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辛丑賠款的數字是如何確定的?談判桌上雙方都成了賬房先生

辛丑賠款的數字是如何確定的?談判桌上雙方都成了賬房先生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京後,將中國自元明以來的所有積蓄一掃而空,接下來就是雙方坐下來喝茶聊天,商討一下條約的具體內容了。對於大清國來說,喪失點外交利益已經無關痛癢,最關鍵的是賠款,說實在的,那會兒的國庫恐怕是拿不出一兩銀子了。

從後來的結果中我們知道,《辛丑條約》我們賠了各國四億五千萬兩白銀。這個賠款數字可不是隨意定下來的,列強知道大清不富裕,想要更多也是幻想,但說什麼也要掐准七寸,讓我們既能勉強湊起來也不至於讓財政全面崩潰。因此,列強特地組建了一個中國財源調查委員會,「主任」是畢盛,他們想了解一下中國到底能拿出多少錢。

與此同時,在李鴻章的授意下,大清也成立了一個「臨時調查組」協助洋人工作,其代表是徐壽朋、那桐、周伯馥和翻譯伍廷芳。李鴻章對他們再三叮囑,一定要想辦法隱瞞中國的財源將賠款數額降到最低。

畢盛首先提及中國的關稅能得多少銀兩?徐壽朋說如果交給稅務司徵收,每年最多可得四、五百萬兩。畢盛對這個答案自然是不滿意的,就算各國答應這個方法,每年按照四五百萬兩地還,不知要到猴年馬月。因此,當徐壽朋試探性地問是否能分期付款的時候,畢盛將話題岔開了。

隨後畢盛又問及中國的鹽課能收多少銀子?徐壽朋說要想從鹽課上弄點銀子可不容易。以往,鹽課每年有1300萬兩的進項,但自去年(指的是庚子年)動亂後,鹽業頗不景氣,每年最多也就能收一千萬兩左右。於是,畢盛認為這一千萬兩可以用作賠款。徐壽朋提出了反對意見,說中國的若干應用要款,都靠鹽課而得,最多只能出400萬兩。

下一個被提及的便是漕糧。畢盛認為漕糧上每年可出700萬兩,徐壽朋像賬房先生一樣給畢盛算賬。中國每年大約運,米一百二三十萬石,南方諸省四兩銀子可買一石米,加上運費二兩,每年也只能拿到200萬兩左右。

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英國公使薩道發話了,他說京城的進出口貨物不是能收不少銀子嗎?徐壽朋說,崇文門只收進城貨物的稅,一年下來收到的銀子只有七八十萬兩,連利息的零頭都不到。

薩道繼續追問,如果海關方面增加進口稅,每年至少可以多收600萬兩吧?徐壽朋對這個問題十分樂意回答,他說,如果抬高進口稅,你們洋人要是不反對的話,那我們就加稅,這600萬兩肯定是有的。

接下來,畢盛又說,一年的軍費可以省下300萬兩、人丁稅可以湊2000萬兩、藥品增加稅收可得1000萬兩等。但這些都被徐壽朋一一作了解答,似乎也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總而言之,要想大清朝一下拿出這麼多的銀子,那是萬萬做不到。眼看茶也涼了,吃飯的時間也到了,雙方達成協議——分期付款。

徐壽朋能爭取到這個結果,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很不容易了。可是那會兒的大清朝,很難每年拿出更多的錢。另外,在甲午戰敗後,中國已經欠下了一屁股債。戶部的官員算過一筆賬,大清每年到手的銀子大約八千萬兩,可支出卻有一億兩,光是付利息,就得拿出二千二百萬兩。

各國列強考慮到中國若是被這些巨款給壓垮了,他們也都拿不到賠款。久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建議畢盛,允許中國分期付款,以30年來算的話,中國平均每年支付的賠款最好控制在二千萬左右,剩下的那些還不了的錢就用提高海關稅率的辦法補上。

應該來說,洋人在賠款一事上是做足了功課了,中國但凡能生銀子的地方都被他們算計到了。四億五千兩銀子的賠款分攤到百姓身上,每人也要拿出一兩,這分明是對中國人的一種侮辱。而向來以天朝自居的大清,接受了這種恥辱,用慈禧的話說就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慈禧的三大恩人,不管這三個男人幹什麼,慈禧保他們一世不倒
李鴻章平生討厭清流,唯獨對此人賞識有加,而且還將女兒嫁給了他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