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走進孩子心裡
傾述是人的本能。而傾聽者則需準備好理解和接納之心。親子之間的溝通障礙很大程度上來自傾聽缺失,這既折射出當今父母在教育觀念上存在的誤區,也反映了高競爭社會壓力下,成人面臨的心理困境。那麼我們在此可以這樣說——親子之間的溝通失敗是緣於沒有傾聽。
毫不誇張地說,學會傾聽是建立和諧親子關係的一個關鍵。但是,爸爸媽媽過去都習慣了用嘴巴說,而不習慣用耳朵聽,要讓他們把這種習慣改變過來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傾聽不是簡簡單單地「聽見」,而是要放下手裡的一切事情,心裡也不要去想別的事情,把這一時間完全地交予孩子,充滿愛心地與孩子在一起,聽他們說話。對於年齡偏小的孩子,最好要有身體上的接觸,比如擁抱或摟著孩子,看著孩子的眼睛,讓他們感受到爸媽的關愛。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用表情或是簡單的詞語比如「哦,是這樣」、「後來呢」等來做回應,表達爸媽對孩子所說事情的關注和重視。在這其中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話,如果爸爸媽媽認為孩子所說是錯誤的,也不要輕易地給予批評和評價,要鼓勵孩子把話說完,然後挑選適當的時機再來和孩子探討這個話題。
1、 創造一個寬鬆、友愛的家庭環境。
讓孩子願意向家長傾訴有的孩子也願意與家長交流,但在交流中,孩子會很快發現,這種交流常常使自己處於不利的位置。如果在與家長的交流中,孩子說出一個壞消息,家長就會沒完沒了地嘮叨、批評或說教,甚至、責罵,非但不能分擔孩子的憂愁,反而增加他的煩惱,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擊,而孩子一旦發現形勢不利,就會立刻中斷交流,時間長了,就可能什麼事也不對家長說。或者只報喜不報憂,甚至撒謊。聰明的家長應該注意給孩子創造機會,讓孩子學會表達或傾訴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對孩子來說,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感受,也是一种放松,因為無論是憂愁還是歡喜,都有人與他分擔與他分享。
如果上小學的兒子有一天放學回來對你說:「媽,我跟同學打架了!」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呢?
我認識的一位家長,在遇到這個情況時,她的第一反應是,指著兒子說:「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準跟別人打架,你怎麼就是不聽話呢?」結果兒子「哇」的一聲就哭了出來,後來她才知道,是另一個孩子無故先動手的。這位母親覺得自己當時太衝動,錯怪了孩子,後悔不已。
孩子會哭泣,會恐懼,會發脾氣也會憤怒……-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常常困擾於孩子的一些「非正常」表現。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些「非正常」表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處理得好,將有利於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
事出必有因。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可能是在宣洩精神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也可能是在呼喚父母的關注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宣洩。這個時候,父母給予傾聽將是最好的關注和支持。而對青春期內心動蕩不安的孩子來說,父母親不帶價值判斷的傾聽,更是讓他們建立溝通意願及信任的重要基礎。
2、學著傾聽和交流,感知孩子的內心世界
積極傾聽,不評價,不說教,讓孩子毫無顧及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對孩子來說,有人聽他講就足夠了。家長要理解孩子,首先應尊重孩子的感受,接受和認可孩子的情緒情感,而不是否認和拒絕。特別是對待孩子那些不愉快的、消極的情緒。家長要讓他通過訴說宣洩出來,從而減輕其精神壓力和緊張情緒。有時當孩子發泄完自己不愉快的情緒後,家長應抱抱他或拍拍他,這種安慰比你給他講道理要好。積極地傾聽,有時候還需要一定的策略。孩子由於語言發展的局限,不善於甚至不會主動通過語言與家長溝通,特別是當孩子情緒激動時,往往會思維混亂,詞不達意。這時,需要家長穩定孩子的情緒,讓他別著急。然後,通過詢問的方法,幫助孩子把想說的問題具體化。比如,你可以插問:那是為什麼?這是什麼時候的事?在哪兒?他怎麼說的?還有別人嗎?他怎麼做的?後來呢?等等,這些提問可以幫助孩子把想說的話表達清楚。家長和孩子交流時,多使用問號、逗號,少用句號和感嘆號。
家長傾聽孩子必須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用孩童的思維來認知問題,讓孩子毫無顧及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家長要充分理解孩子,要切實尊重孩子,理解他們的心情、尊重他們的感受,接受和認可孩子的情緒情感,對孩子的問題即是錯誤的表述也不要否認和拒絕。特別是對待孩子那些不愉快的、消極的情緒,家長要讓他通過訴說宣洩出來,從而減輕其精神壓力和緊張情緒,家長應抱抱他或拍拍他,這種安慰勝過給他講道理。
