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身為清初第二權臣,康熙因為除掉他後悔,雍正更是為他平反!

身為清初第二權臣,康熙因為除掉他後悔,雍正更是為他平反!

鰲拜作為康熙早期的重要人物經常出現在小說、電視劇等文藝作品中,想必大家不會陌生。在絕大多數文藝作品中,鰲拜作為康熙的墊腳石,一直被描繪成一個試圖莫權篡位,擅權專政的奸臣。

身為清初第二權臣,康熙因為除掉他後悔,雍正更是為他平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然而,為什麼康熙卻在以後會後悔呢?雍正帝上台之後,更是「賜鰲拜祭葬,復一等公,世襲罔替。」算是給鰲拜平反昭雪。(康熙五十二年,年近六十歲的康熙對自己當年對功臣鰲拜的懲處有點過分。他對大臣們說過這樣的話:「憶及數事,朕若不言,無敢言之人,非朕亦無知此事者……我朝從徵效力大臣中,莫過於鰲拜巴圖魯者……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

其實鰲拜對清庭並沒有反心,反而是忠心耿耿的大忠臣。前半生追隨皇太極征戰沙場立下汗馬功勞——打敗毛文龍、祖大壽,追擊農民軍李自成張獻忠。鰲拜不僅是戰場上的一員驍將,也是皇太極忠心耿耿的心腹。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逝世,滿洲親貴在帝位繼承上出現矛盾。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當時鰲拜手握重兵,成為這場皇位之爭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擁立肅親王為帝。可以說當時沒有鰲拜出面對付多爾袞,順治很難登基,更別提以後的康熙了。所以,順治去世時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

這麼一個赤心瀝膽的人,康熙為什麼要抓他呢?單單是因為他擅權自重、驕橫無禮嗎?小編認為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雖說當時的鰲拜並非什麼妄圖造反的逆臣賊子,但確是個飛揚跋扈,結黨營私之人。當時在康熙宮廷中的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說,在康熙十五六歲時,四位攝政王中最有勢力的宰相(即鰲拜),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權威,因此,任何人都沒有勇氣對他提出異議。此時的鰲拜已經對康熙的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二、從一開始的設立四位輔臣清廷(孝庄太后)就已經為康熙掌權鋪路。鰲拜作為當時的輔臣四人之一,而且是以後的首臣,必定要被剝奪權利。

順治駕崩時,清廷如果大清洗,全數更換4個大臣和其黨羽,但是這個時候天下初定,這樣無異於自掘墳墓。這個時候只能拉攏分化,團結多數孤立少數。而且清廷這個時候最需要的還不是誰的勢力,這個時候各派勢力都不足以直接挑戰清廷,清廷需要的是時間,康熙不可能一天就長大親政,必須利用輔臣之間的鬥爭為康熙長大親政爭取時間。

清廷首先拉攏位高權重的索尼,把索尼的孫女冊封為皇后,索尼想置身事外也不可能了,必須坐上清廷這條船,至少在鬥爭中保持中立靠近清廷一邊。然後挑逗蘇克沙哈和鰲拜的爭鬥,蘇克沙哈本屬於多爾袞陣營,而鰲拜恰恰受多爾袞打擊最大,經稍一挑唆,兩個人果然刺刀見紅。兩個人爭鬥之下都要依靠清廷支持,清廷作為調停人而不是下場角力,反而是清廷坐山觀虎鬥。這個時候還在坐山觀虎鬥的遏必隆明白過來了,自己不能等了,不然蘇克沙哈勝要打擊他,鰲拜勝也要打擊他,轉了一圈發現,其實清廷尚屬於中立,而且跟著清廷不管誰獲勝自己都可以生存下去,他也走到了清廷這邊。

鰲拜看似獲勝,誅殺蘇克沙哈,但是輔政大臣無謀反變亂之過而被殺,這是當年司馬懿對待曹爽的作為,司馬懿得勢之後的大清洗,天下名仕十不存一的結果誰都害怕,看似勝利的鰲拜其實已經非常孤立。而這個時候,利用幾大輔臣鬥爭不斷的時間成長起來的康熙皇帝,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消滅鰲拜。最後鰲拜一黨被團滅,而且絕大多數人並沒有被誅殺,一場巨大的鬥爭以水杯里的暴風雨的方式結束了。

清廷其實知道,自己就是做戲的人,四大輔臣不過是劇中人,所以最後對於鰲拜並沒有趕盡殺絕,反而對其後人予以優待。這可以更近有效地團結大多數。

身為清初第二權臣,康熙因為除掉他後悔,雍正更是為他平反!

三、康熙雖然年小,但畢竟是一國之君。康熙身為一個天生的帝王對權利的慾望和掌控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及的。而身為當時第一重臣的鰲拜,身為一個武將,根本不會什麼君臣之道,況且面對一個乳臭未乾的康熙,更是驕橫。,因此難免會引起康熙的反感和懷疑。

古代君主一旦猜疑某個臣子,那麼作為臣子下場一般不會太好,而臣子一旦造反,君主和整個國家都會滅亡,君主覺得某個臣子會造反,那個人就必須得死。有句話叫做功高震主,是說臣子在聲望和實力上面已經對君主造成威脅了,這時候對國家來說只能消除這個隱患。封建君主制里君主必須是至高無上的,才能保證國家安定,這也就是儒家追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誰也別想越位,功勞太高意味著權利大,君臣關係自然顛倒,國家必然混亂,所以為了自保只能先下手為強。

所以顧命大臣善終的少,權臣手裡的君主被廢的也不少,都是權利的奴隸,誰也不能退出,正因如此諸葛亮才被古人推崇,這是君臣關係的最好典範,但諸葛亮君臣就那麼一對。大一統時期,中央集權使得君臣實力差距太大,派個太監,弄幾個摔跤少年就能把統兵數萬的大臣捉了、殺了,所以大一統時期君主可以擅殺大臣而不用太擔心,大臣實力一旦強大到讓君主顧及,雙方就只能不死不休。

李孝恭就飽受猜忌,最後落得個抱病身亡,長孫無忌凌煙閣排名第一,最後結局也不咋地。其實鰲拜也好,蘇克沙哈也罷,都是清廷的犧牲品。清廷立足滿漢蒙回之中,靠的就是平衡之術。

所以當時的鰲拜完全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因為皇權和大臣的鬥爭必定要分出勝負,而作為權臣的鰲拜相對於高歡、宇文泰、曹操等人還是差了點。所以康熙在晚年的時候會後悔,但是僅僅後悔自己做的太過而非後悔自己做錯。

身為清初第二權臣,康熙因為除掉他後悔,雍正更是為他平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