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從與葡萄牙的海戰中,都受到了哪些啟發?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本文作者為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李晨。
海戰的背景
我們都知道近代的西方文明是一種強勢文明,她的出現必然伴隨著近代西方殖民的血腥與殘忍,1500年新航路的開闢,標誌著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伴隨著西方文明曙光的帶來,世界的天平也逐漸向西方世界傾斜。最早走入大航海隊伍的是葡西兩國,當然他們這種熱衷於對外世界的探索也有著自身宗教傳統因素。自從馬可波羅將東方描繪的如天堂一般,遍地流淌著黃金以後,對於處於早期資本主義積累階段的西方社會自然對於神秘而富饒的東方垂涎已久。在這一背景下,葡萄牙殖民者帶著好奇與貪慾來到了富饒的大明帝國這裡,被這裡的一切所吸引。當時明朝對於西方所知甚少,所以稱之為番夷。
新航路開闢航行圖
明朝與葡萄牙的實力較量
1493年首批葡萄牙船隊來到今香港與深圳附近,引起當地居民的不滿,時任東莞守御千所千戶袁光在與殖民者作戰中不幸中彈身亡。1508年葡萄牙殖民者又奉曼紐爾一世要求來刺探中國的消息,在來華過程中佔領了今馬來西亞的馬六甲,以便成為此後東西方運輸貿易的中轉站。來到中國後又強行佔據了中國今天香港深圳的部分地區,這一代稱為「屯門海澳」,從此成為西方殖民者入侵大明王朝的橋頭堡。當時中國在位皇帝位為明武宗皇帝朱厚照,朱厚照少年天子,史學界對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極富個性,英明果決;也有人說他暴殄天物,誤國害敏,以致三十一歲就駕崩,但無論如何我們宏觀的來看,此時的明朝已沒有了新朝建立的那樣君臣一心,勵精圖治的銳氣,轉而已入暮年,很多地方已經呈現鬆弛保守狀態,不過即便如此,大明王朝的根基還在,複雜高效的文官群體與機動多變的武將系統依然維護著帝國的運轉與統一。
戰爭的經過
今天的屯門島
明朝與葡萄牙的海戰準確來說應該是兩次,分別是屯門海戰與西草灣海戰,明朝自鄭和下西洋之後就逐漸對外採取保守態度,中國的對外大門逐漸關閉,整個對外貿易與交流越發保守,虛弱的帝國只靠零星的沿海地方官員憑藉私權暗中維持,這時從大西洋沿岸來的葡萄牙殖民者自然成為大明王朝懷疑與不解的對象,不同的文明、不同的語言、甚至是不同的人種都讓此時的大明帝國感到危機的存在,恰逢正德皇帝去世,中葡兩國短暫的蜜月期度過,接著就是朝臣的彈劾希望嚴肅海防,嘉靖皇帝上台就支持保守派大臣的意見整肅海防,並派出了廣東海道副使汪鋐負責此事,來到屯門汪鋐就著手準備集中兵力、收集漁船、招募鄉勇、探聽海情等,而葡萄牙也在進行準備,如增強人員,招募兵勇包括東南亞人員、印度以及部分華人,購買船隻。但終究是遠道疲戰,戰爭還沒有打響似乎勝敗已定。
中葡兩軍首次交戰,明軍便敗下陣來,汪鋐調整策略,利用大風天氣將小船點燃,借著風勢吹向葡軍船邊,瞬間葡軍船隻便被點著,無數的葡軍士兵跳海棄船,這一戰明軍大勝只有三艘小船逃走,明軍俘獲大量戰俘。其中也包括葡萄牙駐華大使也是西方第一位駐華大使皮雷斯。
戰爭的結果與影響
這一仗並沒有換來中葡兩國的和平,1523年葡萄牙又組織六艘海船來到中國沿海,這一次明軍更是派出96艘戰艦對陣,可謂「殺雞用牛刀」,雙方在西草灣附近開戰,其結果自然又是明軍大勝,葡軍打敗,這次戰役明軍繳獲葡軍大炮二十門,但這並沒有打消葡萄牙人對於遙遠東方大國的探求之心,調整策略「硬的不行,就來軟的」,此後葡萄牙利用行賄等等手段,終在1553年獲得了澳門的居留權。
海戰復原圖
這次戰爭被稱為中國對抗西方殖民的第一次勝利,可見其意義重大。但我們反思整個事件發生的經過與結果,中國似乎並沒有從中獲得多少好處,首先,在這次戰爭中明朝政府錯失這次與西方溝通的機會,反而引起朝廷對外來文明更加敵視的態度;第二,從戰爭過程來看,葡萄牙雖然失敗了,但明軍也是險勝,屯門海戰首戰失敗,第二次利用「火燒戰船」的辦法才取勝,明軍沒有看到兩國之間的技術差距,僅僅憑藉戰術取勝,更不利於引起政府官員對於西方文明的重視;第三,從結果來看,1553年葡萄牙終究獲得了澳門的居留權,這次戰爭猶似近代歷史上的中法之戰,明軍不敗而敗,葡軍不勝而勝。這次戰役並沒有敲醒「東方的巨人」,讓他開始重視世界潮流的變化,反倒因為小勝更使其忽略重視自身變革的態度,近代歷史上的頻頻挨打似乎亦追溯至此。
參考文獻:
1.趙立人:葡萄牙人在廣東沿海早期活動的地點,海交史研究,1993。
2.趙立人:葡萄牙人在廣東沿海早期活動的地點,海交史研究,1993。
3.袁鍾仁:輝煌的新會西草灣大捷,嶺南文史,1995。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趙培文 王雪慧
※明憲宗時期人稱「萬歲閣老」的寵臣萬安是怎樣一個人?
※曾經手握重兵的朱權,晚年卻為何鬱鬱不樂?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