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的確良」軍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的確良」軍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原標題:「的確良」軍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一提起「的確良」軍服,現今中年以上的人應該都很熟悉,那可是迄今為止我軍影響最大的軍服之一!可是,你知道它的真實名字嗎?為什麼又叫「的確良」軍服呢?


20世紀70年代以前,受國家經濟條件和科技水平的制約,我軍軍服面料一直以棉布為主,有平紋布、斜紋布、人字紋布等。雖然也有毛呢料軍服,但因為成本較高,只配發中高級軍官和兩團一隊及駐外武官。棉布軍服雖然成本低,但不耐磨,且臃腫、笨重。為了使軍服輕便、耐用、美觀,適應軍隊行軍作戰的要求,走化學合成纖維的道路成為發展方向。



穿棉布軍服的解放軍戰士

60年代中期,一些發達國家已用合成纖維與棉花混紡織物製作軍服。合成纖維是化學纖維的一種,有滌綸、錦綸、腈綸、丙綸等。它是由煤、石油、天然氣、石灰石等作原料,經過提煉和化學合成過程而製成的,是棉、麻、絲、毛良好的代用品。當時我國國內也有生產並少量投放市場。針對我軍純棉軍服不耐穿和服用性能較差等情況,總後勤部從60年代末開始,著手組織有關單位,研究多種化纖與棉花混紡織物作為軍需裝備材料。當時叫「三綸」(滌綸、錦綸、晴綸)應用研究。


1969年到1970年,化工材料在軍需品的應用,已試用了單衣、罩衣、棉衣、大衣、棉被、雨衣、蚊帳、襪子等8個品種,分別在廣州、瀋陽、北京、南京、新疆、昆明、西藏等軍區十多個點進行試穿試用(單衣即夏服,罩衣為冬服)。其中,單衣混紡材料是研製的重點。先後研製出不同品種、不同規格、不同配比的混紡織物4批20多種,製作單衣3000多套。經擔任不同任務的部隊試穿驗證,採用滌綸50%、錦綸17%、棉花33%混紡42/2×21平紋布穿用效果最佳。1971年4月,滌錦綸三元混紡布單衣在北京、廣州、瀋陽、武漢、蘭州等軍區擴大試穿。總後勤部1971年6月4日批準定型和批量生產,定名為「71式軍服」。



三元混紡布


為檢驗混紡單衣對戰時傷員及其治療過程有無負面影響,1972年總後勤部組織科研人員對混紡單衣和純棉單衣進行了耐燃燒、燒傷後癒合、防毒、防熱和防紅外等性能進行了對比試驗——


耐燃性能:三元混紡布的著火點(500℃以上)比棉布高100-180℃,溶點(200℃變硬)比棉布的焦化點(棉布沒有溶點)低80℃。另外還做了檢毒試驗,未發現三元混紡布對傷口有致毒作用。


抗紅外性能:用120瓦紅外線探測儀黑夜觀察,最先發現的是武器、帽徽、領章,其次是服裝。發現距離,三元混紡布為250米處,棉布為220米處,相差30米。


綜合看,三元混紡布沒有負面影響。而且,每年可節約棉花65000擔,符合我國石油化工發展方向。當時國家計委、燃化部、輕工部和商業部都積極支持部隊裝備混紡軍服。


為了解決化纖混紡軍服所需滌綸、錦綸等原料,改善部隊軍需裝備,1969年總後勤部擬在岳陽建一所化工廠。同年8月27日,總後勤部上報軍委辦事組《關於建設合成纖維化工廠的請示報告》。該報告對於了解當時化纖軍需材料生產狀況非常重要,故摘錄如下:


為了加強軍需產品的堅牢度和減輕戰士的負荷量,主要的辦法是採用化工材料。煉油廢氣是化工材料的原料之一。石油部在湖南嶽陽建了一所煉油廠,明年投產、年產250萬噸。我們擬在該廠附近建一所化工材料廠。

根據煉油廠可供原料,這所化工廠的生產規模擬作如下安排:


