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歲暮天寒,古人如何優雅過冬?

歲暮天寒,古人如何優雅過冬?

十二月,嚴冬抵達,來自西伯利亞高原的北風席捲南北。

北方人在室內享受暖氣,南方人在屋裡裹緊棉被,而不論南北,「今天真冷啊」都會成為聊天的萬能話題,「你媽提醒你穿秋褲了嗎」是最親密體貼的關懷。在寒冬中瑟瑟發抖之時,突然開始同情古人,沒有暖氣、空調等現代科技的加持,沒有圍巾、手套、暖寶寶等禦寒神器的護佑,古人是怎麼熬過漫漫寒冬的呢?

1.

吃火鍋,飲美酒

正所謂「食色,性也」,禦寒第一步,從吃開始。

冬天吃什麼自古以來是一個重大問題,令人意外的是,古人以食禦寒的辦法也是火鍋。火鍋從來就不只是現代人餐桌上的寵兒,這門飲食藝術在商周時期就非常流行。

商周時期,青銅器文化繁榮昌盛,人們常常用青銅器盛滿菜做火鍋,不過當時器具較小,只夠一人食用,故稱為「小火鍋」。

北京故宮博物院里有一件西周有盤鼎,又名灶鼎,是商周青銅器中炊器與盛器的結合體。這種鼎,鼎下有托盤用於盛放炭火,跟今天火鍋的構造非常接近。這件西周有盤鼎高20.2cm,寬16.4cm,重2.26kg,從容量來看,確實是「小火鍋」。

| 西周·有盤鼎 故宮博物院藏

之後火鍋變得普遍起來,類型也更加豐富。在歷朝歷代的文物中都有火鍋出現,漢代甚至出現了分格鼎,類似於現在的鴛鴦鍋,遼代壁畫中也出現涮火鍋的吃法。

| 遼代壁畫中的涮火鍋

除了火鍋,美酒也是古代驅寒必備的飲品。

白居易有成名作《問元十九》: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明代散文家張岱在《湖心亭看雪》中也寫到自己雪天飲酒的經歷,在大雪三日之後,獨自前往湖心亭的途中遇到「鋪氈對坐,燒酒爐正沸」之人,最終「強飲三大白而別」。

看來,在古人心中,與大雪天更配的恐怕不是炸雞加啤酒,而是煮一鍋火鍋,溫一壺美酒,與二三好友暢談吧。

2.

古人的「暖寶寶」

以食禦寒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為了找到經濟實用的禦寒良方,古人可沒少在日常器物上花心思。

火盆是中國古代最普遍的禦寒用具,富貴人家的火盆做工精美講究,尋常百姓家裡的火盆則多用泥土製成,雖然簡樸,卻是冬日裡溫暖的最重要來源。

宋代詩人梅堯臣詩中提及火盆卻是一幅更具創意的情景,「何時更看弄潮兒,頭戴火盆來就濕」,頭戴火盆觀潮,想來也是十分新奇有趣了。

|清·鐵五足八方火盆

火盆中的取暖材料也隨貧富差異而有所不同。富裕人家可以用烏黑髮亮、燃燒持久的炭取暖,窮苦老百姓家大多只能用稻草、秸稈取暖,還有人用牛糞取暖,牛糞雖然能燃燒供暖,但取暖的人必須忍受難聞的味道。

部分百姓也有十分「環保」的取暖方式,他們同牲畜睡在一起,藉助牲畜的熱量取暖。

總的來說,在古代,貧苦百姓度過漫長寒冷的冬天並非易事,白居易《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便生動地描繪了貧苦百姓在寒冬面前的艱辛與窘迫。

| 清·掐絲琺琅火盆(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手爐、湯婆子是古代的暖寶寶和熱水袋,它們既是古代禦寒神器,也是現在大部分宮廷劇的常客。

手爐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爐,多為銅製,爐內裝有裡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甚至還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稱為「暖手爐」「火籠」。

