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專欄|劉沿學:吾師鄒老德琛學術之感悟
陰陽者,天地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本亦陰陽。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
陰陽學說是中醫核心基本理論之一,陰陽之關係歷代先賢無不重視。篇首一句,鄒老常懸吾等耳畔,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法於陰陽,合於術數。每處方用藥之時,時見筆端。一日臨床,一夜讀古集漸漸略有感悟。
吾等才疏學淺稟賦中下之資,幸而能涉鄒老之門下,今臨床近廿年之際。然而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辯證等仍認證辨證不明,陰陽之辨時清時晦,攻補措手難施。 認證之時,寒熱錯雜難分,虛實易混,陰陽之難辨,察疾診病,方寸之中惴惴然;淺方用藥,寒熱溫涼雜投,幸而中的,不明所以,屢見鮮效,則改弦易轍,差強人意。返而讀書,《內》《難》文辭古奧,管中窺豹,遑論登堂;歧黃良醫諸賢,各執己見,良莠不齊;循經辨絡,難以捷效。幾於汗牛充棟,於茫茫大海之中,埋首讀書,吾困頓之極,潛心味道,常思習醫之難矣!有幸於鄒老德琛門下, 鄒老系黑龍江省四大名醫張(張琪)、韓(韓百靈)、鄒(鄒德琛)、段(富津)。鄒師德琛,《內》《難》《傷寒》《金匱》及經史子集胸中了了,乃龍江一派名醫也。侍診四年又半,漸次領悟;老師診治之時,頻引經典原文,上極《內》《難》《傷寒雜病論》,明清先賢,經證合參,教材經典語義相衍,啟蒙解惑,如今誦讀經典瀏覽先賢之書漸漸耳目一新。尤其陰陽之辨,陽氣之用,漸漸明朗。「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一句,見於《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曾讀此句百遍,然終無所悟,鄒老所云「口而誦,心而維」到「口而誦,心不維方能熟用」。所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也,實因未明所以之故。隨侍老師之時,每遇諸多患者陽氣不足之象未見昭彰,然鄒老動輒處以參苓術草芪益氣暖土之輩,甚則依吾拙見現陰虛外征者照樣處之,不免疑惑暗生。
然而複診之時,患者則證情多見減輕。如此日久更是疑竇滿腹。詰之於鄒老,老師則以此句應之。屢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之理教之弟子,然限於吾輩之愚而終難頓悟。至今屢次逡巡於書肆,數見諸家之言,尤以《思考中醫》《李可老中醫急危重證疑難病經驗集》一書中「探無苔舌主病之機理」一文,忽然茅醍醐灌頂,恍悟中醫「重陽學說」之有據可查也。
此文以數例重症患者舌紅少苔之際的辨證剖析,闡述其機理。李老先生以自己病案,例述陽虛、氣虛漸及陽虛等情況下也可出現上述「陰虛」之象的機理。窮究其理,則鄒老引用李東垣:理論發揮,如煩躁論傷寒化火、內傷陰火,發熱論虛熱、實熱、火郁者是;用藥法度,集中了東垣一生用藥方法、經驗之大成;開創補土派之先河。
鄭欽安「當知陽氣縮一分,肌肉即枯一分,此舌黑唇焦之所由來也。四逆湯能回先天之陽,陽氣一回,津液升騰,枯焦立潤」可以明解。至此恍悟人之一身所存者,皆在氣化之升降出入,而氣化之力,則在陰陽之際。陰靜而陽動,陽生而陰長;獨陽不生,孤陰不長;無靈動之陽,則成靜默之陰;命門之火發動,則周身氣機環周不休,五臟六腑則氣化而循行,陽氣泉源不竭攜陰液濡陽周身四肢百骸,如春夏之徵也;若命火式微,則陽靜陰凝,氣濕不行,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如有脾虛則水谷精微無以化生氣血津液以輸布,濡陽四肢百骸,征如秋冬日之徵象。故陽氣者,實為人身之根本,如日之於天地之間也。先賢早有此論,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陰陽互根,相互依存,相互統一。
此說臨床之所得,則多種病證,凡病機合於陽虛為本者,屢效屢驗,尤以寒痹之症最為典型。此類人或為本陽先天不足,或因後天過食寒涼而傷陽氣,又或久受外寒,陽氣虛衰,陰寒凝滯。鄒老常以參苓術草芪之類加減治之,暖土以之治上泛之水,而李可老中醫也有類似見解,稱之為「大辛大熱,開冰解凍」之法,二老均依此法屢見奇效。另外患者證減之後,鄒老則多以安腎丸、補骨脂蘆巴子之類調補以為後繼,重在培補以火生土,溫運四周而使無再犯之弊也。
聲明:
·本文為 劉沿學老師原創,首發於中醫家。歡迎喜愛傳統文化和傳統醫學的讀者交流、分享,也希望大家尊重知識和勞動,轉載請註明出處。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發現中醫|陸飈:學中醫非出本願,做好學生更做好老師
※加味大黃牡丹皮湯治療腸癰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