讓孩子願意與家長溝通,願意向家長講述,願意一覽無餘的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是家長的最需,也是育好孩子的關鍵。這正是需要每位家長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琢磨和探討的問題
事實證明,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如果父母能多扮演一下傾聽者的角色,孩子一定會對父母說出他埋藏在心底深處的話,青青今年上六年級。最近,青青媽媽發現女兒和平時很不一樣,經常一個人悶悶不樂,也不像往常一樣愛說愛笑了。青青媽媽想,女兒有心事了,便決定找女兒談一談。這天,吃過晚飯,青青媽媽拉著青青的手,說:「我女兒這幾天好像很不高興。走!媽媽帶你去公園散散步。」?青青一路上都沒說話。一直走到了一張長椅前,青青拉著媽媽坐了下來。看著女兒欲言又止的樣子,青青媽媽說:「青青,你長大了,人長大了都會有心事。我不是說過嗎?我雖然是你的媽媽,但也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有什麼心事、什麼困難都可以和媽媽訴說,媽媽即使幫不了你,也可以為你分擔一點啊,對不對?還有人比媽媽更值得你信任嗎?」
這時,青青好像才沒有了顧忌,靠著媽媽的肩膀,小聲地說: 「媽媽,我總覺得這件事不太好說。怕您不理解,怕您生氣。?青青媽媽笑了,說:「傻孩子,媽媽也是從你這麼大長過來的,有什麼不理解的?說說看?」青青想了一會兒,說:「媽媽,您知道我的同桌楊剛吧?」 「哦,那個男孩子成績也很棒,我知道。」媽媽回答。青青接著說: 「我們關係不錯,平時考試不是我第一,就是他第一。不同的是我數學比較好,而他的數學成績很一般,所以平時放學以後我經常留在班級幫他補習數學。可上周……媽媽,他說他……喜歡我。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青青媽媽這時才明白了女兒這些天來情緒不好的原因。但是青青媽媽想,這事挺棘手的,一定要處理好。想到這裡,青青媽媽拍了拍女兒的後背說: 「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說明你長大了。你能和媽媽說這件事,媽媽很高興。再說了,有人喜歡你,說明我女兒好唄。媽媽高興!其實,媽媽小時候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是嗎?」青青瞪大了眼睛,看著媽媽。「媽媽那個時候比你大一點,十四五歲的樣子。住我家鄰居的一個男孩經常騎自行車去學校接我放學。開始的時候我以為他就是看在鄰居和朋友的面子上來接我的呢,直到有一天他給我寫了一封信……後來我給他回信了,告訴他我想要一個他這樣的哥哥。再後來他就真成了我哥哥,我們一直都是比較好的朋友。直到後來搬家了才失去聯繫的。青青,你現在也長大了,你也應該知道怎麼處理這樣的事情,對吧?媽媽建議你和楊剛說清楚,做朋友挺好的,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但不能有其他的想法,因為你們還沒有真正長大。媽媽相信楊剛能想通的。如果有什麼麻煩你可以隨時和媽媽溝通,好嗎?別難過了。」?「媽媽,您真好。我開始都不敢和您說呢。」青青笑得很釋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這就是溝通的妙處,這就是傾聽的神奇!我們都應該向這位母親學習一下,她很輕鬆地就把孩子的一個「小危機」解決了。
事實就是這樣,作為父母,我們不管做什麼,肯定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既然是為了孩子好,既然愛孩子,就不要有粗暴的責問、無情的懲罰,是要選擇傾聽。在傾聽之中,融入對孩子的愛、寬容、耐心和激勵,從而給孩子創設一個幸福、溫暖的成長環境,從而在自己與孩子之間建立起最親密的親子關係。候沒有一種「傾聽意識」,如果父母沒有耐心聽孩子把要說的話說完,而是一味地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強加給孩子,其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孩子說話得不到父母的重視,他們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裡,做父母的就很難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就會無的放矢,無所適從;另一方面,孩子的說話權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與父母產生對抗情緒,以至雙方相互不信任,溝通困難,這都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 所以,要想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要想讓孩子對你言聽計從,要想讓孩子對你無所不談,家長就必須先有一種傾聽的意識,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有時候並不需要父母給他們說一些指點的話,最需要的其實就是傾訴,把自己心裡想說的話說出來也就沒事了,所以那些沒有傾聽孩子說話習慣的爸爸媽媽們,從現在開始吧,給孩子一些傾訴的時間,不要指點和干涉,只是用認真地態度去傾聽,相信你們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怎樣對孩子進行獨立性的培養呢?
※父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需要付出更多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