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程序員的大恩人永遠地離開了

程序員的大恩人永遠地離開了

這個晚上月光很亮,你泡好一保溫杯枸杞養生茶,打開電腦,開始敲代碼;茶水的溫度剛剛好,你熟練地按下「Ctrl-C + Ctrl-V」……對於泡在代碼里的程序員而言,複製粘貼無異於左右護法,很難想想沒有了這一功能的世界將會變成何等玄幻的模樣。可當我們頻繁按下這些快捷鍵的同時,似乎從未探究過這項與程序員日常編程息息相關的發明背後站著的人是誰。

幾天前,美國女發明家 Evelyn Berezin 因罹患淋巴瘤於紐約曼哈頓逝世,享年 93 歲。談及這個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會很陌生,但她確是真正曾插「手」計算機發展史並改變了科技世界的人。現在正盯著屏幕的你只要曾用過 Windows、iOS 等操作系統,或是 Microsoft Office、Google Doc等文字處理應用,就一定對她發明的「複製粘貼(Copy and Paste)」很是熟悉——

1969 年,Evelyn 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台計算機文字處理器,實現了編輯、刪除、剪切和粘貼功能,一舉打破計算機文字處理的舊有程序模式,大大降低了人們對打字機的依賴。

「複製粘貼」的情感道德色彩

脫口秀大會上曾經有一句關於成功學的吐槽,大意就是,「大哥!我知道你的成功可以複製,但不知道往哪粘貼。」

戲謔者常言,人類本質左不過「復讀機」式的複製粘貼,「天下xx一大抄」這樣的句式似乎放之四海而皆準。從學術界的論文抄襲,到文學作品剽竊,評論區似乎也有意識地給「複製粘貼」加上了一層批判性的道德濾鏡。

慣乎「自黑」的程序員們在談及「複製粘貼」這一功能時,也每每稱自己為「CV 工程師」、「代碼搬運工」,末了還不忘附上一句「CV 萬歲」,更是不乏關於「要不要重複造輪子」的討論。也正是因此,Evelyn 作為複製粘貼的發明者,同時被奉為程序員的「大恩人」。其逝世消息流出後,大量程序員留言致哀,感謝其為工作效率提升所付出的努力,並表示,「從此世上再也沒有了複製粘貼的創始人,但是將會有越多越多的繼承人」。

誠然,代碼的復用乃至繼承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相當於「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問題」,會是更為高效的選擇。但外界卻也因此不乏將程序員的工作與複製粘貼相等價的評判。事實上,於程序員而言,要想真正做好複製粘貼並不容易,往往建立在大量的源碼閱讀基礎上。真正有價值的並非截取的那段代碼內容本身,而是在於如何複製,又要粘貼到哪裡。很多時候,複製粘貼僅僅是減少不必要工作量的必要手段。對於這個問題,有評論表示,「程序員的複製粘貼多是為了提升效率,而提效節省下來的時間,則可用來進行更深的思考」。此外,亦不乏評論強調要「避免重複造輪子這句忠告的濫用」,以免落入老馬經驗的陷阱。

《驚人故事》到「傳奇」女性

如果沒有 Berezin,就不會有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而互聯網、文本處理軟體、電子表格也不會出現。在 21 世紀的今天,我們將無法享受一切電子技術帶來的便利。

——英國作家格溫·黑德利

除了發明家這個被較多討論的身份外,Evelyn Berezin 還扮演著工程師、物理學家、商人,以及風險投資人的角色。1925 年,Evelyn 出生於紐約最北端的布朗克斯區。孩提時代,自幼和哥哥一起長大的 Evelyn 曾在卧室里翻看哥哥訂閱的科幻雜誌——她讀著《驚人故事》中的科幻小說,窗外列車呼嘯而過,無休無止,而故事中的世界也令她萌發了對物理學的興趣。

Evelyn 從來不是個「安分」的孩子,她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就呈現出了思想上的「早熟」,15 歲從高中畢業的她參加了當時都是女性選報的亨特學院夜間課程,後又在「二戰城市大學計劃」的支持下,轉入布魯克林理工學院(紐約大學工學院),該計劃允許女性入讀全男性院校,攻讀微積分等專業科目。1946 年,Evelyn 獲得紐約大學物理學學位,隨後繼續讀完了全部物理學博士課程,但 1950 年的時候,她卻又在完成博士實驗之前離校了。

1951 年,Evelyn 進入電子計算機公司(Electronic Computer Corporation),成了布魯克林這家工廠里的唯一一名女性。數十年後再談這段工作經歷,她在《泰晤士報》的報道中回憶道,「當時他們直接讓我設計一台電腦,但我之前從沒見過,事實上幾乎就沒人見過,所以我必須要搞清楚該怎麼做。這是段很有趣的經歷,當然要在我不感到害怕的前提下。」

Evelyn 的早期設計當中,有一台計算機曾供給美國國防部,以用於計算大炮等武器的目標射程距離。1957年,電子計算機公司被 Underwood 打字機公司收購,計算機開發也被同步叫停,Evelyn 因此轉入計算機軟體開發公司 Teleregister。在那裡,她最大的成就是利用當時新興的晶體管技術,為美國聯合航空公司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化的機票預訂系統,該系統服務於全美 60 座城市,響應時間僅 1 秒。該系統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電腦系統之一,曾創下 11 年中央系統零故障的紀錄。

