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又出高分翻拍劇《壞刑警》!國產劇學起來
摘要:國產翻拍劇為什麼那麼爛,答案在這裡。
文/babyelephant
韓國MBC無線電視台一向以保守面孔示人,對禁忌敏感大尺度題材避而遠之。然而在收視壓力面前,MBC終於坐不住了,這一次它帶來了重口味犯罪聚集《壞刑警》。
如果只是純獵奇視角,一味投其所好、滿足觀眾感官享受,那就太小看導演編劇的野心了,表面上《壞刑警》該有的視覺衝擊都有:陰森恐怖的犯罪現場,血肉模糊的屍體,兇手變態的情緒反應;
該有的題材吸引力也有:連環殺手,官僚政治,爆裂刑警,疑霧重重的陳年命案,隨便一個單拎出來都是話題和流量;
但這些充其量只是"引流門面",疑案漩渦中央的受害者、嫌疑犯、警察、家屬的心理交鋒才是《壞刑警》極力鋪陳表達的重點。
任何一部偉大的犯罪類劇集,到頭來都逃不過對人性誠實的呈現,無論是《CSI犯罪現場調查》、《謀殺》還是更直白的《犯罪心理》,都不是單一地渲染犯罪事實,相反,犯罪背後的動機,犯罪案件交織著人性博弈是它們孜孜不倦探討的,也體現了這類劇集的深度。
《CSI犯罪現場調查》
人性是一片深不可測的海,複雜又多變,它不是唱片A面B面的概念,可以單獨劃割並區分的,往往雜糅著太多不可控的內外部因素,這也是為什麼,你能夠在一個好人身上發現陰暗面,也能夠在壞人身上找到閃光點,就像《壞刑警》中的禹泰錫,用暴力手段辦案,但你很難用單純的好壞去定義他。
在這部改編自BBC劇集《路德》的韓劇里,背景從倫敦置換到韓國清仁市,但陰暗冷冽的色調風格得到了保留。
《路德》
主角禹泰錫13年前是一名聽話的刑警,權秀雅之死、裴漣漪失蹤讓他對標準辦案流程心灰意冷,從那以後,他意識到按正常邏輯和方式走,根本是死路一條,有罪的人逍遙法外,無辜者永遠得不到保護,於是開始走非正常暴力路線破案。
譬如街頭暴打犯罪者;
將落跑的戀童癖嫌疑人懸空於陽台,威脅他乖乖認罪;
把罪犯的血液DNA塗抹在案發現場以讓法律有證據定罪;
在沒有搜查令的前提下,私闖民宅收集證據….行事作風遊走在法律邊緣,是體制內的法外之徒,儘管是抱著正義的目的。
13年前的case是串聯起整部劇的關鍵,當時最大嫌犯、法律系高材生張善鎬因為父親是政府權貴的關係逃過一劫,而目擊證人裴漣漪因為被警方曝光給張善鎬而遭遇不測,生死未卜(當時禹泰錫已經做了要保護證人的承諾,沒想到上司出爾反爾)。
13年後,張善鎬改名張亨民,他不但沒有受到法律制裁,還搖身一變成了地方檢察官,這簡直是對法律最大的嘲諷。13年間,張亨民共殺害了32人,可笑的是,警方為了儘快破案,又或許是來自高層的壓力,這些案件無一例外都讓無辜者背黑鍋。
對張亨民而言,這種瀕臨絕境又絕處逢生的快感是無可替代的,在這場貓捉老鼠的驚險遊戲中,他是最大的獲利者;
但禹泰錫,13年來活在內疚自責中,完全沒有了獨立的人生,婚姻形同虛設,跟老婆日益疏遠,他的生命被"裴漣漪"三個字徹底綁住,追捕張亨民成了唯一的動力和目標。
最悲哀的地方在於,禹泰錫等敵人並不只是瘋狂殺人犯張亨民,他要面對的還有沆瀣一氣的警察系統以及官官相護的現狀,所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這些一心只care自己烏紗帽保不保得住的官僚把禹泰錫視為眼中釘,至於真正的罪犯到底是誰,他們才不care。
波德萊爾說:"一旦墮入笑罵由人的塵世,威猛有力的羽翼卻寸步難行",禹泰錫冒著被降職炒魷魚的危險,拼勁全力去追逐正義,去幫助那些受害者,卻被當成不要命的瘋子。就像他說的,置身於這個社會,按章行事的人不會有好下場,唯有另闢蹊徑才能達到目的。
