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產生煩惱的原因是什麼?
人產生煩惱的原因是什麼?
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發業潤生,煩惱名惑,
能感後有諸業名業,
業所引生眾苦名苦。
「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轉的根源,就是「煩惱」。
煩惱,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擾亂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煩惱之所以會造成生死過患,根據《成唯識論》卷八說:「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眾苦名苦。」眾生因為迷惑事理而造作惡因,所種下的業因種子,再經過煩惱惡水的滋潤,就會產生負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澀的惡果,逼惱眾生的身心。如此一來,惑(煩惱)、業(行為)、苦(苦果)輾轉相因,循環不息,就形成有情無量劫以來的生死輪迴,也就是「十二緣起」的環環相扣。因此,煩惱能招感業力,引發未來的生死果報,具有「發業潤生」的功用。
佛陀成道之初曾揭示:「眾生皆有佛性。」眾生雖然佛性本具,卻為煩惱無明所覆蔽,因此不能開顯。由於煩惱能夠使眾生迷惑事理,妨害覺悟,所以又稱為「惑」;俱舍宗與法相宗便將煩惱分為「見惑」與「思惑」兩種,天台宗則將「見惑」與「思惑」並稱為「見思惑」,另立「塵沙惑」與「無明惑」,三者合稱三惑。
「煩惱」是學佛最大的魔障之一,它能障蔽、遮蓋眾生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稱「障」、「蓋」;它盤纏在眾生心中,象是重重絞繞的繩索,所以又稱「結」、「纏」;它系縛眾生的身心,令不得自在,所以又稱「系」、「縛」;它像污垢,因能污染眾生的心性,所以也叫做「垢」;它如洪水,能使善品流失,所以又稱「瀑流」;它驅使眾生流轉於生死之中,所以又稱「使」;它能牽制眾生,令不得出離生死,故又稱「軛」;眾生的煩惱交絡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又稱「稠林」;眾生因為煩惱,常由眼等六根門頭漏泄過患,所以又稱「漏」;潛在的煩惱隨逐眾生,眠伏在深層的意識里,以極微細的活動狀態,在不知不覺中擾亂眾生身心,所以又稱「隨眠」;煩惱又如塵埃,能染污吾人之心性,所以又稱「塵勞」;煩惱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所以又稱「客塵」;此外,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險坑等譬喻。
煩惱是迷惑自性的魔障,佛法以「八萬四千」法數形容煩惱之多,但是若論煩惱的根本,則不出貪、瞋、痴、慢、疑、惡見等六種根本煩惱。其中的「惡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錯誤的見解。此五見具有推崇探求的特性,作用猛烈,所以又稱為「五利使」。相對於五利使而言,貪、瞋、痴、慢、疑的推求則較為鈍拙,所以又稱為「五鈍使」,兩者合稱「十使」,又稱「十根本煩惱」。隨著根本煩惱而起的從屬煩惱,則稱為「枝末煩惱」。
依凡夫的習性,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人、事、物,自然想要執為己有,這就是「貪心」;相反的,對於不順己意的人、事、物,產生排斥,甚至厭惡,這就是「瞋恚」;由於凡事全憑自己的好惡,順己則喜,違逆則怒,完全不明事理,這就是「愚痴」。因為貪、瞋、痴作祟,於是產生慳貪、吝嗇、嫉妒、自私、怨恨、執著、惱怒、散亂、煩悶等情緒,這就是煩惱。因此,產生煩惱的根本原因起於貪慾、瞋恚、愚痴,三者又稱「三毒」,系毒害眾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長劫受苦而不得出離。此三毒又為身、口、意等惡行之根源,故亦稱「三不善根」,為「根本煩惱」之首。
此外,人之所以產生煩惱,究其原因,其實是心王、心所向外追求,迷惑於物境;亦即透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外攀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於是五欲、六塵便像塵埃一樣覆蓋真心,產生無明,進而起惑造業。因此,學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滅貪瞋痴」,尤其要「轉識成智」。《六祖壇經》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攝大乘論講記》說:「佛法不外乎轉迷啟悟、轉染成凈的行踐。轉迷啟悟與轉染成凈的關鍵,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智慧,就是「轉識成智」,若能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則無明煩惱滅盡,自能開顯佛性,找回自我。因此,佛法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極。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TAG:善育萬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