但漸漸地,Evelyn 開始意識到性別歧視的掣肘,思量之下決定走上創業這條路——1969 年,她成立了自己的計算機公司 Redactron,專門從事製造和銷售「革命性」機器。在接受WITI(Women in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採訪時,Evelyn 表示:

Redactron 公司創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在做了許多調查工作後,我們選擇了文字處理領域,公司成立時,文字處理還不被熟知,在美國也沒有出現過。彼時,美國有 6% 的人口是秘書或打字員——他們總是在打字,重複地輸入相同的文件。這為自動化文字處理機器的創造打下了基礎,這無疑將是個非常實用的裝置。我沒有任何從商經驗,而我的家族亦然,所以我只是對要進入的行業有了個方向。公司為大家所知也是在成立幾年後,我們開始製造並出售這種文字處理機器,也因此與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有了競爭,最後從 9 人公司發展到 500 名員工的規模。1975 年,公司被出售給 borroughs 公司。這是一家總部設在底特律的大公司,我還在那裡工作了一段時間,然後轉入了風險投資行業。我做過最有意義的事就是經營一家公司,並在教會他人之後,讓它得以一直流傳下去。

Evelyn於 2006 年入選長島技術名人堂(Long Island Technology Hall of Fame), 2011 年入選洛杉磯技術名人堂(Los Angeles in Technology Hall of Fame),但她並未如計算機歷史上其他一些同樣「多產」的人物那樣「家喻戶曉」。Matthew G. Kirschenbaum 在《Track Changes: A Literary History of Word Processing》(2016)一書中寫道,「她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未能被公眾充分了解且被低估了的人物,與其他在計算機科學和計算機工業中扮演重要角色、後來被歷史學家認可的女性相比,她現在所擁有的地位還遠遠不夠。」

科技烏托邦下的女性就業危機?

與上一代滿於現狀的姐妹們不同,你嚮往自由,希望有機會從事更有趣、更富挑戰性的工作——這些工作將使你有機會晉陞到行政管理之類更高的職位——在那裡你可以發號施令……隨著自動編輯打字機和文字處理系統的發展,曾經那毫無前途且無休止的人形打字機生活即將宣告終結。

——援引自《華盛頓郵報》文字處理器廣告

1969 年,文字處理器 Data Secretary(數據秘書)這一跨時代產品經Redactron 公司推出,整個產品預設了刪除、複製、粘貼、剪切等 13 項文檔編輯功能。雖然早在 Evelyn 著手開發的前幾年,IBM 已經有在生產文字處理器了,但她是第一個使用半導體晶元來製造真正的計算系統的人。 IBM 的解決方案使用的則是打字機和磁帶驅動器,效率方面會低很多。

Data Secretary高 40 英寸,像一個小冰箱那麼大,沒有屏幕可以顯示文字。它的鍵盤和印表機是一台 IBM 的電動打字機,列印頭格格作響,有高爾夫球那麼大。這款設備有 13 塊半導體晶元,其中一些是Evelyn設計的,還有驅動文字處理功能的可編程邏輯器件。其後的更新版本配備了文本顯示器、獨立印表機、更大的內存緩存、更小的控制台、更快的處理速度和更多的編程功能,使寫入和編輯任務更平滑。

這些具有魔法的「大傢伙」沿著分銷渠道走進各個辦公室,讓用戶得以擺脫只因一小點錯誤就不得不重新再打的窘境,以及乏味枯燥的大量重複打字的工作分配。儘管體積大、速度慢、噪音大,但Data Secretary還是成功將長久以來疲於單一化工作的人們從打字機的重重枷鎖中解放了出來,更被稱作秘書、記者等文字相關工作者眼中的「救世主」。

與此同時,一部分憂慮和質疑也逐漸冒頭,不少人提出要警惕烏托邦下的泡沫風險,因為這項發明同時也斃掉了一大批舊時的秘書必備職務技能與老式崗位需求,大面積失業危機隨時可能爆發,而這一矛盾在女性工作者間更是尤為突出。

對此,Evelyn 在 2017 年的《紐約時報》採訪中坦言,「事實上很抱歉的是,我從未想過文字處理器的誕生可能會危及到女性的工作。雖然我不是一個狂熱的女權主義者,但我為Data Secretary 打的第一支廣告就是 1971 年刊登於《女士(Ms.)》雜誌的文章,慶賀了『毫無前途的秘書工作的終結』」,她鼓勵女性跳出無休無止且毫無發展空間的刻板工作。

先驅已逝,但身後還留下了一連串的「Ctrl-C + Ctrl-V / Cmd-C + Cmd-V」。複製粘貼吞沒的,從來都不是原創思維。

最後,願你要的成功可以複製,有處粘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SDN 的精彩文章:

開發者編程時應該圍著「程序」轉嗎?
爬取了 48048 條評論數據,解讀 9.3 分的《毒液》是否值得一看?

TAG:CS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