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何囊盡天下財富?晉商與徽商告訴你

如何囊盡天下財富?晉商與徽商告訴你

山西靈石王家大院,院子里的丫鬟僕役們在不停地忙碌著,今天,對於王家的主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東家早早地起了床,換上了莊重而華麗的衣服。舊的一年快要結束了,王家分散在各地的鋪號的掌柜們都回來對東家要有一個交代,而東家也要好好地獎賞一下操勞了一年的夥計們。

紀念晉商的雕塑

王家的先祖靠賣豆腐起家,一直以來都勤勉踏實,生意做得越來越大。中國從古時候起,就有發達了之後「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的說法。因此許多商人在取得財富之後往往熱衷於建造宅第來體現自己的財富地位。王家自然也不例外,於是發達後便開始大興土木,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建造,最終建成了這座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宅院。王氏家族作為晉商中的一個代表,家族中的理念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他們不論商號貿易來往或是夥計與主人之間,都相互信任,飽含契約精神;他們開創了合夥經營的模式,又直接降低了投資的風險性,這兩個原因,讓王家的生意風生水起,成為晉商中的翹楚。

喬家大院

在漫長的商業交流過程中,晉商的誠信仁義、薄利多銷等理念使得晉商逐漸崛起。山西富有的鹽、鐵、小麥、棉花、皮毛、木材、旱煙等特產,晉商們經過長途販運和設立商號進行銷售,換取到了江南的絲綢、茶、米等特產,這些貨物經過長途跋涉從西北遠銷到遠東地區。晉商的活動遍及全國範圍,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晉商文化。

距今五百年前的明王朝是當時全球手工業與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因為經濟的繁榮,自然而然地催生了許多以地域差異形成的龐大商人群體,除了晉商之外,最有名氣的該算是徽商了。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這是明清時期徽州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徽州男子到了十三四歲就要外出當學徒學做生意。筆記體小說《豆棚閑話》中記載,按照徽州的風俗慣例,一般人到了十六歲左右就要出門學做生意。

徽州境內山多田少,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莊園」之稱,不利於發展農業。即使種上農作物,收成也很難得到保障。於是聰慧樸實的徽州人充分利用當地山多水清的自然地理特點,將劣勢轉化為優勢,他們種茶、造紙、制墨、制硯,用自己豐富的土特產和精美的手工業品,源源不斷地換回糧食。經過若干年的原始積累,聰明的徽州人在日常的交換中領悟到了商機,於是他們開始不再滿足於單純的交換。

徽州人開始走出那一方小天地,他們跋山涉水、不辭辛勞,開始了漫長的經商之路。徽商經營行業以鹽、典當、茶木最為著名,其次是大米、稻穀、棉布、絲綢、紙墨、瓷器等物品。婺源人多為茶商,歙縣人多為鹽商,休寧人多為典當商,祁門、黟縣人以經營布匹、雜貨為多。

這些商人具有共同的特點,他們以信接物、義利兼顧。徽商更是以勤奮和吃苦耐勞而著稱,但是,在縱橫全國的通衢大道上,總能看見「徽駱駝」的身影,他們的腳步和車輪,總是朝向天南地北,而身後翹首以盼他們歸家的是妻子孩子與老父母。

徽商大宅院

徽州向來有舉族經商的傳統,舉族上下、成百上千的人對商業的投入和專心,在同一時期其他商幫中並不多見。徽州《許氏家譜》中就記載過許氏家族的創業史。

徽州商人許道善,年輕時曾在清源經商,他善於經營,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是當地商人中的佼佼者。後來許道善不願意長期漂泊便停止經商回家,商業的中斷導致他失去了收入,因此家中的經濟條件每況愈下。面對家庭的困窘,許道善看著兒子們也漸漸長大,於是下定決心再次復出經商。他命兒子永京負責家裡的大小事務,自己只身前往臨清經商。不久,因為遇到騷亂,許道善所攜帶的資金也都花光了,就在生意不順利之際,「屋漏偏逢連夜雨」,許道善身患重病,不久之後竟客死異鄉。其子永京為了振興家業,毅然繼承父親的志向,告別了母親與妻兒,開始循著父親的足跡出外經商。沒想到他這一去就是幾十年,最後竟然也死於異鄉。永京的兒子長大成人後,母親拿出自己的私房錢,命他繼續出門經商,完成爺爺和父親未竟的事業。功夫不負有心人,許家終於在商業上獲得成功,家業重新振興起來。

不難看出,徽商之所以能創業成功,即源於他們的勤勞肯干、信守承諾,更得益於他們那種前赴後繼、不怕苦難的拼搏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晚清時期,為什麼人們都預言資政院將毫無作為?
你會踢球嗎?宋朝國球——蹴鞠的魅力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