一、滌綸5千噸,可織「的確良」布5000萬米。按部隊現有人數,每人每年可作單衣二套。「的確良」的牢度比布強,一件可頂二、三件穿,並且也較輕。


二、錦綸(亦稱尼龍)5千噸,部隊的襪子可全部改為尼龍襪。所有蚊帳、雨衣等,全部改為尼龍的。這樣就不易壞,也大大減輕了重量。


三、晴綸1萬噸,可代替現用毛皮和絮棉。增加了保暖性減輕了重量。


……爭取1970年可部分投產。1971年可全部投產。


……


1969年9月,周恩來總理和中央軍委正式批准興建岳陽石油化工聯合企業。1970年5月正式開工,1971年底基本建成,為改進我軍軍需裝備提供了物質條件。


1973年全軍裝備71式軍服


總後勤部原計劃71式軍服於1972年裝備全軍,但時間過於倉促,從各方面考慮1972年換裝條件不成熟。一是當時全軍兵員多達600多萬,在1972年4月底以前,總後勤部所屬各被服廠只能生產新軍服需要量的55%,不能按單衣發放的制度規定於5月份全部發給個人;如到6月底全部生產出來,則要拖到7~8月份才能發完單衣。二是當時軍隊掌握的錦綸、滌綸生產能力有限,雖然國家計委批准進口3120噸錦綸、滌綸補助,也只能解決全軍每人一套單衣,而到1973年如化纖材料不足,混紡軍服生產計劃無法保證,可能還得回過頭來再發棉布單衣。三是考慮到當時庫存還有兩千萬套棉布單衣,為避免浪費,需發給部隊繼續使用。


鑒於以上情況,1972年2月4日總後勤部上報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全軍一九七二年單衣換髮的報告》,決定1972年全軍仍發棉布單衣,中央警衛團和北京衛戍區部隊發三元混紡單衣,其他部隊推遲至1973年發放三元混紡單衣。 2月13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批准了此報告。1972年3月19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總後勤部《關於改進邊防部隊服裝的報告》,決定邊防檢查、會晤站和一線哨卡人員當年夏季發三元混紡單衣。

為了保證1973年全軍按時換裝,總後各被服廠全力生產組織新軍服生產。由於混紡材料與布料差別較大,從紡織、染整到縫紉,新軍服質量上出現一些新問題,突出的是:色布的色相不一,布面不光潔、缺乏挺括性;滌綸線花色多,伸長率大,縫用時易斷線;原工藝加工方法與新材料不相適應,縫成後,有的部位抽縮起皺等等。為此,總後勤部企業部於1972年5月專門召開三元混紡布服裝質量緊急會議,以儘快解決新材料軍服生產中的出現的質量問題,保證完成新軍服生產任務。



71陸軍戰士單衣



71陸軍女單衣


1973年春,全軍部隊開始發放新式軍服。


「三元」混紡單衣價格平均每套18元,為原斜紋布單衣價格(7元)的兩倍半,相當於一個普通幹部一個月的伙食費。由於當時軍隊員額多,全軍換一次裝就需要上億元。在國家經濟尚不富足的條件下,能拿出這麼多錢來改善軍容,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軍隊的關心。


新式軍服面料的正式名稱為「三元混紡布單衣」,但人們習慣地稱之為「的確良」或「三合一」(不過很多人至今都沒搞明白是哪三合一)。


所謂「的確良」就是滌綸的俗稱,因其原料聚酯纖維,英文名叫DACRON,是由美國公司杜邦公司生產的,中文(譯音)名叫「大可綸」或「達克綸」,在香港和廣東話發音就成了「的確良」。


滌、錦、棉三元混紡布雖然也被稱為「的確良」,但它與市場上「的確良」有所不同,除紗支不一樣外,主要是增加了錦綸,提高了布的耐磨性。

71式軍服的裝備,是我軍軍服材料的一次重大突破。三元混紡布新式面料與棉布相比較,具備挺括、輕便、結實耐用、彈性好、不易變形、耐腐蝕、絕緣、易洗快乾、不縮水、顏色鮮艷、不易褪色等優點,深受廣大指戰員歡迎。這結實耐用和易洗快乾對於軍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這意味著禁穿和節省時間;而挺括和顏色鮮艷就更讓官兵為之叫好。「的確良」軍服配上鮮紅的帽徽和領章,顯得格外精神。



「的確良」軍服的耐磨程度大大高於棉布軍服


一位叫張明的警察,發表過一篇文章《的確良軍裝》,為我們講述了當年他在部隊時穿「的確良」軍服的經歷:


「換髮新軍裝了!」消息傳遍了整個軍營,戰士們日思夜想,早就盼著這一天的到來。


過去的舊式軍裝,從裡到外都是用純棉布製作的,雖然質地柔軟透氣性好,但外表卻不挺括,尤其是下水過後,特別容易起皺紋,不平整又缺乏彈性。新軍裝的面料是「的確良」,一種滌綸的紡織物,與棉混紡,特點是耐磨、不走樣,容易洗和幹得快。這「容易洗」和「幹得快」對一個軍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


當然,對我們而言,新軍裝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挺括」、「平滑」和「光亮度高」。這一點,年輕的士兵最有體會,當我們身穿綠色的「的確良」軍裝,再佩戴上鮮紅色的帽徽領章時,整個人都處在一種精神亢奮的狀態,心情也是晴朗的。「人配衣服馬配鞍」,簡直就是真理。不信你就看看文藝演出吧,無論舞台表演的服裝多麼五彩繽紛,只要是身著軍裝的演員上台時,那絕對是另一種風韻,無可比擬。


