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恨父母的孩子,都是這句話逼出來的

恨父母的孩子,都是這句話逼出來的

網上有一句話,流傳很廣:

孩子在等父母說一句「對不起」,父母卻在等孩子說一句「謝謝你」,終其一生,他們都等不到。

這句話說的,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里,兩代人之間深深的隔閡,即使被親情所遮蔽,仍然傷人。

最近上映的電影《狗十三》,很多人說看哭了,他們代入的角色,是那個等著父母說「對不起」的孩子。

以至於,微博上有一個熱搜詞條「看不懂狗十三的人,都是幸福的」。

這意思是說,如果你看不懂這部電影,意味著你在成長中,沒有被父母的控制和強權所傷害過,很幸福。

甚至還有人喊出「父母皆禍害」,控訴父母口口聲聲的「都是為你好」,是如何毀了自己的人生。

恨父母的孩子,都是這句話逼出來的



恨父母的孩子,都是這句話逼出來的



《狗十三》說的是個什麼故事?

13歲的少女李玩,父母離異後住在爺爺奶奶家,父親和繼母生了個弟弟,為了安撫李玩,給她送來一條狗,李玩給狗取名「愛因斯坦」。


恨父母的孩子,都是這句話逼出來的


有一天,爺爺去買菜時把狗搞丟了,李玩瘋狂地出門找狗,把喊她回家的爺爺推倒在地,還害得奶奶走丟了……父親狠狠地甩了她巴掌,家裡人都覺得她瘋了:不就是一條狗嗎?!

家裡人「哄孩子」的辦法,是找來另一條狗,告訴她這就是愛因斯坦。

當她說這不是愛因斯坦的時候,他們說「要懂事,別再為一條狗鬧了」。


恨父母的孩子,都是這句話逼出來的


故事的主線基本就是這樣,放棄堅持後,李玩變成了大人心目中「懂事」的孩子,學會帶弟弟玩、在酒局上給父親的生意夥伴敬酒、甚至微笑著吃下狗肉。

恨父母的孩子,都是這句話逼出來的


電影的主題也至此凸顯:大人們以愛的名義,用成人世界的規則,完成了一次對孩子青春的「謀殺」。

就像這張電影海報:


恨父母的孩子,都是這句話逼出來的


父親的手臂拿著雕刻刀,正在塑造孩子。

海報旁邊還有一行小字寫著「被剝落的是天真,留下的是青春」。

導演曹保平說,當他去到各地的城市,有很多年輕人傾訴自己在成長中所遭遇過「 不被理解」的痛苦。

但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我來看這部電影,已經很難從孩子的角度,去做義正辭嚴的控訴,反而感受到一種無所適從的緊張。

電影里有一場戲,是在李玩爸爸的生意酒局上,李玩一直在看時間,因為爸爸答應帶她去看的天文展覽快結束了,爸爸卻似乎無動於衷,忙著和一位「張總」推杯換盞。

那位張總,是眾人奉承的對象。

在父親的眼裡,女兒想去看天文展覽的願望,好像遠沒有拍張總馬屁重要。

從孩子的視角看,是被忽視的委屈,是不被理解的痛苦。在孩子心裡,這種委屈很大,這種痛苦很重。

但是,從大人的角度呢?

了解到生活不易的成年人,已經很難輕易地去指責李玩的爸爸。

恨父母的孩子,都是這句話逼出來的


這個中年男人的世界裡有什麼?

糖尿病的老父、不敢下樓的母親、青春期叛逆的大女兒、年輕漂亮的第二任妻子,以及剛剛出生的小兒子。

電影開頭,他加班一夜未睡,就被老師叫去商量李玩報英語班的事。

一轉頭,他奔去醫院,在產房外守著。

老媽走丟了,他徹夜在街頭尋找。

孩子鬧彆扭,他也努力去哄——儘管是他自己以為「對孩子好」的方式。

他也只是一隻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奔忙、顧此失彼。

恨父母的孩子,都是這句話逼出來的


在那個當下,你真的能說,不管不顧地帶著孩子去看展覽,就比生意酒局重要嗎?那可能維繫著他大半年的業績、收入,維繫著他家庭生活的體面。

其實,那張海報里,當父親拿著雕刻刀塑造孩子時,他的僵硬肢體說明,他也曾經歷過什麼。

在酒局上,李玩爸爸給張總拍馬屁,脫口而出的是一句蘇東坡的定風波:

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在成為這個酒局上油膩的中年人前,他曾是什麼樣的呢?

從一個文學青年變成生意人,也許就在這個過程里,他學會了,自己的愛好不重要,而能扛起生活很重要。

所謂成長,不就是咽下委屈、忍耐痛苦嗎?

這種成長真的就不好嗎?

孩子的成長中,總有挫折,總是伴隨著疼痛。沒有人能永遠天真,永遠天真的人什麼樣?就像李玩樓上的鄰居,幻想自己是鳥、學著鳥叫,終於成了世人眼中的瘋子。


恨父母的孩子,都是這句話逼出來的


當李玩說著「狗走丟了,你們去找了嗎」,她想要的,是你們能理解我的痛苦,我在這隻狗身上,寄託了很多感情。

可是,當爸爸說著「等你長大了,就知道我是為你好」,他想要的,又何嘗不是希望你能理解我的不易,理解我不能展示給你看的失敗?

這種理解,為什麼沒法達成?

就像導演曹保平說的,「片中的父母是愛女兒的,只是這愛不是女兒想要的,他們沒有對上。」

大人以為自己愛孩子,對孩子好的方式卻只是一次次的哄,而其實,相互理解的開端,一定是需要平等的溝通、需要傾聽和傾訴的。

電影里,就埋了解題的線索。

一開始李玩說的是:狗走丟了,我們就去找,找不到就算了,我並不是非要這條狗。

她需要的,只是大人說:「我知道你很難過,我們一起去找。」

可惜大人都不懂。

孩子可以比你想像的更講道理,前提是,你得做一個講道理的大人。

這個道理,不是你在成人世界學來的妥協、隱忍和虛張聲勢,而是真正坦誠地面對,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其實你可以問問自己,你和孩子聊過天嗎?我說的不是餓不餓、冷不冷,而是認真聽聽孩子喜歡什麼、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開始和孩子聊天,我有一個建議:承認自己的失敗,把生活里真實的掙扎展現給孩子看。

就像電影的結尾,李玩的爸爸哭著說「我不是一個好爸爸」,能夠說出這句話的爸爸,我相信,已經走出了溝通的第一步。


恨父母的孩子,都是這句話逼出來的


因為,長大了,堅強了,並不能讓人不疼,只是讓人疼了不哭。

在孩子面前,你也許有機會,再當一次孩子。

(本文配圖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