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奧斯卡外語片九強沒有姜文,華語片這次又是看客

奧斯卡外語片九強沒有姜文,華語片這次又是看客

原標題:奧斯卡外語片九強沒有姜文,華語片這次又是看客



奧斯卡外語片獎被很多人認為是當今藝術性最高的一個電影獎項,也是廝殺最慘烈的戰場。新一屆奧斯卡外語片獎九強名單出爐,華語片卻依然只是看客。看來,想拿獎,選送機制不是重點,以質取勝才是王道。



去年,奧斯卡外語片獎的提交片目數量創下歷史新高,一共92部。

今年也不遑相讓,一共87部。昨天,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正式公布名單,九強新鮮出爐。


墨西哥的《羅馬》、哥倫比亞的《候鳥》、丹麥的《罪人》、德國的《無主之作》、哈薩克的《小傢伙》、黎巴嫩的《迦百農》、波蘭的《冷戰》、日本的《小偷家族》以及韓國的《燃燒》位列其中。



而曾在今年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一種關注」單元獎的比利時影片 《女孩》,爆冷淘汰。原因很可能是其曾在LGBT群體中引起了負面爭議。


同樣遺憾的還有義大利的《犬舍驚魂》,它曾在戛納拿下了一個影帝和一個金棕櫚提名,被影迷稱為「義大利版的《江湖兒女》」。


比起驚喜提名的九部影片和意外爆冷淘汰的兩部影片,對於中國觀眾來說,華語片的顆粒無收顯得那麼意料之中,又有些苦澀不甘。



最有藝術性,也最有政治性


誠然,奧斯卡外語片獎在刨除美國本土影片的基礎上,歡迎全世界優秀電影一起玩,所以藝術性上有天然保護。


但外語片提名的前提是,由各個國家審查合格後再報選,且它在世界舞台上代表的是民族主義,所以勢必避不開某些政治因素。


去年,特朗普頒發「穆斯林禁令」後,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便立馬宣布不再前往美國參加頒獎禮,這使得媒體對於外語片獎的追逐戰更加關注。


最後《推銷員》獨佔鰲頭,這也是繼2012年阿斯哈·法哈蒂執導的《一次別離》後,伊朗電影再一次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而拿獎的原因,令人免不了猜測,很可能是有了與政治時事緊密接軌的先行原因。



這種政治性,除了與某一特定國家存在政治交涉問題外,更多的表現在全世界範圍內的「LGBT平權」、「女權主義」、「種族歧視」等。


打個比方,2018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可謂是神仙打架,最終入選5強的都是歐洲三大電影節的頭號種子選手。《肉與靈》和《普通女人》在柏林電影節大放異彩;《羞辱》獨得威尼斯電影節恩寵;《方形》和《無愛可訴》則馳騁戛納電影節。


最終獲獎的是《普通女人》。



說實話,這部電影在入選名單中,的確很普通,之所以拿獎就是因為它符合奧斯卡外語片評委的一貫風格「政治正確」。影片講述一個變性人不普通的生活,她自信且大膽的面對來自世界的歧視、嘲笑與不公,展現了獨立女性的精神,完全符合「LGBT平權」的要求。


以此推斷,今年奧斯卡外語片的最終獲獎者,極有可能是墨西哥影片《羅馬》。


《羅馬》的導演是阿方索·卡隆,四年前曾憑藉《地心引力》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他曾說過「我想回到墨西哥,拍攝我夢想中的電影。」可以肯定地說,《羅馬》就是這樣的電影。


影片聚焦女性,用女主的一句台詞來說就是「我們做女人的,總是孤身一人」。



《羅馬》最大的魅力是個人命運與時代大潮的緊密結合,就像豆瓣9.4的義大利電影《燦爛人生》,它並沒有將鏡頭對準大時代,而是通過一個最平凡的女性曲折的人生,呈現上世紀70年代社會變革大背景下墨西哥的動蕩不安。


