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書|通脹螺旋:中國貨幣經濟全面崩潰的十年1939-1949
原標題:每日一書|通脹螺旋:中國貨幣經濟全面崩潰的十年1939-1949
通脹螺旋:中國貨幣經濟全面崩潰的十年1939-1949
作者: 張嘉璈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原作名: The Inflationary Spiral: The Experience in China 1939-1950
譯者: 於傑
出版年: 2018-9-1
頁數: 480
定價: CNY 68.00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08693569
《通脹螺旋》一書是作者張嘉璈先生以其自身經歷,全貌地記錄了中國自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1949年間的通貨膨脹發展過程。
因歷史和社會政治原因,戰前的中國國力羸弱,維持抗戰並非易事。作者以當事者的身份,從中國的財政、金融、交通運輸、工農業發展、外國援助及中日貨幣戰等諸多方面,詳細記錄了抗日戰爭及國共對抗時期戰場之外的中國歷史。這本書是一部抗戰和社會動蕩時期的貨幣史、財政史和普羅大眾的社會生活史。
書中關於政府治理、幣制改革變遷、中國新式(現代)銀行業的發展、財政弊端、城鄉/東西部「二元」結構、中國對外貿易的作用等問題的講述,被西方官學界視為了解發展中經濟體發展狀況的借鑒,對於今天的中國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張嘉璈(1889-1979),字公權,江蘇寶山人,民國著名銀行家。早年求學於日本慶應大學,學習現代經濟、金融理論。回國初期受梁啟超提攜,曾在袁世凱政府有短暫經歷。後進入金融界,先後擔任中國銀行副總裁、總裁……;期間還曾擔任鐵道部部長、交通部部長。任職銀行界時,張嘉璈先生用其所學現代經濟和銀行知識,重塑中國的銀行業,更以其剛毅的性格和掌握的現代商業規則,很大程度地保證了銀行的獨立性,引領了中國新式商業銀行的發展方向,尤其奠定了中國銀行後續近百年的國際聲望;其關於銀行的思想,在當時同步於世界,對半個世紀之後的中國仍有影響。他因此獲得了「中國現代銀行之父」「民國銀行先行者」的美譽。任職鐵道/交通部部長期間,張嘉璈積極推動鐵路、公路事業發展,為支持抗戰做出了重大貢獻;其於1938年命令盧作孚先生的民生公司轉運入川人員和軍品商貨,被後人稱為中國的「敦刻爾克」。抗戰結束後,張嘉璈受命擔任東北經濟委員會主任,代表國民政府就東北接收問題同各方周旋,是很熟悉東北局勢的官員。1947年,張嘉璈受蔣介石委託出任銀行總裁,適逢中國通脹局勢加速惡化之時,後於1948年5月辭職。1949年之後,張嘉璈移居澳大利亞,在大學任教並開始撰寫《通脹螺旋》一書,後移居美國,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79年於美國去世。張嘉璈的兄妹也是具有廣泛影響的社會知名人士,如張君勱和張幼儀。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初版序言
初版自序
第一部分歷史背景
第一章 1939年之前
戰前背景
戰時通脹的第一階段:1937—1939年
第二章 戰時通貨膨脹:1940—1945年
戰時通貨膨脹的中間時期:1940—1941
戰時通脹的最後階段:1942—1945
第三章 戰時通脹期間後方收入分配變化
第四章 戰後時期的通脹
第五章 中國1937—1949年通貨膨脹的綜合分析
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隱患
中國的通貨膨脹情況
第二部分總需求的增長
第六章 戰前政府財政
第七章 政府戰時的財政和開支
預算
1937—1945年的政府開支增長
政府收入
外援的影響
赤字財政
第八章 戰後政府財政
預算
政府收入
赤字財政
1948 年降低政府財政赤字的努力
第九章 貨幣市場和對私信貸
貨幣市場、對私信貸和總需求
戰前的貨幣市場和對私信貸
貨幣市場在總需求擴張的作用:1937—1940 年
1940-1945 年的對私信貸和總需求的擴張
戰時信貸擴張對總需求的影響
戰後對私信貸及總需求的擴張
第十章 總供給
1937 年之前的供給狀況
戰時供給情況
戰後供給情況
第三部分反通脹政策
第十一章 財政和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
戰時反通脹貨幣政策
戰後的反通脹貨幣政策
第十二章 外匯
戰前外匯政策
1937—1938年的戰時外匯政策
1939年的中英平準基金
中美英外匯平準基金委員會
太平洋戰爭時期的外匯市場
戰後外匯政策
1948-1949年最後的外匯政策
第十三章 對外貿易
戰時輸入政策
戰時輸出政策
戰後輸入政策
戰後輸出政策
第十四章 統制物價和工資
戰時統制
戰後統制
第四部分 一些教訓和當下的問題
第十五章 一些教訓和當下的問題
附錄一 價格走勢
附錄二 導致總需求增加的因素
附錄三 供給
附錄四 外匯和對外貿貿易
譯後記
【以上內容整理自網路】
TAG:保馬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