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易中天:老北京,平民文化中的貴族精神

易中天:老北京,平民文化中的貴族精神

易中天:老北京,平民文化中的貴族精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的確,北京城在本質上是屬於「鄉土中國」的。

和中國其他古都一樣,北京城也十分樂意地保持著它與廣大農村的密切聯繫。儘管北京有著高大的城門和城牆,但它們與其說是城鄉之間的界限,不如說是城鄉之間的紐帶。在北京城城牆大體完好、城樓巍然高聳的年代,古樸的城門把莊嚴的首都和恬靜的鄉村渾然一體地聯繫起來。巍峨的城牆下,是「我們的田野,是河流和湖泊,是羊只和鴨群們的天地。那裡濃蔭密布,岸柳低垂,蘆葦叢生,荷花盛開,充滿了田園詩般的情調,而這種情調「在北京各城門附近是屢見不鮮的」。

登上箭樓遠眺田疇,一馬平川的華北大平原盡收眼底,古老帝國的悠長韻味便在你胸中迴腸盪氣。難怪喜仁龍要感慨萬千。是啊,「世界上有幾個古都可以提供如此開闊的無建築地面,可以在其城區內看到如此純粹的田園生活」。

易中天:老北京,平民文化中的貴族精神

這種田園風光我們現在是不大容易看到儘管我們在北京的某些街區還能看到進城的農民,看到他們拉來的新鮮蔬菜和瓜果,看到拉這些蔬菜瓜果的木頭車子和拉車的騾馬(不知還能不能看到駱駝),但總的來說,我們已只能從一些老街老巷的名稱那裡尋覓當年「田園都市」的蛛絲馬跡。

北京的地名是很有風味的:三里屯、四眼井、竹竿巷、釣魚台、櫻桃斜街、煙袋斜街、香餌衚衕、石雀衚衕。不管這些地名是怎麼起的,都有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兒。事實上北京的地名大多非常生活化,比如柴棒衚衕、米市衚衕、油坊衚衕、鹽店衚衕、醬坊衚衕、醋章衚衕、茶兒衚衕,連起來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又比方說,拐彎多的街巷,就叫它八道灣九道灣,或者駱駝脖兒衚衕、轆轤把兒衚衕;圓圈形的,叫羅圈衚衕、磨盤院衚衕;口小肚兒大的,叫門葫蘆罐兒、驢蹄衚衕、茄子衚衕;扁長條的,叫扁擔衚衕;細長條的,叫筆管衚衕、箭桿衚衕、豆芽菜衚衕、狗尾巴衚衕;彎曲狀的,叫月牙兒衚衕、藕芽兒衚衕;一頭細長一頭寬的,叫耳挖勺衚衕、小喇叭衚衕;如果衚衕較短,就乾脆叫一溜兒衚衕或一尺大街。

易中天:老北京,平民文化中的貴族精神

讀著這些地名,我們不難體驗到一種親切感。《北京的衚衕》一書作者翁立認為,衚衕名兒之所以如此通俗化和世俗化,一是因為「北京人直爽實在」,所以起名也實實在在,直截了當;二是因為一個地名只有通俗、上口、好記,讓人一聽就明白,才叫得響、傳得開。這當然並不錯。

但我同時也認為,它們恰好證明了北京是一個「田園都市」。否則,就不會有扁擔衚衕、椿樹衚衕、轆轤把衚衕、磨盤院衚衕這些帶有濃濃的鄉土氣息的衚衕名,被認為是上口好記叫得響的,豈非恰好說明北京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鄉土情結一?

北京人的這種心理和這份情感,更像是「平民的」,而非「市民的」。平民和市民是兩個概念。市民是「工商城市」的小民,平民則是「田園都市」的小民。所以,平民更接近農民。老北京的平民,是相當「農民化」的。他們愛吃的是硬面餑餑蕎麥餅,是冰糖葫蘆豌豆黃,而不是奶油蛋糕冰淇淋;

愛喝的是二鍋頭和大碗茶,而不是威士忌和咖啡;愛過的是清明端午重陽節,正月十五掛紅燈,而不是聖誕節和情人節;愛玩的是養魚養鳥養蛐蛐兒,是逮蜻蜓、黏知了、放風箏,是那些讓人親近自然親近土地的娛樂活動。甚至他們愛聽的也是那些帶有泥土味的吆喝聲:「栗子味兒的白薯」,「蘿蔔——賽梨」。