在兼具藝術性和時代性的基礎上,聚焦女性主義,《羅馬》亮出了它最鋒利的刃。



日韓榜上有名,但獲獎無望


很多中國觀眾看到奧斯卡外語片九強名單時,最關心的並不是誰最有可能拔得頭籌,而是在發現日韓均佔一席之位時的憤怒,以及反諷「國產片就是不行」。


但平心而論,用一次得失論整體功過未免有失公允。

首先,必須承認日本電影的確是亞洲電影在奧斯卡外語片領域最有建樹的。從1951年黑澤明的《羅生門》、1954年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1956年加藤泰的《宮本武藏》到2008年瀧田洋二郎的《入殮師》。



如果再加上1975年黑澤明執導的俄語片《德爾蘇·烏扎拉》,日本就是亞洲電影獲得奧斯卡外語片獎最多的國家。


但從時間軸也不難看出,日本電影日漸式微。1975年之後過了33年才再次獲獎,之後又過了13年才等來了入圍九強的《小偷家族》,且《小偷家族》的主題又是人性的美好、陰暗與複雜,以外語片獎今年的調性來看,獲獎希望並不大。



再看韓國,雖然近些年來我們一直說韓國電影工業發展先進,審核制度完善,佳片頻出,但是自1962年韓國競選奧斯卡外語片獎以來,全軍覆沒,顆粒無收。對於好萊塢來說,韓國電影的人性還屬於窺伺層面,初看很爽,細看不深刻。


韓國近年來最好的成績便是2010金泰均的《赤腳夢想》入選九強,再來就是今年李滄東的《燃燒》同樣入選九強,這也是繼2007年的《密陽》和2002年的《綠洲》後,李滄東的再一次征戰。


可惜的是,韓國電影這一次或許還是會保持自己的最好成績,止步九強。



摘掉華語片看客的帽子

華語片在奧斯卡外語片的征戰之路上,雖然遠遠不及日本,但比起韓國還是要好很多。


華語片中曾經有七部影片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分別是1991年《菊豆》、1992年《大紅燈籠高高掛》、1994年《霸王別姬》、1994年《喜宴》、1995年《飲食男女》、2001年《卧虎藏龍》以及2003年的《英雄》。


其中,獲獎的只有《卧虎藏龍》一部,只可惜代表的是台灣地區,而不是內地。



在這之後,華語電影在奧斯卡外語片的角斗場中,更多的就像是個「看客」,不管別人如何腥風血雨的廝殺,我自巋然不動。


直到這兩年,大眾開始把華語片無法拿獎的鍋推給了選送機制。這幾年的《滾蛋吧!腫瘤君》、《大唐玄奘》和《戰狼2》出來後,更被觀眾嘲諷為這是國家在自動放棄競爭權,拿商業片和愛國片跟人家比電影藝術,無異於以卵擊石。


但是,鍋全砸給選送機制真的公正嗎?其實不然。



每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都會對影片的上映時間有所要求,拿今年為例,要求提交的電影必須在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期間,在各自的國家和地區上映。


在此間復出的大導演有很多,陳凱歌的《妖貓傳》、馮小剛的《芳華》、張藝謀的《影》、賈樟柯的《江湖兒女》……很過觀眾曾非常樂觀的認為,這將是國產電影最接近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一年。


最終代表內地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落在了姜文的《邪不壓正》上,姑且不談《邪不壓正》力壓群芳拔得頭籌是否名副其實,只單看它和前幾屆選送片子相比,無論是電影感還是藝術性,無疑都是最高。


但結果如何呢?華語片依然敗北。這足以證明,選送機制只是一個環節,絕不是決定因素。


那麼,華語片要如何才能摘掉自己「看客」的帽子呢?說一千道一萬就只有繼續潛心創作一條路子罷了。



如果每一年,華語影片可以少一些以市場和金錢為主導的娛樂片,嘩眾取寵;而是多一些反映現實主義,表現人性,為民眾為女性發聲,為平權獻力的影片,那麼每一年都將是華語片最接近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一年。


不可否認,《邪不壓正》很好,被《邪不壓正》暫壓一籌取得競選資格的《影》、《江湖兒女》......都很好,但華語影片總可以更好。

我們不能滿足於在自己圈子裡志得意滿,要做到在世界範圍內也能獨領風騷,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道阻且長,但終會有到達終點領獎的一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視圈》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影視圈》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