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總督年收入大約30萬兩,可要放在清代官場,這已經相當廉潔了
如果以基本工資而言,清代的官員收入實在是少得可伶,一年下來的俸祿有時不夠一桌像樣的酒菜。因此,外官們沒錢養家糊口就是擺在統治者面前的一個難題。為了讓大清的地方官員能夠安心工作,雍正帝發明了養廉銀制度,好讓外省官員們能像樣體面地過活。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養廉銀制度的初衷原本是改變京官與外官收入嚴重不均的現象,然而,由於養廉銀數額之巨大,新的不平衡又隨之產生了。本來扶貧的對象,現在成了富翁,而原來的有產階級,現在卻成了貧民。因此,又需要有新的辦法來提高京官的收入,使之能夠不被外官的養廉銀超過太多。
戶部因為近水樓台,掌管國家財政,所以每年能夠從外省上交的銀兩中拿出一部分,給自己的堂官、司員和筆帖式也發放養廉銀,內閣、軍機處、理藩院、吏部、禮部則可以分享這筆養廉銀,至於其他部門的官員,則需要別的生財途徑。因而,冰敬和炭敬等名目,也就是所謂的「陋規」就應運而生了。
冰敬和炭敬指得是夏天的「降溫費」和冬天的「取暖費」,京官們以這種名義從外官那拿點錢,總是顯得理直氣壯一些。這些冰敬和炭敬雖然沒有具體的數額,但基本原則是外官們不能太小氣,必須保證有福同享,只有這樣才能當好官、發好財。
冰敬和炭敬都是以官場慣例形式存在的,而這樣的慣例還不僅於此。外官出京,也要給京官送上一筆,這叫「別敬」。同鄉同年,逢年過節、吉凶慶弔,無不都需要表達下屬的「孝敬」;而到六部辦事,給辦事人員都得封上紅包,稱為「部費」;調缺、陞官、議敘等等,都需要花錢上下打點,這些名目繁多的開銷,就是清代官場陋規。
陋規既然是規,就說明其類似於一種制度在運作,並非隨心所欲,但同時又被稱為「陋」,也說明大家都心知肚明這話東西上不了檯面。但儘管如此,在清代文官的待遇中又佔據著重要的部分,輕易無法廢除,無論京官還是外官,都會遵循陋規,並且從中獲利不少。
陋規自從被發明以後,很快得到所有官員的認同和追捧,無論是京官還是外官,都能在陋規上獲得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如果有人想要打破這種遊戲規則,那麼將成官場公敵。比如以清廉著稱的兩江總督陶澍,因為自己從來不收陋規,堅決治理鹽運,將當地官員和鹽商們全得得罪了。為此,江蘇一帶的官員和鹽商們在麻將牌中增加了一張新牌名為「桃樹」,意指陶澍,凡是抓到這張牌的,哪怕別的牌是清一色還是七小對,都算全負。
還有一位湖廣總督塗宗瀛更狠,這位著名的理學家書案上左邊堆滿了理學書籍,右邊放著一架天平。這架天平是幹什麼的呢?答案是秤銀子。每到節日、生日之際,下屬們照例要饋贈禮金,稱為「節敬」、「壽敬」。這本來是表忠心、站隊的關鍵時刻,可總是有一些頑劣的下屬,以為領導日理萬機,沒法查明他們的孝敬的銀兩,只要感情到了就可以,於是常常弄虛作假,銀兩的成色和禮單不符。
這種花招瞞得了別人卻瞞不過塗宗瀛,別看他是個理學家,卻是從基層一步步走上來的,這些套路豈能不知?於是,他買來天平,每到收禮之時,必一筆一筆審定,用天平秤重並識別器成色,要是少了全部都得按禮單數字補上。由此可見,這些陋規在官員們心中何等重要。
正是陋規如此高度發達,不僅正俸對於文官僅僅是毛毛雨,就連養廉銀也不過是錦上添花的點綴罷了。地方官個人收入中,以陋規最為優厚。如兩江總督,俸祿大約180兩,養廉銀15000兩,這看起來是筆巨款,其實不過年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兩江總督的年收入加起來足有三十萬兩之巨,而且這還算是清廉的。
清代之所以有這麼多陋規,說到底還是體制不健全。因為地方政府沒有獨立的預算,必須依靠陋規來維持行政開支,這樣也就導致了陋規的盛行,並衍生出一個利益鏈條。
※談判桌上伊藤博文出了一上聯,幸好李鴻章沒對出來,否則貽笑千古
※此人造福蒼生百姓為他建祠紀念,康熙誤判形勢致功臣蒙冤留下污點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