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被騙後要說「上當」?幾乎所有古裝劇,都把這個詞用錯了
「上當」兩個字是我們平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辭彙,誰都知道它是被騙的意思,但這兩個字中又沒有「騙」字,又如何有了「受騙」的含義?
其實「上當」原來的含義很簡單,甚至在清末之前這兩個字根本就沒有被騙的含義,而是指的道當鋪去典當東西,之所以會產生今天的含義,還與一則歷史故事有關。
據說在清朝光緒年間,清河有一戶姓王的大戶人家,在城中開了一家當鋪,多數靠的是祖上積攢下來的基業,又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生意越做越大,當鋪生意興隆。
但到了這一代王家之人同樣出現了一個毛病,那就是各房的族人都非常懶惰,除了享樂之外根本就無心經營,等於說是坐吃山空。
但家族畢竟有著做生意的傳統觀念,各房族人都將自己名下的資金投放到當鋪中充當股紅,如此靠著股紅即使平日里什麼都不做,也能好吃好喝的供上。
可當鋪總得有個人打理,各房族人商量之下便請了一位叫做壽苧的年輕人來打理,將當鋪日常所有的業務都交給了他,自個則當起了甩手掌柜。
而壽苧此人是各文人,平常除了讀書就沒別的愛好,愛讀書是好事,可你也得看看人家讀的是什麼書,這壽苧對生意上的事情根本就是一竅不通,外加沉溺在讀書中,對當鋪的典當業務非常馬虎。
按道理來說,要是一般人也不會知道當鋪的老闆不識貨,可王家自己的族人卻對此心知肚明,於是就上演了啼笑皆非的一幕。
王氏族人紛紛拿著自己家中沒用的東西來自己的店鋪典當,然後將這些沒用的東西價格說的很高,並且讓店裡的夥計如數付錢,店裡的夥計當然不敢得罪古東,而壽苧又是個不識貨的人,總是心不在焉,根本就沒將此事放在心上。
日子一天天的過,前來典當的族人越來越多,沒幾個月當鋪的資金就被排騙了個乾淨,原本資金充足的當鋪不得不關門倒閉。
可笑的是將當鋪「騙」垮的都是王氏自家的族人,可以說是自己把自己給坑了,當時的人知道這件事之後便編了一句話嘲笑的話:「清河裡,自上當」。
從此之後「上當」便成了上當受騙的意思,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件事發生的年代,在此之前「上當」和「受騙」是完全搭不上關係的兩個詞,然而我們能從幾乎所有的古裝劇中看到這兩個字,所以幾乎所有的古裝劇都用錯了這兩個字。
此外這件事也給後人一個警醒:貪便宜的人往往失去的會更多。
※翻閱蘇軾的信件,你會發現他用最多的兩個字,竟是今天的網路用語
※諸葛亮續命失敗大喊一人救命,若不是掉了一粒米,還可增壽10年
TAG:五離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