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你不知道的智利

你不知道的智利

智利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被稱為西半球「美麗的裙邊」。智利地處南美洲的太平洋邊緣,周圍為安第斯山脈與遼闊無邊的太平洋所屏障,狹長的國土從熱帶的阿塔卡瑪沙漠一直延伸到寒冷的德雷克海峽,被譽為插向南極中心的一把匕首,戰略位置重要,被譽為南美「ABC」三大強國之一。

一、智利概況

1、匕首般的國土

智利是全世界最狹長的國家,就像一根細長的匕首,夾在太平洋和安第斯山脈之間。國土面積75.67萬平方公里,南北長達4270公里,而東西平均寬度只有180公里。

北面和東北面與秘魯和玻利維亞接壤;南面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東面是縱貫南美洲的著名的安第斯山脈,隔山與阿根廷相鄰;西面瀕臨浩瀚的太平洋。

山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80%,為太平洋多火山地帶,境內火山眾多,其中有55座活火山。整個智利有三種地貌結構,分別是東部巍峨的安第斯山脈,其高度自北向南逐漸降低;西部的低矮斷續的海岸山脈;中部是這兩道山脈之間的中央谷地。

2、曲折蜿蜒的海岸

智利兩面被水環繞,西瀕太平洋,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智利南部海岸山脈向南入海,形成眾多的沿海島嶼,海岸曲折,海岸線長約4300公里,海岸線長度相當於整個拉美在太平洋海岸線的一半,大陸架面積18.5萬平方公里,專屬經濟區達365萬平方公里。漁業資源豐富,是世界上人工養殖三文魚和鱒魚的主要生產國。

在太平洋上有眾多島嶼,其中包括著名的復活節島。復活節島位於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群島的東面,中間有大洋相隔,遠離其他島嶼。它距智利大陸西海岸3791公里,距大洋洲的塔希提4000公里,孤懸太平洋為智利帶來廣闊專屬經濟區。復活節島面積約180平方公里,首府安加羅阿。1888年9月9日歸屬智利。這個美麗神秘的小島,約居住著2900個波利尼西亞人,信仰天主教,講西班牙語。島民主要從事農業和漁業。復活節島以其巨大石雕像而著名,島上有約600座以上的大石雕像。

3、多變多樣的氣候

智利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氣候的多樣性。由於受緯度、洪堡特洋流、季風以及安第斯山脈的影響,智利氣候多變。北方與南方、沿海與內地、高原山地與內陸谷地的氣候各有特點。北部是常年無雨的熱帶沙漠氣候;中部是冬季多雨、夏季乾燥的亞熱帶式地中海式氣候,人口密集;南部為多雨的溫帶闊葉林和寒帶草原氣候,人口較為稀少。

4、人口發展情況

2016年全國人口 1791萬,其中城市人口佔87%。白人和印歐混血種人佔88.92%,印第安人佔11.08%。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在印第安人聚居區使用馬普切語。信仰天主教的佔66.60%,信仰福音教的佔16.47%。

5、異常豐富的資源

智利有著富饒的礦產資源,特別是硝石和銅礦曾先後在智利經濟發展史上佔有領先地位,在拉美甚至在世界上也都佔有重要地位。智利16世紀發現金礦,17世紀發現銀礦,18世紀發現銅礦。

以盛產銅聞名於世,素稱「銅之王國」。銅儲量、產量和出口量均為世界第一,已探明蘊藏量達2億噸以上,約佔世界儲藏量的1/3。鐵蘊藏量約12億噸,煤約50億噸。智利是世界上唯一生產天然硝石的國家,硝石礦從秘魯邊界延伸到安托法加斯塔,長約750公里,寬25公里,厚度達1米以上。此外,還有鉬、金、銀、鋁、鋅、碘、石油、天然氣等。盛產溫帶林木,木質優良,是拉美第一大林產品出口國。

6、異軍突起的經濟

拉美經濟較發達的國家之一。礦業、林業、漁業和農業是國民經濟四大支柱。上世紀70年代調整產業結構,全面開放市場,拓展全方位自由貿易。智利經濟多年保持較快增長,其綜合競爭力、經濟自由化程度、市場開放度、國際信用等級均為拉美之首,被視為拉美經濟發展樣板。實行統一的低關稅率(2003年起平均關稅率為6%)的自由貿易政策。目前同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係。但智經濟結構單一、對外依存度高、能源短缺等問題較突出。2016年智國內生產總值2470.3億美元。