易中天:老北京,平民文化中的貴族精神

北京人生活中的這些平民味兒現在是日漸稀薄。但是,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只有這種平民味兒,才是正宗的北京味兒。它也是北京最讓人懷念和難以忘懷的東西。沒有太多的人在乎北京的皇帝、官僚和學者(個別特別有名的例外),也沒有多少人記得滿漢全席(也許根本就沒吃過),但記得天橋的把式、廠甸的廟會、隆福寺那些可心又便宜的東西,記得八月十五的免兒爺,記得豆汁兒、灌腸、艾窩窩和炒肝兒。北京,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屬於平民的。

平民的北京之所以風味醇厚讓人懷念,不僅因為其中保留著大量城裡人久違的鄉土氣息和田園情調,而且因為其中有厚重的文化積澱,有著其他城市沒有的貴族氣派和貴族精神。

易中天:老北京,平民文化中的貴族精神

平民,是王朝時代的概念,系相對「貴族」而言者。北京是貴族集中的地方,當然也是平民最多的地方。所以北京的貴族派頭最足,平民趣味也最多。作為明清兩代的京都和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北京給這兩大階級都設計和安排了足夠的空間。貴族們固然能在這裡養尊處優作威作福,平民們在這裡也如魚得水活得滋潤。

現在,貴族階級和平民階級作為歷史雖因革命而消失,但貴族精神和平民趣味作為一種文化,卻並不因此而消亡。反倒是,「舊時王樹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革命以後,大批的貴族帶著他們的文化修養和文物收藏流落民間,大大拉近了這兩個階層的距離,在使自己平民化的同時,也增加了平民文化的貴族氣和書卷氣。

易中天:老北京,平民文化中的貴族精神

其實,北京的平民,原本就非同一般。帝輦之下,皇都之中,萬歲爺這一畝三分地上住著,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哼哼。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自然就會有幾分華貴,幾分儒雅。這差不多也是西安、南京這些古都的共同特點。不過西安因歷史故,較之北京更為古樸厚重;南京則因地理故,較之北京便多了幾分雋秀水靈。北京的民風是「大氣」:粗獷、豪爽、質樸、落落大方、小處見大而又禮數周全。

老北京人就尤其如此。他們的生活大多十分簡樸,甚至可以說是粗陋,但卻決不會因為貧窮而失了身份,丟了體面。即便不過一碗老豆腐,二兩燒刀子,也會慢慢地喝,細細地品,一點一滴都咂了下去。那神情,那氣度,那派頭,有如面對一桌滿漢全席。

就是這樣簡陋的酒菜,如果來了朋友、熟人,也要禮讓,然後坐下,慢慢品嘗,一面悠然而又不失文雅地「海聊」。要之,他們更看重的不是那酒那菜那茶水本身,而是飲酒喝茶時的悠然自得和清淡典雅,是那份心境和情趣。

易中天:老北京,平民文化中的貴族精神

無疑,這是一種文人情趣和貴族派頭。因為傳統的中國是「鄉上的中國」,而中國文化的美學原則是「白賁無咎」、「反樸歸真」。所以,北京城裡最可人之處,不是巍峨富麗的城闕宮殿(儘管它們關乎朝廷體制,不可或缺),而是不經意地流露出野趣的城西北角和什剎三海,甚至四城之外的那些廢宇頹基、荒國古廟、老樹小橋。同樣,鐘鳴鼎食、海味山珍、輕車暖裘也不是真正的排場,「粗茶淡飯布衣裳,這等福老夫享了;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些事兒輩承當」,才是最大的排場。

這樣一來,最尋常處往往也就是最不尋常處,而要在最尋常處看出不尋常來,是要有文化教養的。這種文化教養當然並非只是北京人才有,但似乎只有北京人(當然是老北京人),才會表現得那麼大方和自然。

易中天:老北京,平民文化中的貴族精神

如前所述,北京人是很會「找樂子」的。對於北京人來說,「壇牆根兒」和「槐樹小院」都是「樂土」,「喊一嗓子」和「聽一嗓子」都是「樂子」,而且越是眾人喝彩,越是神情散淡。有誰能像老北京人這樣深得中國文化和中國美學之神韻?我們實在很難說這種心境和情趣究竟是貴族的還是平民的,毋寧說是一種「貴族氣的平民趣味」或「平民化的貴族精神」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馬關條約簽訂前,日本為什麼點名只和李鴻章談判?
諸葛亮「舌戰群儒」是真是假?《三國志》揭開了真相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