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抗戰風雲中的李庄鄉紳

抗戰風雲中的李庄鄉紳

田聞一

印象中,最初的「李庄」,是成都寬巷子旁那家素潔精緻的小飯館的名字。那時,逢年過節能由父母帶到「李庄」吃一頓,簡直就是奢侈。「李庄」標緻性的菜肴是李庄白肉,選料和刀工都極為講究,肉片薄可透出人影,入口清香爽口,肥而不膩,回味無窮,令人叫絕。

上世紀60年代初,大姐未婚夫到成都來看望我們,請我們去「李庄」吃了一頓。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夜。居家的寬巷子及附近,遠不像今天這樣燈火輝煌,四處黑影幢幢,一片闃然,唯獨「李庄」,明燈燦燦,溫馨而溫暖。就這樣,李庄刀劈斧砍地留在我的記憶中。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以為,李庄就是成都的那座飯館。

之後,長大了,才知道,李庄是座川南名鎮、古鎮;是上距宜賓下去南溪各25公里的長江上游最重要的水陸驛站。李庄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川秀麗,民風純樸熱情。李庄有別的古鎮都沒有的九宮十八廟。它靜靜地躺在長江邊上,就像國畫大師張大千筆下一副濃淡相宜的水墨畫。

鄉紳開會

同大遷川 李庄歡迎

1940年,日寇盯緊上海同濟大學等多所頂尖文化科研單位,一路窮追猛打,圍追堵截,欲置同濟大學等於死地,一舉斬斷科研文化命脈。同濟大學和多個文化機構千難萬險輾轉遷徙到了昆明,仍然難以安生。

國民政府有關方面火速向離昆明最近的四川宜賓及宜賓附近好些地方發電徵詢,希望這些地方能接納、安置陷在昆明的教育和文化機構。可是,被徵詢到的這些地方,有的婉拒,有的報以沉默。而李庄,主動向困在昆明的同濟大等伸出了援手。

1940年8月的一天,李庄鄉紳羅南陔,邀請張訪琴、張官周、羅伯希、宛玉亭、范伯楷、楊明武、李清泉、鄧雲陔等鎮上所有名紳,到羊街8號家中的「植蘭書屋」,開了一個會。

羊街8號寬敞明亮。面朝天井一排雕龍刻鳳的木質窗欞上,鑲嵌著從西洋進口的紅綠玻璃——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僅從這一點上就不難看出,羅南陔總是先人一步,總是最先接受新鮮事物。早在「五四」運動後,他就積極探討救國救民途徑。1918年,他實業救國,在石板田鄉下辦「期來農場」,辦得風生水起,引得很多本地和外地人前去參觀學習。

羅南陔開宗明義地拋出這天會議的主題:同濟大學等中國好大一批頂級文化科研單位困在昆明,處於危難中,作為大後方的李庄,我們是不是應該急國家之所急,把同濟大學等邀請到李庄避難、休養生息?

爭論,當然是有的。有人提出擔心,小小一個李庄,要安置這一大批「下江人」(李庄人對沿海一帶內地人的統稱)談何容易?開門7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哪樣不具體,我們拿得下來嗎?他們來後,肯定要抬高當地物價,況且這些人大都是國家高素質頂尖人才,如果出了點問題,誰能負得起責云云。

好在出席這個會議的都是李庄名紳,都有家國情懷,都講民族大義。最終,大道理管住了小道理,意見趨於一致:李庄歡迎!羅南陔在大家的一致推舉下,興奮地站起來,走到書桌。彎下腰去,提筆展紙,筆走龍蛇,寫下16字電文:「同大遷川,李庄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事實上,不僅是歡迎同大,也歡迎上述多所中國頂級學術科研機構。

當時,困於昆明的同濟大學等,就像無人認領的孤兒,突然被大後方——四川南溪縣李庄伸出的有力臂膀攬了過來,其欣喜之情不難想像。

李庄鄉紳歡迎外省大學和研究院的書法遺迹

見縫插針

家家戶戶開門迎客

很快,一隻只載著同濟大學等眾多單位的大船,浩浩蕩蕩,陸續抵達李庄,得到了妥善安置。李庄的安置大體如下:

東嶽廟——同濟大學工學院

禹王宮——同濟大學本部

祖師殿——同濟大學醫學院

王爺廟——同濟大學圖書館

南華宮——同濟大學理學院

文昌宮——同濟大學測量組

張家祠――中央博物院籌備處

板栗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北大文科研究所、人類體質所

石崖灣、門官田——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

月亮田——中國營造學社

王家院子——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

羅家祠堂——同濟大學高職工業學校

九宮十八廟住滿了,鎮上盛族羅氏、張氏、王氏的宗祠也都全部騰出來住滿了。羅南陔等走鎮串戶,見縫插針地安排。李庄人也真仁義,家家戶戶開門迎客,小小的李庄當時全鎮人口只有三千,卻在最盛時安置了「下江人」三萬,真是奇蹟。

不僅如此,羅南陔見梁啟超的二公子、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在病中,為了給他提供一個儘可能好的居住環境,羅南陔要他的兩個兒子帶上妻兒老小,搬到很不方便的鄉下石板田居住,把家中整個前院的套房騰出來,給梁思永家和劉敦楨家住。