礦業:智利是拉美重要的礦業大國,礦產品出口額長期占出口總額的半壁江山。銅在智礦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產量沒有大的增長,一般保持在550萬噸/年,主要產品為銅精礦和電解銅等。

農林牧業:智利是南半球最大的鮮果出口國,主要種植葡萄、蘋果、獼猴桃、鱷梨、油桃、李子、梨和桃子等多種水果,出口量居全球前列,主要銷往美國、荷蘭、中國和英國等。智利森林資源豐富,國土面積45%適合森林生長,主要林產品為木材、紙漿、紙張等。

漁業:智氣候、地理和水質等環境條件優越,盛產魚類、貝類等,是世界上人工養殖三文魚和鱒魚的主要生產國。

葡萄酒業: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地中海氣候為葡萄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智葡萄酒業得到較大發展,成為世界上重要的新興葡萄酒生產地。

二、智利歷史情況

獨立前的智利 智利原有居民是印第安人,16世紀處於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階段。其中,北部的烏魯人、孔薩人和中部的阿勞坎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漁業,有的已能製造銅器,南部的奧納人雅甘人等靠漁獵為生。

1、西班牙殖民統治

16世紀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F.皮薩羅征服秘魯以後,派他的夥伴阿爾馬格羅於1535年侵入智利,因遭印第安人襲擊,1538年逃回秘魯。

1540年,皮薩羅又派巴爾迪維亞再次侵入智利,陸續建立聖地亞哥、康塞普西翁和瓦爾迪維亞等城鎮,智利於1561年遂淪為西班牙殖民地。

在西班牙殖民統治下,智利被劃為都督統治,初由秘魯總督管轄,1778年西班牙王室設置智利都督府和檢審庭,作為智利的最高統治機構。殖民統治時期,智利經濟以農業為主,生產小麥、玉米;畜牧業也佔有重要地位。西班牙殖民者侵佔大片土地,推行委託監護制,強迫印第安人從事農業勞動或採掘貴重金屬,給當地人民造成嚴重災難

2、智利走向獨立

歐洲啟蒙運動思想的傳播,對殖民地的革命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海地革命揭開了美洲殖民地獨立革命的序幕。1808年,拿破崙一世出兵佔領西班牙。1810年,西班牙本土大部分地區被拿破崙軍隊佔領。殖民地人民獲悉這一消息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普遍展開。

1810年9月18日,在聖地亞哥成立了9人組成的第一屆洪達政府。智利人民為了紀念這個偉大的日子,把9月18日定為智利的國慶日。

1811年7月4日,召開了第一次國民大會。

1812年,卡雷拉政府制定第一部憲法。

1814年,洪達政府任命奧希金斯為愛國軍總司令。

1817年,奧希金斯在南美解放者聖馬丁指揮下進軍智利,2月12日在查卡布科大敗西班牙殖民軍同年,奧希金斯被推舉為智利最高執政官。

1818年2月12日,奧希金斯在塔爾卡簽署宣布智利共和國正式成立的法令。同年4月5日,奧希金斯率領愛國軍在聖地亞哥南面的邁普平原與西班牙殖民軍決戰,取得勝利,摧毀了西班牙在智利的殖民統治。

3、奧希金斯執政時期

獨立初期,智利的政局比較動蕩。奧希金斯領導下的新國家正處於立足未穩、百廢待興的艱難時刻。這位開國元勛毫不留情地清除了革命營壘中某些覬覦國家最高權力的對手,逐步平定了南方保王黨人的軍隊,使國內局勢趨於穩定。同時,他下令沒收了保王黨人的財產,實行了新的稅制,以增加國家收入。

為了給新生的共和國奠定社會基礎,奧希金斯開展了廣泛社會改革。實行發展文化教育、取消殖民統治時期的一些賦稅和廢除貴族爵位等改革。

奧希金斯的改革措施,並沒有從根本上動搖智利的封建制度,卻引起了大莊園主、軍隊和天主教會等保守勢力的不滿和反對。

1823年2月28日,聖地亞哥發生騷亂。軍隊不服從奧希金斯的指揮。奧希金斯曾試圖說服反對他的正在集會的人們。面對喧鬧聲,奧希金斯喊道:「煽動的叫喊也罷,威脅也罷,都嚇不倒我。我今天藐視死亡,就像我曾經在戰場上藐視過它一樣。」但是,當他發現形勢已不可逆轉時,不得不交出權力,遂發表了一個莊重的、富有愛國激情的隱退聲明。他說:「我感到遺憾,我必須辭職而沒有使那些制度成為永久的,那些制度對於這個國家來說一直被認為是適當的,並且是我曾宣誓要加以保護的。但是我感到安慰的是,至少智利從一切外國的統治下獲得了獨立,使它受到了外國的尊敬,並使它以其戰功而享受榮譽,我現在是一個普通公民了。」此後新政府對他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公眾審判」。在宣布無罪後,奧希金斯和他的家人流亡秘魯。