於是你會看到,當替罪羊以及他們的家屬有了反抗機會,觸碰到某些利益團體的敏感部位時,一場無聲的殺戮開始了,有棄卒保局的,捅破窗戶紙的,極力掩蓋的,什麼樣的人都有,簡直就是人性惡之花亂燉。
好人沒有好報,壞人大行其道,《壞刑警》瀰漫著的悲觀末世氣息,帶來了絕望和沮喪交織的奇特觀感,也讓它跟同期大火的熱門韓劇《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男朋友》拉開角度,找到制勝的獨門法寶。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
當然《壞刑警》並非完美,隨著劇情的展開,一些不合理的部分漸漸被放大,譬如第二集中,女記者殷善材的養父母被殘忍殺害,當時疑點全部指向了賊喊捉賊的殷善材,所以也就有了禹泰錫入侵殷善材家找證據的一幕,然而這條線因為"禹泰錫發現殷善材可能是裴漣漪"中斷了,殷善材突然之間成了清白之人,這個案子也沒有繼續追究下去;
再譬如,禹泰錫能夠輕易靠騙術進入美軍基地,美國人在劇中成了傻白甜般的存在。這種為了推進劇情犧牲掉合理性的手法讓《壞刑警》越到後面越給人一種"編脫線"的感覺。
毛病有,瑕疵有,好在劇情設置足夠緊湊,演員表演張力十足,尤其是申河均(飾禹泰錫)、金健宇(飾張亨民)兩大演技派的過癮對戲,讓觀眾能夠原諒劇情設置上的薄弱處,跟著角色一同晃蕩於黑暗世界裡。
說到韓劇,這幾年可以用"佳作連軸轉"來形容,而且是百花齊放,各種類型和題材都有涉獵:講愛情的《太陽的後裔》《鬼怪》,講犯罪的《迷霧》,講職場的《未生》,講愛情友誼的年代戲《請回答》系列…你能夠在任何劇情向中找到對標的高質量韓劇。而在這些高口碑作品裡,會發現不少翻拍的影子。
《請回答1988》
翻拍,這個詞在國內已經成了貶義詞了,翻拍=毀原著,這個恆等式詛咒是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魔幻現實之一,好像翻拍舶來品就意味著可以不用思考,不用動腦,甚至也不用考慮本土化問題,再加上小鮮肉小鮮花們尷尬的演技,被觀眾吐槽根本就是家常便飯。
翻拍大熱時裝愛情美劇《緋聞女孩》的國產劇
但這根本無法阻擋"翻拍熱",畢竟在投資人的眼裡,原著的高熱度代表著金燦燦的流量,翻拍質量的好壞並不在投資回報率的計算範疇內。
反觀我們的亞洲鄰居韓國,不僅是電影上的表現處於領跑位置,在劇集翻拍上,無論是自製劇還是翻拍劇,都甩國產劇好幾條街。
前不久剛完結的、翻拍自同名英劇的《火星生活》,就做到了收視率和口碑的雙豐收。
在BBC版本里,男主穿越回去的時空設定在1973年,剛好對應大衛鮑伊《火星生活》這首歌的年份,此外英國也是在這一年加入歐洲共同體,它暗示著英國即將面臨的變化,這剛好與男主的未來屬性相呼應;
大衛鮑伊
到了韓國的翻拍版本,則巧妙地對年份做了"手腳":從1973年變成了1988年,這個年份韓國觀眾不會陌生(《請回答1988》的影響力),與此同時也是韓國民主化的起始點,整個社會出現了很多鬆動的可能性。
編劇的小妙思還體現在案件設置的"入鄉隨俗",很多都是非常能夠體現80年代時代特徵的case,沒有照搬英劇的劇情。
在一個連麥當勞這樣的餐飲巨頭都知道要本土化的時代,韓劇很好做到了與時俱進,翻拍只是第一步,在翻拍中找出本土觀眾能理解的創意,才是翻拍的精髓。
憨豆式無國界的喜劇只是個例,在多媒體時代,視覺、語言、劇情模式並駕齊驅,相輔相成,如果說電影是一門藝術,那電視作為通俗產品,更需要在每個環節考慮到挑剔的觀眾。
這也是我們如此強調翻拍本土化的原因,一味生搬硬套是很愚蠢的做法。希望國產翻拍劇不要只懂得花錢,學會管理和變通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