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民居是建築中最早出現的類型,是中國建築史上對民間居住建築物的習慣稱呼,作為住房的民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建築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中國的民居建築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在適應與改造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創造出來的。由於中國幅員廣闊,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56個民族風格與傳統各異,生產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築材料千差萬別,使中國的民居建築多姿多彩,富有創造性。

民居郵票是原郵電部於1986年4月1日開始發行的,至1991年6月11日止,歷時5年,共計發行4套21枚。它們分別是編號普23,14枚,普25,2枚,普26,3枚,普27,2枚。從面值設置上分別是1分(內蒙古)、1.5分(西藏)、2分(東北)、3分(湖南)、4分(江蘇)、5分(山東)、8分(北京)、10分(雲南)、15分(廣西)、20分(上海)、25分(寧夏)、30分(安徽)、40分(陝北)、50分(四川)、80分(山西)、90分(台灣)、1元(福建)、1.10元(浙江)、1.30元(青海)、1.60元(貴州)、2元(江西)等21種,面值共計人民幣10.845元。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東北民居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最典型的東北民居樣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獨立的三間房最為多見,而兩間房或五間房都是三間房的變種。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採光和取暖的需要。東北民居通常都要帶一個院子,家裡養的雞鴨鵝狗豬都在院子里放養,院子大一點的還要種地,種一些家裡常吃的青菜什麼的,一般來說,所種的各種蔬菜基本夠一戶人家整個夏天吃的了,自給自足。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內蒙古民居——蒙古包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圓錐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蒙古包的大小先畫一個圓,然後便可以開始按照圓的大小搭建。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西藏民居——碉房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藏族民居的牆體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築平面都較為簡潔,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一般來說,碉房多為多層建築,底層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層可以作人的居室、儲藏室等,三層可以作經堂,供佛像、點酥油燈等。在拉薩等地,我們能看到的三層或更高的碉房大多是舊西藏貴族所修。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碉也有大有小,這主要依主人家庭人口和修建住房的經濟能力而定。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湖南民居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湖南民居多由前後兩個一明一暗的3間房組成,屋體的構架採用"三間四架"、"五柱八棋"的形式。靈活運用吊腳樓穿斗、馬頭山牆等手法,形成多變的形體。中間為一內院,種植花木。房屋的空間高大通敝,便於通風驅濕、房頂覆青瓦,牆體刷白粉,其山牆多做成"馬頭牆",高出屋面,隨屋頂的斜坡而呈階梯狀。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江蘇民居——江南水鄉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江蘇氣候溫和濕潤、水域豐富,城鎮及鄉村民居大都利用地形、自由靈活地散列在流水縈壞的隙地上,臨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築。住房布局緊湊、一般為2層樓房並建有樓閣。房層高、牆身薄、出檐深、門窗高大,利於通風,外觀樸素、粉牆灰瓦照影、蠡窗映水,掩映於桃柳絲竹之間形成獨特的水鄉人家。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山東民居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其建築具有東北地區部分漢族住房特點,以石、土混合築房壁和院牆,屋頂有一層較厚的泥土,以保護房內的溫度。

北京民居——四合院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四合院式的住房是中國最為普遍、歷史最為久遠的住宅形式。其布局常為「一正兩廂」,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開間、進深、高度和裝飾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兩側的廂房、陪襯著正房。院子是交通、採光、通風的樞紐,並配以綠化,成為休息與家庭活動的中心。住宅大門多設在東南角上,象徵風水八卦上的「巽門」方位,附會「紫氣東來」的吉祥,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雲南民居——傣族竹樓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傣族竹樓是另一種干欄式住宅。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壩地區,常年無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達21℃,沒有四季的區分。所以在這裡,干欄式建築是很合適的形式。由於該地區盛產竹材,所以許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稱為竹樓。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廣西民居——壯族民居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上海民居——石庫門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石庫門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舊弄堂一般是石庫門建築,它起源於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當時的戰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商、地主、官紳紛紛舉家擁入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產商乘機大量修建住宅。這種建築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樣,以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這種建築因此得名「石庫門」。戶內建築布局緊湊,高2-3層,青瓦坡屋頂,並有小型曬台,在建築正面和牆頭、大門等外常作簡單的裝飾。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寧夏民居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寧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其民居以土為主。院牆、屋牆均用泥土而築,土牆上加有一定民族風格、習俗裝飾,房檐為單面,形成獨特的風格。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安徽民居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基本單位,但宏觀世界與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別。根據當地氣候、地形的特點,安徽傳統的民居建築多為各種造型的二層樓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參差起伏,有的層樓疊院,精緻樸素、堂皇俊秀。

陝北民居——窯洞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窯洞一般寬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黃土覆蓋下,夏季室溫比室外低約10度,冬季比室外約高15度。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四川民居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四川地區夏季炎熱,冬季少雪,風力不大,雨水較多。於是平房瓦頂、四合頭、大出檐成為民居的主要形式。閣樓亦成了貯藏隔熱之處。由於多山,山區民居不十分講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縱深較淺,以節省用地面積。四合院住宅的屋頂相連,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強烈的陽光過多射入室內。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山西民居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山西民居以土坯大磚為建築材料,常為瓦房。瓦房的布局、結構一般以三間為主,院牆和房屋形成四合院,院牆大門和房頂都建有獨特的裝飾。在中國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齊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說法。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台灣民居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台灣民居的基本形態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頂前後坡落水。農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廣場可曬農作物。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則多用四合院,有門廳與正廳的緩衝,秘密性較高。

台灣的典型民居,是以前埕後厝、坐北朝南,三或五開間加雙護厝,且白石紅磚雙翹脊加燕尾等為主要特徵的一種居住建築,並廣為人們所熟識。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福建民居——土樓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土樓是分布在中國東南部的福建、江西、廣東三省,以生土為主要建築材料、生土與木結構相結合,並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築。它們是幾次中國乃至東亞歷史動蕩和民眾大遷徙的產物。其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品類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樓。土樓的建築材料,主要是沙質黏土、杉木、石料,用量最大,是整座土樓最基本的材料,其他材料如沙、石灰、竹片、青磚、瓦等的用量相對較少。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浙江民居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浙江傳統民居多利用山坡河畔而建,既適應複雜的自然地形,節約耕地,又創造了良好的居住環境。根據氣候特點和生產、生活的需要,普遍採用合院、敞廳、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內外空間既有聯繫又有分隔,構成開敞通透的布局。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青海民居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青海地處高原,因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豐富的建築材料使其民居富麗堂皇而典雅。前房為高台階平房,大門凹進,左右兩扇窗戶形式各異。後院的房屋為一樓一底,樓上有凸出的明式走廊。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貴州民居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貴州地區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各民族所居住的房屋區別較大,貴州西南靠雲南、四川地區,多修建郵票中形式的房屋。該房屋基本與四川民居的木結構特點一致,不同的是這種民居建築在較高地石料基礎之上,房檐前高後低較為平緩,房門常開在左側面靠後。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江西民居——馬頭牆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贛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江西大部、湖南東部、鄂東南、皖西南一帶。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在江右地區現今尚有大量贛派古建遺存,散落在江右大地大大小小的村落中。

馬頭牆,是贛派建築、徽派建築的重要特色。

郵票上的中國民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廣角 的精彩文章:

瓦良格號的過路條件—大家對土耳其的印象如何?
世界主要火箭的相對大小

TAG:地理廣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