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狗十三》:中國家長,請你放過自己

《狗十三》:中國家長,請你放過自己

作者:筱繭(爸媽精讀主筆)

《狗十三》是一部塵封了5年的青春電影。

豆瓣評分直衝8.4分,堪稱是曹寶平導演最真實的作品,它早早就獲得了第64屆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國際評委會特別推薦獎和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

故事講述了13歲女孩李玩完全不狗血的青春故事。

李玩的父母早早離婚,父親組建了新家庭,李玩自小就在爺爺奶奶家長大。

後來李玩父親有了兒子,為了安撫李玩買了只狗——愛因斯坦。

一次,李玩爺爺逛菜市場不慎把狗弄丟了,繼母最後找來了條一模一樣的狗冒充,全家一起演戲認定這就是原來的狗。

在丟狗和找狗的過程中,李玩漸漸看清大人的世界,充斥著虛偽和謊言,他們永遠聽不懂自己的話,卻還自以為是。

李玩在一次次的抗爭無果後,慢慢接受事實,逐漸成熟。

高曉松曾提到過自己的父親。

他說自己從小沒有問過父親任何一個問題,並在長達20多年的一段人生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討厭別人干預自己、愛較勁等等。

直到40歲之後,他才真正地走了出來。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家庭是整個世界、整個社會的濃縮,而個人是整個家庭的濃縮。」

李玩也有像高曉松這樣的童年,離異的原生家庭,缺失的溝通,一水兒的自以為是的中國式家長干涉生活。

當她在猶豫加入物理小組還是天文小組的時候,老師說她英語差,偏科影響升學,父親就直接替她選了英語補習班。

李玩當場生氣,父親居然掏出錢想安慰她,她拒絕,父親責罵她不懂事。

明明是父親干涉了女兒的選擇權利,卻以「為了你好「 之名,把自己利益最大的價值強加在女兒身上,在對錯上給李玩畫上叉叉。

這就是中國家長的常態,文化要求方面人並不為自己活,而是為父母活,生命的動力應該來自於光宗耀祖。

所以伊坂幸太郎才會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在他們眼裡,孩子哪來選擇的權利,孩子是用來否定的,換位思考沒有的。

這種維度的關心,根本不是將心比心,而是巨嬰的自我關心和自我滿足。

中國式的親子關係,從一開始就不是平等關係,它賦予父母很多的權力,認為子女的存在應該滿足父母。

他們真正關心的不是孩子,並認為將孩子塑造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樣子才是真正的「關心和愛」,孩子要犧牲個人自由,來迎合父母的臆想、規劃,聽話執行才能叫好孩子。

電影里印象很深的一幕是,李玩終於被迫接納了新弟弟,被父親帶著參加了弟弟的生日宴,然而自打進門後,她的作用就消失了。

今晚的主角不是她,她被越擠越往後,最後她管自己坐到一旁也沒有任何大人發現。

大人們需要李玩讓這個家看起來完完整整,讓大人有成就感,不管是接受新家庭,還是出席飯局,李玩本質上是不是真的融入不重要,配合演出就行。

諷刺的是,李玩父親還對她說:「懂事了,不只想著自己了」,教育孩子不能以自己為中心,另一面表達了,孩子要順從大人,以大人為中心,而這恰恰是大人的自我中心。

我們說人都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每個人從一出生就把這個特質根植於心,父母要做的不過是引導這種傾向,而不是把孩子當成自我實現的工具,用孩子來擺脫挫敗感,或者來取悅社會、體現自身價值。

導演曹保平對電影的闡釋:「人太容易遺忘,並習慣規則。人類容易被成長的過程教化,所以我們要正視、反思過程中可能存在傷害的部分。」

比起家長自我中心,這種教化背後帶來的傷害更值得一提。

在一版海報當中有這樣一句文案: 被剝落的是天真,留下的是青春。

畫面中父親拿著工具,細心地把孩子最初的彩色,雕琢成和自己身上一樣的灰白。

這讓我想起了一部動畫短片《Alike》,故事講了父親一直試圖教育兒子用「正確「的方式學習生活,但是兒子在規訓中變得越來越不開心。

在這個短片中,絕大部分人早已成了沒有個性,沒有自我,並且這其中有很多人已為人父母,他們繼續把身上這種刻板、毫無生氣的思維、行動模式,深深地烙印進下一代。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沒考慮到自己是誰,想要什麼的時候,就被折斷翅膀,灌輸流水線的價值觀。

