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部入圍奧斯卡的動畫電影,兩個女孩最隱秘的戀之詩

一部入圍奧斯卡的動畫電影,兩個女孩最隱秘的戀之詩

「她們眨眼的神情,呼出的氣息,搖晃的髮辮。構成少女的這一切,漸漸化為音符。為了記錄下這個瞬間,我屏息凝神,默默地在其身後,關注著她們。」

——山田尚子

文/遠月

在10月底,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公布了參與明年第91屆奧斯卡獎最佳動畫長片角逐的動畫影片名單,共有25部作品入選。其中,我們意外的見到了相對定位比較小眾,京阿尼出品的劇場版動畫《利茲與青鳥》。

熱門的動畫齣劇場版續作是常見的事,但像《利茲與青鳥》這樣,在標題和海報中絲毫不見前作影子的動畫續作電影卻不多見。

《吹響!上低音號》

《吹響!上低音號》是由2015年起,經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系列動畫。而今年四月,由原作中兩位配角傘木希美和鎧冢霙的故事單獨成篇的外傳《利茲與青鳥》 同樣經京都動畫之手,也登上了銀幕。

放棄了系列的標題,改變了人設與美術風格,仿若宣紙的一層一般,《利茲和青鳥》從原作《上低音號》的世界裡被揭起,有著相似的構造與形狀,卻有著不一樣的濃度與溫度。

「沒有看過《吹響!上低音號》,能不能看《利茲與青鳥》」相信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惑。如上文所述,筆者倒是覺得,看過前作的話,能在《利茲與青鳥》里發現不一樣的世界,但就算沒有看過原作,不了解背景,也不會妨礙理解這個幾乎獨立的篇章。

因為這是與原本世界中「其他的任何人」都沒有關係。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只是是僅僅關於兩位少女,她們微不足道的一次情感波動。

早就期待的人恐怕和筆者一樣購買了bd或者在資源出來第一時間就等不及欣賞了。對於看過的人,這部動畫給你帶來的第一感受實在不需要過多的打擾。但如果你是現在還在躊躇是否該打開這部動畫的話,就不妨看看筆者一點關於它微不足道的感受吧。

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近年國內似乎是出了不少有關於「青春」的動畫電影,「校服」、「初戀」、「叛逆」。在長久以來流行的「青春」文化中,青春似乎就一直被打上著這樣或那樣的烙印。以筆者個人來說,實在很難被這樣符號化的青春故事所感動。似乎這些故事裡什麼都有,但又缺少了什麼,而缺少的這點,又恰恰是空洞與真實,共感與疏離之間,決定性的一塊。

說是不劇透,其實筆者自己也不太明白《利茲與青鳥》有什麼值得「劇透」。從一開始就沒有激烈的衝突與複雜的「貴圈亂」,甚至分不出開端高潮與結局。傘木希美與鎧冢霙兩個吹奏部的小姑娘,她們上學放學,社團的練習,和別的女孩子們的閑聊。這足以稱作劇情嗎?

作為「劇」或許是缺少些許戲劇性(後半某個身份的反轉其實相當「戲劇性」),但「情」卻跟著角色的一舉一動在不知不覺之中,將屏幕內外的界限模糊了。

比「觀眾都經歷過,所以共情」更加高明的,是讓觀眾進入到角色的位置,產生共鳴。前者依託的是觀眾的個人體驗,觀眾需要在符號化的「青春」中用自己的經歷進行補完。對於創作者來說,觀眾是否能找到那個「點」多少是有點碰運氣的事,而為了讓觀眾獲得更強烈的感知到這個「點」,更免不了添加更多誇張的衝突與巧合。

而後者則是創作者天才的閃現。展現給觀眾的。不是符號化的,大而化之的青春,而是通過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回眸流露出的情感,細節使情感無限趨近於真實,隨著每一個鏡頭觀眾進入的不是自己而是角色,在角色的內心世界中共喜共悲。這樣的情感與細節,少一筆虛假,多一筆冗雜。

《利茲與青鳥》,不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大片,但在霙和希美的一舉一動中,筆者不由得隨著她們心情的波動而心跳加速。平靜的場景,平常的小動作下,二人的情感暗流涌動,而當情感像被放出籠中的青鳥隨音樂噴薄而出時,強大的壓迫讓人甚至忘記了呼吸。

這種一點一點的鋪墊與增強,使人很難用時間性的敘述來說明《利茲與青鳥》中情感發展,最終兩個人似乎是回歸了原點又似乎是有所前進,究竟是如何呢?每個不同的利茲,每個不同的青鳥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吧。

二、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

提及《利茲與青鳥》的感情,似乎很難繞過去「百合」,這也是這部電影最開始被印上的標籤。

何謂百合?這恐怕也是日本ACG帶來的著名亞文化之一了。女孩子與女孩子,友情以上愛情未滿的關係,便是百合。關於中間具體什麼程度算百合,什麼又算同性戀,這樣的爭論從沒停止過。在筆者看來《利茲與青鳥》似乎就是那個程度剛剛好的「百合」。

對鎧塚霙來說,希美就像是剛破殼的小鳥看到的母鳥一樣,讓她依戀而生的的存在。而對於傘木希美來說,霙與那些其他和她日常調笑的朋友似乎也有著不太一樣的意義。

兩個女孩的關係,很難用友情或者愛情作界定。甚至很難用喜歡和討厭來界定,她們都認同自己對對方非同一般的深厚情感,但同時,她們卻無法從對方身上獲得自己想要的情感回應。用導演山田尚子的話來說,她們倆像兩個不合拍的齒輪,偶爾會有一瞬間合上,但卻總是對不上。