新軍裝的成本很高,部隊每兩年才發一套,而且是交舊領新遺失不補。一般服役期短的戰士,也就只有一套「的確良」軍服直到複員回家。我們報務員(收發軍用電報)服役期略長一些,也就是兩套。平時,我們是捨不得穿新軍裝的,要等到逢年過節或探親回家,才小心翼翼的從自己的行李包中取出來。


但是,新軍裝並不完全屬於你自己,部隊的一些重要活動也要求戰士們穿新軍服,要有一個整體的部隊風貌,軍人強調的就是集體和紀律,個人必須無條件服從,這是我回到地方以後所感覺到的最大不同。


全團匯操,以連為單位。身穿新軍裝的戰士個個精神抖擻。

我們報務連出場了:稍息,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齊步走,跑步走,正步走,立定,向左轉,向右轉,向後轉……動作齊刷刷的,我們男兵連隊列訓練那是全團一流的。


突然,有一個農村戰士摔倒了,很快又自己爬起來。他很慚愧,因為自己影響了全連的成績。好在連長並沒有責怪他。


下操後,那個摔倒的戰士走路一瘸一拐。我們都關心地問他,是不是皮膚磕破了?他回答,不但磕破了皮膚,還流了很多血,而且新軍服也磕破了。我們聽了都覺得可惜。他又說,他寧願磕破皮膚,也不願意把新軍服磕破,因為皮膚破了可以長好,新軍服破了卻再也沒有了。


儘管現在聽來這些話十分可笑,但那時卻是我們每一個戰士的心裡話……



穿「的確良」軍服的邊防戰士


另一篇署名王寶春的文章《的確良》,也生動地描述了穿「的確良」軍服的情景:


「的確良」不是「的確涼」,當然也就不是指天氣或溫度,而是一種化纖布料的名稱。


現在二、三十歲的人大多並不知道這樣一種布料了。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確良」卻是一種十分新潮高檔的布料,一般家庭穿不起,鄉村集市上也見不到。


在那化纖織物尚未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時候,我能夠穿上「的確良」是沾了當兵的光。入伍第一年,就聽老兵說部隊要換新式夏裝。等到新式軍裝發下來,我從協理員那裡才知道那是「的確良」的,又叫「三合一」(究竟是哪三合一,直到複員我也沒弄清楚)。「的確良」軍裝發下來,我們穿起來挺精神,比起原來的布軍裝好看多了。

「的確良」軍裝顏色鮮艷,穿起來既涼快又挺妥,還不掉色,在當年滿街「北京藍」,上下青一色的歲月里,橄欖綠的「的確良」軍裝就像一大鍋燉白菜里的蔥花那樣稀罕,一時成了青年人的「搶手貨」。誰要有件「的確良」軍裝或軍帽,小夥子姑娘們羨慕的眼都直了。我從部隊複員後,幾件「的確良」軍裝都被親友要了去,成為他們感覺穿得出門的「靚衣衫」……



「的確良」陸軍裙服(78式)


「的確良」軍裝的裝備,的的確確改善了我軍軍服外觀。穿著嶄新軍服的解放軍戰士走在大街上,公眾的「回頭率」明顯提高……


當然,不僅是部隊官兵,人民群眾對「的確良」軍服的喜愛更是到了狂熱程度。「的確良」軍服在那個時代成為社會各界、特別是年輕人尊崇的服裝,以能擁有、穿著為時尚。那時候,「的確良」軍服是當作禮服穿的,絲毫不亞於當今的名牌西服。一身國防綠「的確良」軍服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甚至一頂「的確良」綠軍帽都成為年輕人最喜歡的服飾……



「的確良」軍帽


「的確良」軍服也是我軍發放量最大的一款軍服。從1973年裝備到1985年被85式軍服取代,每年幾百萬套,十幾年就是幾千萬套,除了軍隊配發的正品,各種「山寨版」仿製品的就不更計其數了。「的確良」軍服早已超出了一般軍服的意義,而已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1978年,我軍以減輕重量為主要目的,進一步擴大合纖材料的使用,將罩衣、大衣面料改為滌錦棉混紡卡其布,簡稱「滌卡」,屬於「的確良」的「增強版」。但一般所說的「的確良」軍服,主要指的是71式單衣。


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軍服面料也大量使用毛紡織物、毛滌混紡、仿毛織物,「的確良」軍服逐步告別軍營。儘管在今天看來,「的確良」軍服還不夠美觀,式樣和服飾都過於簡單。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曾經讓多少人魂牽夢繞的「三片紅」和「的確良」軍服,還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


來源:中國軍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視覺中國 的精彩文章:

陸軍某邊防旅舉行冬季退役老兵向軍旗告別儀式
一曲《明天就要上戰場》送別我們的老兵,一路走好!

TAG:視覺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