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代奇女子,義大利的伊莎貝拉,當時首屈一指的女政治家
伊莎貝拉在文藝復興時的義大利女性中首屈一指,即便放在當時所有的政治人物中,也穩居第一流。
伊莎貝拉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費拉拉公國,16歲時被嫁給了鄰國的曼托瓦侯爵。當時的義大利諸侯眾多,像這種小國要生存下去,需要妥善周旋,因此,伊莎貝拉從小就耳濡目染,受到了不少熏陶。丈夫經常帶兵出征,將國土交給她治理,讓她得到了不少政治經驗。不過,讓她迸發出光彩的,還是1509年的曼托瓦危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那年她35歲,教皇聯合法國和一大批義大利中小諸侯向威尼斯發動進攻,丈夫也參加了這一同盟,出兵作戰,結果不幸被威尼斯俘虜。消息當天就傳回來了,對伊莎貝拉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她沒有哭哭啼啼,或是病急亂投醫,作為努力靠智慧改變命運的合理主義者,她不接受這樣的命運安排,而是冷靜下來,精細謀劃對策。
冷靜下來後,她意識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要儘快加強曼托瓦防衛,防止威尼斯乘亂奪城。家中有難,到哪裡找幫手呢?當然是娘家。於是她連夜請來正在其他城市擔任主教的親弟弟幫助鞏固城防,同時親自召集全軍,整裝備戰,很快穩定了局勢,讓威尼斯知難而退。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救出丈夫。怎麼辦呢?伊莎貝拉想,光靠自己不行,得找外援。她向很多外國君主寫信求援,懇求設法換回丈夫。法國國王回信,拒絕了她的提議,卻表示願意派遣軍隊幫助守城。其他的回信也差不多。這分明是個坑啊:盟軍進駐,不但救不了丈夫,反倒有可能順勢佔領曼托瓦,而且敵國威尼斯也會借這個理由繼續進攻。伊莎貝拉跳坑了嗎?當然沒有,她一眼洞穿了所謂盟友的司馬昭之心。於是,她一一拒絕了這些沒安好心的提議。
這些盟友靠不住,怎麼辦呢?伊莎貝拉思索一番,一下子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是教皇。這場戰爭歸根結底是教皇發動的,找他是最合適的。教皇對曼托瓦沒有直接的領土野心,找他是最安心的。最重要的是,開戰時,教皇開除了全體威尼斯人的教籍,當時這是極重的懲罰,威尼斯人耿耿於懷,而這正好可以成為換回丈夫的籌碼,找他可能也是最有用的。於是,伊莎貝拉開始向教皇求救。一開始,教皇反應很冷淡,而伊莎貝拉不屈不撓,苦苦哀求不止,並且通過女兒和教皇外甥的聯姻吹枕邊風。皇天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抓住了一個教皇心情大好的機會,成功說服教皇。教皇出面交涉,不久就達成了放人的協議。
到這時候,伊莎貝拉已經在歐洲大小勢力間周旋了將近一年,按常人的想法,已經大功告成,可以歇口氣了,但是伊莎貝拉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她冷靜下來,開始思考第三個問題,威尼斯開出的放人條件,是不是可以接受呢?威尼斯開出的條件,是丈夫為威尼斯服務,擔任僱傭軍指揮官,同時,將兒子交給威尼斯當人質。伊莎貝拉想,如果接受這個條件,等於還是受制於威尼斯,而且法國這些同盟者也會認為這是一種背叛,這樣一來,曼托瓦就會陷入四面楚歌的悲慘境地。於是,她毅然向教皇表示,拒絕這樣的釋放條件。教皇是什麼反應呢?當然是大為震怒,認為伊莎貝拉得寸進尺。但伊莎貝拉並沒有動搖,她繼續利用各種渠道,跟教皇軟磨硬泡,尋找其他可能的妥協條件。
最後,伊莎貝拉得到了最佳結果:丈夫無條件釋放,作為一種補償,幫助教皇指揮軍隊;兒子成為人質,但不是去威尼斯,而是和父親在一起。曼托瓦很體面地從戰爭中脫身而出,沒有留下外國的一兵一卒,也沒有留給外國任何挑起戰爭的借口。就這樣,伊莎貝拉沒有在命運的沉重打擊面前低頭,而是冷靜、堅韌、睿智,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最終改寫了命運。不僅是自己的命運,也是丈夫的命運,以及小國曼托瓦的國運。她是那個年代首屈一指的女政治家,也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合理主義者。
圖片都是隨心配的,請勿對號入座。
※《絲綢之路新史》,這是一本顛覆的書,你真的了解絲綢之路嗎
※梳理金雀花王朝的脈絡,勇敢的心、權力的遊戲都脫胎於這段歷史
TAG:六百八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