這時,梁思永又提出來,希望德高望重的羅南陔出面,為他的同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組主任李濟落實一個好的住處,最好也在羊街。羅南陔去到隔壁羊街6號羅甫州家做通了工作,讓李濟一家搬進去住。

眾多的「下江人」終於安置下來了。

寺院也騰出來當做學堂和宿舍

大師們的處境

漢學家費正清受到震動

安置下來的這些「下江人」中,很多人是大師。在李庄的6年間,大師們爭分奪秒,努力工作,創造了不少奇蹟。在看不見硝煙的抗日戰場上,他們也在夜以繼日地抗戰。

因為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又是不斷長途遷徙。他們中好些人的身體拖垮了,不少人得了肺病。李濟的兩個女兒就得了這種病,林徽因、梁思永也得了這種病。

更糟的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服務的中國營造社是私立機構,沒有一份國俸可領,窮上加窮。沒有辦法,梁思成只得將自己所有值錢的東西拿來變賣,盡其可能地買點生活需要品,買點藥物和營養品給林徽因。身體極度虛弱的林徽因,即使躺在床上,仍然堅持編輯和定期出版營造社學術水平很高的的學術刊物。李庄的冬天很冷,江風呼呼吹來,刀刮似的,他們的兒子梁從誡上學鞋都沒有一雙,只能穿草鞋,腳凍傷了,以後長時間不好。

為了給林徽因增加營養,梁思成得到當地一個醫生的「土方子」。他按方熬了魚湯稀飯,喜滋滋地端給林徽因吃。從床上坐起來的林徽因接在手中,喝了一口就差點吐了,魚湯糯米稀飯連鹽都沒有放一點,土腥味很重。梁思成生怕林徽因吐出來,他幽默地說:「這可是寶貝,是用一隻金錶並一雙新皮鞋換來的。」

也真管用,林徽吃了幾次魚湯糯米稀飯,身體明顯好了些,夜晚也能睡好了。好些個晚上,梁思成服侍林徽因睡下後,到隔壁一間屋去,偷偷穿上特製的鐵背心。他也是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患了嚴重的脊椎病,直不起腰來,只得穿上這件鐵背心支撐身體,再用一個瓶子支撐下額,然後趴在桌上,對著一盞孤燈繪圖,推算公式,夜以繼日。他和他的同仁們相當驚人的成果,就是這樣用生命、用毅力拚出來的。

梁思成後來出版即轟動世界的《中國建築史》《圖像中國建築史》英文版,還有被陳寅恪先生譽為「抗戰八年第一書」的董作賓編撰的《殷歷譜》,中央研究院幾個研究所學者撰寫的多部巨著與大批極有價值的學術論文,都是這個期間在李庄完成的。

這讓當時前去李庄考察的美國駐中國使館新聞處官員、漢學家費正清受到極大震動,深有感觸地說:「如果是西方國家的學者面臨這樣一種異常嚴峻的環境與貧困的生活,早就跑掉了。也就只有中國的學者能在抗戰中這樣的情況下忍辱負重,越挫越勇,取得了如此偉大的學術成果。這個成就與精神是中國知識界的光榮,也是人類的光榮。」

在李庄庇護同濟大學等一大批中國頂級學術單位的同時,同濟大學等又給李庄以反哺。李庄用上了當時少有的電燈,而且奇蹟般地擁有了一整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研究生研究院,一大批平民子弟獲得了受優質教育的機會,不少人成了專門人才。比如農民出身的羅哲文,通過讀書,一步步向上,最後考入營造社,在梁思成的悉心指導下,成為中國古建築研究專家;又比如本地後生劉淵臨,跟隨董作賓,先是做見習生,後來成為甲骨文研究專家;還有洪家子弟洪慰德,考進同濟大學土木系,後來成了建築工程師……這一切,充分證明了李庄名紳羅南陔們胸懷寬闊、目光遠大。

小小的李庄一時聲名大振。期間,李庄發往世界任何地方的資料信件,只要寫上「中國李庄」四個字,都能寄到。同樣,世界任何地方寄往李庄的信函、函件,也都能到達。

「移師」到李庄的學子們

燙金牌匾上的文字

如洪鐘大呂般轟響

抗戰終於勝利了。來此避難的先生學者們開始陸續離開李庄南歸。

1946年10月的一天,羅南陔送別了6年來又一批朝夕相處的大師們,回到家中的「植蘭書屋」,覺得心一下子空了,頹然坐在那把有明朝風韻的木質圈椅上,閉上眼睛,陷入深深的思念中。這些天,他陸續送別了傳斯年、董作賓、李濟、陶孟和、李方桂、勞干、李霖燦、羅爾綱、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凌純聲、芮逸夫、夏鼐、馬學良、周法高、逯欽立、李光濤、董同龢等,他們分別是歷史學、教育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建築學等領域的領軍人物,還有同濟大學的教授和學生,如童第周、吳孟超、盧佩章等等。這些如雷貫耳的人物,如果不是抗戰,哪會來到籍籍無名的李庄。剛才,他去碼頭上送別的人中,有他珍愛的女兒羅筱蕖,她於兩年前嫁給了中央研究院的逯欽立;還有內侄女張素萱,她嫁給了中央研究院的李光濤。這時,他有種格外的不舍和心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漢元:大家一起使勁 加油干
散打評書表演藝術家李伯清「假打」系列評書爆紅,當選首屆巴蜀笑星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