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了想放假,放假了又想上班」,「節日壓力」不是傳說
「小時候總盼著節日,長大了反而怕過節」,這句話我們應該都聽過。節假日乍看上去好像意味著悠閑自在、不用開工,但如果一個一個環節地推敲過去,你就會發現,真正愉快的時間,其實並沒有那麼多。
第一個是「怎麼花錢」。調查中最容易引起家庭節日矛盾的兩個話題就是「去哪度假」(35%)和「花多少錢買禮物」(31%)。關於這點,跟家人/伴侶一起過節的朋友們體會應該更深一些,原因跟我們之前分析過的「宜家吵架」類似:節假日消費與買傢具一樣,都屬於金錢觀/家庭觀/生活方式密集展示和碰撞的領域,光是「一場全程延誤+目的地人山人海的雙人長途旅行」,或者「今年的禮物又是對方從淘寶買的擺件」這樣的細節,也足夠引起一場小型家庭內部爭論,更不用說那種多數時間都呆在一起的長假了。
Giphy Peanuts
其次是「去哪家過節」(29%)和「誰來做家務」(27%)。這兩條就符合我國國情多了:在「最讓人心累的節日勞動」這個調查里,排名第一的選項就是「大型家族聚會」,別看這六個字好像挺短,它可以包含「今年去你家還是去我家」「如何應對家族熊孩子和熊親戚」「怎麼在長輩們的盤問中存活下來」「吃完飯要不要主動幹活」等等眾多經典難題,基本上就是中國式節日的縮影。
當然了,「沉默才是家庭和睦的真諦」這一普遍真理,在假期也是行之有效的:調查中,有超過一半(56%)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在節假日期間為了躲避吵架不得不忍氣吞聲(「bite their lip」),64%的人則乾脆設置了「談話禁區」,包括政治、私生活、宗教等等。覺得這幾項不太好理解的話,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跟爸媽討論新聞聯播/闢謠偽科學養生/逃避婚育論戰的場景就知道了。
Giphy foxadhd
「節日壓力」從哪個時刻開始?
New York Post 在去年聖誕節說,節日壓力通常會在節前兩周(12 月 13 號)左右開始出現,在聖誕節當天達到頂點,然後一直持續到月底,即假日季結束。
所以,所謂的「讓人緊張又期待的節日氣氛」,有時候講白了,其實就是各大賣場全天候播放的「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Jingle Bells」《發財發福中國年》《恭喜發財》,以及人們在貨架之間穿梭不停買買買的景象。俗話說,「沒有被《恭喜發財》單曲循環逼瘋的新年是不完整的」,這句話確實可以概括大家痛並快樂著的節日心態。
Giphy Minions
最後你可能會問,既然放假這麼難受,我們為啥還如此期待放假?今年年初,一個來自英國的調查就(非常文藝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在英國人心中,假期最讓人期待的部分,其實是「旅途剛開始去機場的路上」以及「節前最後一天下班時分」,而不是旅遊的途中。換言之,如果年底假期你沒錢出去玩只能窩家裡的話,別灰心,你從現在就可以安慰自己,此時此刻才是最接近度假真諦的狀態:放假最快樂的時候,就是它還沒正式開始的時候,既然假期的真正奧義你都已經體驗完了,還老想著旅遊幹啥?
題圖來自:鄭舒雅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蔚來新車售價更低,但最快要明年二季度交付
※電影《都是真的》,講的是莎士比亞生命的最後三年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