霙伸出的手無法跨越兩人之間的障礙

對這樣微妙的關係的把握不得不歸功於女性員工比例業界前列的京都動畫了。

山田尚子在《利茲與青鳥》中所使用的演出方式,被許多人比喻為「窺視」。比如她自己寫在電影場刊的第一頁的

「她們眨眼的神情,呼出的氣息,搖晃的髮辮。構成少女的這一切,漸漸化為音符。為了記錄下這個瞬間,我屏息凝神,默默地在其身後,關注著她們。」

「窺視女高中生的日常生活」聽起來可不是什麼好事,但意外的,《利茲與青鳥》卻沒有給身為女性的筆者帶來任何不快

結合上文「恰到好處的百合」,筆者想了想沒有厭惡感的原因,終究還是在百合與同性戀之間那個重要的分界點——

與TV人設對比,電影頭身比的拉長減少了第二性徵的表現,而藍色為主更加清新的美術風格更加深了性冷淡的暗示。

深入到每個鏡頭來說,雖然山田尚子的說法像是她是個「偷窺狂」,但她的窺視卻不是「男性凝視」的窺視。片中有著大量的特寫,不是以一種自上而下的色情的,針對第二性徵的視角,而是像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偷偷抬頭看一眼暗戀之人的脖頸,又馬上害羞地把視線轉開。

《利茲和青鳥》的「窺視」擺脫了男性凝視對肉體的慾望,通過大量對眼睛,四肢微小動作的特寫上升到從角色的外部到對角色精神世界的窺視。處於友情愛情之間女性之間的情感要比異性複雜得多。喜歡夾雜著討厭,羨慕夾雜著嫉妒,看似毫不在意卻會被對方一個小動作一個新朋友,心弦便起漣漪。

這樣青澀敏感的兩個人產生的摩擦是《利茲與青鳥》的中心。雖然只是兩個小姑娘成長隨處可見矛盾,格局很小,卻在上文細膩的描寫手法下不顯輕薄,反而有些沉重。求之不得,不得復求,兩個不明白愛人方式的孩子,被各種思緒絆住,小心地像碰觸玻璃一樣碰觸對方,希望對方能夠幸福卻依然成為了束縛對方的鳥籠,像依偎的豪豬一樣互相刺痛。

仔細觀察開頭與結尾位置的變化,可以發現結局也並非是像希美的笑聲一樣明朗。山田說二人是「戀」而非「愛」,而通過《利茲與青鳥》中甚至有些痛苦的激烈情感碰撞中,二人將有可能從「戀」走向「愛」。

《利茲與青鳥》只是記錄下了感情成長中這一短暫的瞬間。不似友誼一般淡如水,又不像愛情濃郁沉重,像是一次青春期的快寫,抓拍下在中間點前行的兩個人。處於束縛與迷惘的的瞬間,或許比拋開羈絆噴薄而出的熱烈有更無以言說的美感。

三、此處有聲勝無聲

最後,我想單獨一章出來,來聊聊《利茲與青鳥》的聲音。

或許是《聲之形》為契機,京都動畫越來越重視動畫中的聲音元素的把握,而這種把握,在以音樂為主題的《利茲與青鳥》中更趨於精進。

為了製作音樂,山田導演用的「移畫印花法」將兩位主角的情感符號化

「先聞其聲,再見其人」,希美和霙都是還沒有具體的形象,就通過腳步聲不同的頻率與重量,勾勒出兩個性格迥然相異的少女。

整部電影台詞並不多,但通過音樂,卻也不顯寂寞。開頭八分鐘,幾乎沒有台詞,卻通過音樂與腳步,兩位靈動的女高中生形象便瞬間抓住了觀眾。

而在沒有音樂的部分,「聲音」也始終沒有離開電影,路人交談的聲音,嘈雜的學校環境,甚至連魚缸里河豚吐泡泡的聲音都隱藏在背景音中,雖然難以覺察但的確存在。前文「窺視」感的完成,也有很大的功勞要歸功於這些細小的「底音」。

包括音效與音樂在內,作曲者牛尾憲輔將這些聲音稱作「安靜的,隱藏著的",他說

「當我讀到劇本的時候,我認為這是個非常個人化的故事;一個應該隱藏於其他所有人之外的故事。這種青春感正如玻璃般脆弱,如果這被他人所知的話,我認為這些女孩在今後的生活中會無法與他人建立聯繫。所以我希望這音樂就像屏息,秘密的注視著她們一般。」

而由另一作曲者松田彬人所做的片中交響樂《利茲與青鳥》,卻是充滿著強烈表現力的曲子。這首曲子是張揚的,沒有任何隱藏著的。代表二人的雙簧管與長笛一唱一和,暗含著希美和霙二人意象的利茲與青鳥的感情彷彿時刻都要從音符噴發,從相遇到離別最終達到青鳥從籠中躍起飛向遙遠天際的悠揚。

僅僅是聽著原聲,畫面就出現在眼前。牛尾與松田二人代表的正是《利茲與青鳥》兩層的情感,隱藏的,不為人知的少女的思緒,又同時是仿若烈火燒身般激烈疼痛的重生。假如真的有最直觀的展現二人難以言表的情感的音樂的話,我相信他們已經做到了極致。

正如牛尾的評價,「這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故事」,這篇也只是一篇極為個人化的觀後感受。《利茲與青鳥》在筆者看來,就是這樣一部屬於個人的電影,屬於希美和霙、利茲與青鳥等角色們自己,屬於每個創作者自己,也屬於每個觀眾自己。不同的人獲得的獨特感受是不可言說的,謹以此文聊作分享。

- END | 動畫學術趴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畫學術趴 的精彩文章:

官方並未逼死同人 《魔獸爭霸》民間重製將繼續開發
妖怪為什麼在日本動畫里經久不衰,給你一篇超透徹的解讀

TAG:動畫學術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