4、專制共和國和自由共和國時期

從1830年到1891年的60年,是智利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中,智利經歷了兩個政治色彩鮮明的時期,即保守黨人的專制共和國和自由黨人的自由共和國。

1831年保守黨上台執政。1833年制定憲法,賦予總統以極大權力,以天主教為國教,鞏固了大地主階級的統治,開始了此後30年比較穩定的政治局面。在這期間,保守黨政府鼓勵來自歐洲各國的移民,侵佔印第安人的土地。開發阿塔卡馬和科金博銅礦,使智利成為世界重要的產銅國。礦產和糧食的出口增加,教育也有所發展。與此同時,大量英美資本投入硝石、銅礦開採業以及鐵路。到了1860年智利全國人口達到150萬人。

1859年,智利內戰結束之後,佩雷斯當選總統,不但標誌著智利開始向自由主義的轉變,而且開始了權力的變更。議會逐漸加強了對總統權力的制約,從而開始了議會時代。

5、議會共和國時期

1891年1月,在議會的支持下,海軍軍官蒙特發動內戰奪取政權。1891年內戰在智利政治生活中是一個重大事件,巴爾馬塞達總統被趕下台,不但結束了長達30年的自由黨政府統治,而且對智利政治體制產生了很大影響,具體表現為國家的政治權力從總統轉到議會。

在議會的支持下,蒙特於當年10月18日當選為智利總統,成為智利「議會共和國」時期的第一任總統。

蒙特上台後,在議會的支持下,1893年對選舉制度進行了一些改革,使總統難以操縱選舉,拍賣硝石礦山給外國公司,硝石出口量快速增長。進行戰後重建,積極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醫院和監獄的條件,運用自由主義思想發展經濟,修建通往特穆科地區的鐵路,確定了金本位制度,抑制通貨膨脹。創辦海軍軍事學院,進口巡洋艦,改組軍隊。

6、一戰以後的智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本家大規模在智利投資,智利資產階級力量也有所增長。1925年,召開制憲會議,制定新憲法,規定選民直接選舉總統,實行政教分離,徵收累進稅,政府有權徵用私人財產。發展民族工業,向農民貸款,發展對外貿易。與此同時,無產階級更加壯大。工人運動日益發展。

7、二戰以後的智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智利保持中立。1944年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1945年對軸心國宣戰。魏地拉執政鎮壓罷工工人,並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斷交。1948年頒布《保衛民主法》,宣布共產黨為非法。1952年,伊瓦涅斯·德爾坎波當選總統後,繼續執行對外追隨美國、對內壓迫人民的政策。由於美國資本的控制,智利民族工業發展非常緩慢;農業亦非常落後,全國70%的可耕地掌握在大地主手中。人民生活日益困苦,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日益發展。

1958年,自由黨和保守黨支持羅德里格斯當選總統。1964年,基督教民主黨領袖弗雷·蒙塔爾瓦當選總統後,迫於人民的壓力,曾對美資銅礦公司實行「智利化」(即合營);同時徵收地主的部分土地分配給農民。

1970年,社會黨人阿連德·戈森斯當選總統。阿連德·戈森斯執政期間實行了一系列重大經濟和社會改革。1970年12月15日與我國建立外交關係。阿連德·戈森斯的政策引起美國壟斷資本家和國內保守派的反對,美國夥同其盟國對智利實行經濟封鎖。1973年9月11日軍人發動政變,推翻了阿連德·戈森斯政府。陸軍司令皮諾切特·烏加特任「軍人執政委員會」主席。1974年6月,皮諾切特·烏加特就任總統,1981年3月出任立憲總統。軍政府執政後,禁止政治活動,取締所有政黨,推行出口導向的自由經濟改革。

1989年,基民黨人艾爾文當選總統,於次年3月11日開始執政,從而恢復了代議制民主。1994年3月基民黨人弗雷繼任。1998年皮諾切特交出軍權。

自軍人「還政於民」以來,智政局保持穩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知識精選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建成川藏鐵路?
西南極冰蓋下有個「大蹦床」?

TAG:地理知識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