最後,當他們走出社會,和別人一樣時,卻又要被怪罪沒有出類拔萃,這種循環多可怕。

李玩的成長也是這樣。

李玩有一段時間總聽到樓上有鳥叫,好奇又嚮往,以為有小鳥在樓上築巢了,但因為窗戶柵欄一直沒辦法核實,直到她看到那個「鳥人」被捆綁著送到了精神病院的救護車上。

因為不一樣,所以不正常,這種「瘋癲「被認為是一種社會危害。

其實早在18 世紀末,有人就曾調查英國、荷蘭、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醫院、拘留所、監獄等,他看到,違反習慣法者、家庭浪子、無業游民和精神病人都被囚禁在同一大牆之中……

你說這是個標新立異的世界,但想想21世紀的中國臨沂還有一個楊永信,你就知道,不一樣有多難了,但凡有點錯誤的苗頭,都可能被加以最嚴厲的規訓。

正如白岩松說過:「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精神上的摧殘往往看不見,但肉體傷害則是很多人曾經歷過的。

李玩在一次爭吵中徹夜未歸,凌晨拎著酒瓶回家被父親撞見,怒火中燒的父親一下子把李玩的手連帶著酒瓶拍到門上,然後扯進家門拳打腳踢,任誰都攔不住。

李玩任何「過激」的反應,都不被理解,只有打罵,父親用拳頭擺平了青春期少女最後的掙扎。

心理學上說,沒有愛,就沒有合作。

讓孩子遵守規矩的前提,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親密的關係,這是贏得合作的基礎。

之前有個社會新聞講2 歲半女童遭受親媽虐待致死,警方趕至現場施救時,女童已奄奄一息,但她仍伸出手,嘴裡念著:媽媽抱,媽媽抱。

每個人心裡都有自我審判,從最初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孩子始終堅信的是父母再怎樣都是愛她的,一如這個女童,長大後,有了辨是非的價值觀,再不善待孩子的家長,可能就沒有機會去癒合親子關係的傷口了,這是一輩子的事。

在第四季的奇葩說,有個辯論題叫:

如果父母提出要和老夥伴一起去養老院養老,我該支持還是反對呢?

蔡康永在娓娓道來的故事中,拋出了這樣的觀點:

我們對老人有個奇怪的想法,把老放在人的前面,老人首先是人,跟我們一樣都是人,不能因為他一老就剝奪他作為人的權利。

我們對孩子何嘗不是這樣呢?

我們的文化里,小孩子從未被當作獨立的個體得到尊重,他們其實比成年人更希望被當作大人來看待。

但那些「你還是個孩子,聽我的「、「大人的事,小孩別摻和」一步步把每個孩子最真實的自我埋沒在青春記憶里。

長大意味著要對別人妥協。

所以李玩才會接受父親為了緩和關係送來的愛因斯坦,後媽為了證明自己的接納送來的假愛因斯坦,狗傷害了弟弟而要把它送到狗肉店,以及最後為了不讓父親難堪,在眾目睽睽之下吃下狗肉等等事實。

或許李玩看到了,原來那條溫順的愛因斯坦,最終被他人抱走依然過得活潑滋潤,而那條倔強的愛因斯坦,卻被送去了流浪所絕食而死。

或許比起「任性」,看起來「懂事」能讓人活得更加輕鬆自在。

於是,李玩用無數服從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

這不是李玩一個人的悲劇,這是中國每個原生家庭的模樣。

中國式家庭教育就是這樣,沉浸於 「父母一味提要求,孩子一味要順從」中,任何一種對新生活體驗的追求,都不被尊重。

家長一味強行包攬,說是為孩子的人生負責任,但從不試圖理解,溝通,然後讓孩子說服自己,跟自己和解,默默完成自我成長。

我們本以為,大人應該是有最基本的是非標準,有規則意識,懂得平等和尊重的,但事實卻是,他們是一群圓滑、虛偽、自以為是還精於算計的「怪獸家長」。

大人做了父母,孩子的成敗就成了自己的成敗,甚至他們可以忍受自己的失敗,卻不允許孩子失敗。

他們沒有「孩子是孩子,我們是我們」的邊界意識;沒有「人生真實活過,就不算失敗」的教育理念。

孩子呢,在自由披上了陰霾後,他們還是自然而然地長大了。

好像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還無力改變,那我們為什麼還要看李玩這樣的故事。

導演曹保平接受採訪時說,「沒人注意到我們在什麼時候忽然長大,一切就好像自然的發生了,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很殘酷的,我想讓大家回頭看看這一天。」

未來之所以成為未來,因為它的永恆不確定性,任何一個父母都知道,當下的付出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然而未來既然不可知,為何還要費盡心力,著急著眼把孩子搬上你所認為的好軌道。

讓我們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吧。

作者簡介:筱繭,富書籤約作者,非典型性90後,大褲衩搬磚,不追星,不氪金,窮並浪,老娘們之友。本文首發富書(ID:kolfrc),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版,富書2018重磅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媽精讀 的精彩文章:

你並不是真的嫁錯了
曇花一現的努力,都是偽努力

TAG:爸媽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