手爐製作工藝複雜,爐蓋作為散熱區,鏤空雕刻,圖樣紛繁複雜,有梅蘭竹菊、喜鵲繞梅等眾多紋形,跟爐身的福祿壽喜、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花紋相得益彰,這就使手爐在使用價值之外更具有觀賞價值了,即便是一個小小的手爐,也能讓我們感受到千百年之前古人對待生活的那份認真和細緻。

| 清·提梁銅手爐

湯婆子跟熱水袋類似,一般用銅或錫製成,裡面灌熱水,主要用來焐腳,既可隨身攜帶,也能放入被窩中。此爐又稱為「腳婆」「湯媼」。

蘇軾在冬天送給友人楊君素的便是湯婆子,「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裹之,可以達旦不冷」,黃庭堅亦有「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到明」 的詩句來讚美湯婆子帶給他的冬夜好眠。

熏爐是古代用來熏香和取暖的爐子。最初採用青銅為材料,漢代的博山爐就是青銅製成的。

| 西漢·金錯山形銅熏爐 河北省博物院

隨著製作工藝的提升,逐漸出現瓷質香爐、玉質香爐、翡翠香爐等等。但是這些精美的熏爐不能經受香粉的熏烤,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用來陳設或者把玩的觀賞品,與實用器相比,陳設器價值也許更高,一般都是文人雅士,大戶人家才置備的器具。

李清照在《醉花陰》中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說的便是在獸形的銅香爐中將一種名為「龍腦」的熏香燃盡。

3.

發達的「供暖系統」

日常的器具禦寒能力畢竟有限,古代宮廷為了保暖,往往採用的是大規模的「供暖系統」。

早在秦代,宮廷就已經採用火牆和壁爐維持室內溫度。

火牆是空心牆,牆下有火道,添火的炭口在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以順著空心牆,傳遞到整個大殿。為了保證熱力通暢,在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氣孔排出。

| 故宮有很完備的火牆系統

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宮殿內其他人睡覺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與「暖閣」,使整個宮殿都溫暖如春。

考古學家在秦長樂宮遺址曾發現火牆,以兩塊筒瓦做成管道,與灶相通,用來取暖,在咸陽宮殿遺址的洗浴池旁邊還有三座壁爐,似為古時候的供暖設備。

漢代,宮中設有溫室殿,以花椒為泥塗室做保溫材料,再掛上錦繡壁毯,設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地上鋪著西域毛毯。在這樣的房間里生活,冬天自然不會感覺寒冷。而椒房也因為其溫暖和芳香的特性,多子吉祥的寓意,成為皇后居所。

漢代皇宮以花椒為保溫層的方法,也被後人效仿,《世說新語》記載,西晉首富石崇便「以椒為泥塗室」,南朝庾信《夢入堂內詩》中也有「香壁本泥椒」的記載。

4.

如何優雅地熬過冬天

除了以上那些具有創意的禦寒保暖奇招,古人對於如何優雅地度過一個冬天也頗有想法。

明代開始,出現了一種"九九消寒圖",以便一天一天數過這八十一天,表達一種迎春的殷殷心意。

一般來說,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個字均為繁體字,每字九畫,共九九八十一畫,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稱作"寫九"。

| 畫梅,是「九九消寒圖」中的一種

更具有雅趣的九九消寒圖則採用圖畫的形式,也稱作"畫九"。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在寒梅圖的一側常常寫有"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初回,梅花點盡無餘日,看到今朝是杏株"的句子,當八十一片梅花被填滿,春光,也就悄然而至了。

冬天到了,春天……其實還挺遠的……與其抱怨難以改變的嚴寒,不若效仿古人,與二三好友相約吃火鍋、品美酒,準備一幅九九消寒圖靜待冬日結束吧。

畢竟,這個冬季,也同樣充滿想像與詩意。

文字、圖片| 參考整理自網路

今日話題

你還知道哪些冬日取暖妙招呢

可以在留言區分享哦~

想分享更多個人讀書感受,可加入楚塵讀者群

添加楚塵讀書君(ID:ccreaders)即可

年終福利

楚塵文化微店又添加新寶貝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塵文化 的精彩文章:

你發抖吧,愛神使你惶惑
所有最高深的學問,都可以講給一個酒館的女招待聽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