的任何事情就都會是錯誤的。

3,忽視

第三種容易形成錯誤人生觀的是被忽視的兒童,這種兒童極易產生自卑和自閉心理。

這樣的兒童更是無從得知愛與合作為何物,他們所構建出的生命意義中完全沒有這類積極的因素。因此也就很容易理解,當遭遇生命中的難題時,他們總會高估困難的程度,同時低估自己獲得他人幫助與善意的能力。在他們的眼中,世界是冷漠的,毫無友善可言,而且還會一直這樣冷漠無情下去。

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法意識到,只要做出有益於他人的努力就可以為自身贏得喜愛與尊重。因此,他們只能就這樣抱著對他人的懷疑生活,甚至無法相信自己。 沒有什麼經歷能夠取代慷慨和無私所給予的影響。作為父母,最重要的職責便是讓孩子在生命之初便體會到信任「他人」的價值。之後,父母必須進一步加深加大這種信任感,直至它充溢在孩子身邊的整個環境中。如果他們在第一個任務上失敗了,無法贏得孩子的關注、喜愛和合作,那麼對於孩子來說,若想在將來建立起社會興趣以及與他人的夥伴關係就會變得極其困難。

每個人天生都有關注他人的能力,但這項能力必須經過後天的培養和練習才能得以無礙發展。 如果我們能夠研究一些被忽視、仇視或不受歡迎的兒童的極端案例,就有可能發現他們完全看不到「合作」的存在,與世隔絕,無法溝通交流,全然無視一切有可能幫助他們與他人共存的東西。但是,就如我們一直以來所能看到的,這樣生活的個體總是難逃滅亡。

我們對生命初期的很多理解都是錯的,這是真的嗎?

一個孩子能夠順利度過嬰兒時期,就證明他已經得到了一定的關愛和照顧。因此,並不存在完全被忽視的兒童。我們討論的其實是那些得到的關愛少於常規水準,或僅在某一些方面被忽視的兒童。簡而言之,所謂被忽視的兒童,就是那些從未真正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他人」的孩子。可悲的是,在我們的文明裡,如此多的孤兒或棄兒都經歷著失敗的人生,基本上,我們必須將這些孩子都納入被忽視兒童的範疇。

以上這三種情形——生理缺陷、溺愛和忽視——都很有可能導致當事者對生命的意義做出錯誤的解讀。生活在這些環境下的兒童幾乎總是需要外在的幫助,方能修正他們面對問題時的行為方式。唯有依賴幫助,他們才能尋找到一種對於生命的更好的理解。假若我們稍稍留意一下——更確切地說,我們真的關注他們並且受過相關訓練——就能從各種細微的言行中看出他們對生命的錯誤理解,以及由這種錯誤所導致的各種人生悲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詩畫 的精彩文章:

漢娜阿倫特:思考可以讓我們拒絕罪惡,遠離作惡!
網友們的佛學筆記整理,好壞智慧你自己品!

TAG:哲學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