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王羲之、顧愷之、祖沖之他們名字背後的大秘密

王羲之、顧愷之、祖沖之他們名字背後的大秘密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漫漫歷史長河中一朵亮麗的浪花。其時,名士們為人自信、不滯於物、風流瀟洒、不拘於禮,常獨立特行,又頗喜雅集。

這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也被時人推崇,而不拘禮法,清靜無為,洒脫倜儻和縱情山水這些魏晉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至今還深深影響著歷朝歷代的知識分子。

如果從南華真人莊子的逍遙角度來看,或許魏晉名士們才真正合於大道,所以,學術界歷來都有將魏晉名士列為道家人物代表的說法。

在很多魏晉名士中,例如王羲之、顧愷之、祖沖之等人,令人好奇的是他們名字都有一個「之」字,尤其是王羲之和顧愷之,一個兒子叫王獻之,一個親爸叫顧悅之,難道都不需要避諱嗎?

原來,他們背後都有一個大秘密。這個秘密當然不是小編考據出來的,而是現代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陳先生在論文《崔浩與寇謙之》(《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書店2001年版)中破譯了這一文化謎題。

即眾多魏晉南北朝之際的士人們用「之」字做名而毫無避諱是因為他們都是道教徒。

據考,王羲之、顧愷之、祖沖之他們的家族都篤信祖天師所傳天師道,也就是早期道教,這個「之」字類似於一個宗教印記,被時人在名字中代代傳承。

還拿王羲之舉例,他兒子中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王獻之外,其餘四人分別叫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就連孫輩中還有王楨之和王靜之。再進一步查證,王羲之家族也就是琅琊(山東臨沂籍貫)王氏至少在十代內,都有人名字中含「之」字,根本不講避諱。

不只如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琅琊王氏外,當時的很多名門望族,如琅琊顏氏、范陽祖氏、東海徐氏、山東孔氏、南陽范氏等,也都出現了父子同「之」、祖孫同「之」、兄弟同「之」的現象。

由於這些名門望族的影響,代表道教的「之」字尤其受青睞,地位高者,權力大者,特別是當時的顯閥士人,名字里往往都帶一個「之」字,一時之間成了時代精英們的標誌和榮耀。

除了上述這些歷史名人外,同時期還有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著名將領劉牢之、高道寇謙之等,名字里都未離開「之」字。就連當時的皇族對「之」字也情有獨鍾,如司馬皇室中有司馬休之、司馬景之、司馬柔之等,梁武帝蕭衍的父親也叫蕭順之。

可見,道教在當時貴族階層中影響之深之遠。同「之」字相同,還有一些文字也常被道教徒命名時選用,如「玄」「靈」「子」等,沿用至今。

知曉魏晉古人這個大秘密後,您是不是對道教又有了一些新認識呢?

(本文轉自 上海城隍廟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神尊聖駕蒞台巡遊:拜章解災厄,保眾賜清吉
烏鴉報警

TAG:龍虎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