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何避免「不得好死」?洪晃勇敢地挑戰了中國人的文化底線

如何避免「不得好死」?洪晃勇敢地挑戰了中國人的文化底線

文/有毛僧

在當代中國,定義洪晃比定義區塊鏈還難。她的頭銜、標籤太多了,很難說哪個才是真正的洪晃。不過,12月16日之後,她有了一個全新的標籤「準備死亡的人」。聽到這個標籤很多網友一定很難接受,認為這太不吉利了。不過,洪晃不在乎。如果在乎,她就不是洪晃了。

在騰訊新聞出品、騰訊娛樂主辦的「星空演講」中,洪晃演講的題目是《善始善終》,所謂「善終」指的是儘可能減少痛苦、安詳坦然地離開這個世界。說得更直白些,所謂「善終」就是「好死」,或者說「有尊嚴地死去」。

在其他國家的文化中,死亡並不是那麼不吉利的事情。如,非洲馬達加斯加的翻屍節,如過年一樣熱鬧,載歌載舞,而非悲痛欲絕。在當地人的文化看來,死去的人與活著的家人就如生活在一起一般。類似的文化在很多地方、很多民族都可以看到。

然而,在中國文化中,談死亡是特別大的忌諱。從皇帝自稱萬歲到大量古人對長生不老的不懈追求都可以看出,我們對待死亡的態度與方式很獨特。此外,儒家文化對死亡的敬畏,對祖先的慎終追遠,又讓我們對死亡多了一分神秘與敬重。

從人類歷史來看,生與死是永恆的哲學命題。加繆將自殺列為唯一嚴肅的哲學命題,其實這背後還是對生與死的討論。甚至在西方文化中,連老去也成了一種研究死亡的附屬領域。勃蘭特·羅素在《如何老去?》一文中曾經很文學化地描繪了自己對死亡的認識。

羅素將生命看作是一條小河,不斷匯入更寬廣的溪流,進而匯入大河,徹底消失自我。如果自己在小溪匯入涓涓細流的過程中,能夠認識到自己一生所堅持的已經做得夠好,暫歇一下也不妨,讓更多後人繼續堅持自己未竟的事業,甚至一次永恆的休息也將不會讓人難過。

羅素對老去的理解以及對死亡的認識,其實與洪晃在「星空演講」中的觀點幾乎是一致的。洪晃認為,人應該早些為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做好準備。通過一些講座和論壇,讓人對死亡這件事不再恐怖,讓人更能坦然地接受死亡。

洪晃再度挑戰了中國人的文化底線,準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廣大的中老年人提出「得好死」的路徑。或許洪晃參與的組織並不能改變中國人對死亡的認識。不過,至少可以引起一部分的關注,並漸漸改變人的思維方式,讓我們的文化也能對死亡更加坦然與寬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僧奇譚 的精彩文章:

孫悟空一輩子玩不過唐僧,你們知道猴哥差哪兒嗎?

TAG:老僧奇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