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人人貸:穿越爆雷潮
人人貸聯合創始人 楊一夫
來源 | 不凡商業
作者 | 石富元
1984年出生的楊一夫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2006年從北大金融數學系畢業後又跑到荷蘭自由大學讀了金融學碩士。
2009年剛剛回國的楊一夫,經北大校友李欣賀介紹,認識了比他們小一屆的清華畢業生張適時,三人理念比較一致,便決定共同創業。
創業的方向找了小一年,年底時三人決定做P2P網貸。
在他們看來,當時的金融行業缺乏創新,如果利用互聯網可以突破各種行業資源與資質限制,直接從零進入金融市場。
再加上楊一夫有金融背景,李欣賀之前在德意志銀行、中銀國際、渤海產業投資基金都有金融投資經驗,張適時金融系畢業後也曾在私募基金任職,三人組成團隊可以優勢互補。
楊一夫負責風控,李欣賀負責對外聯絡,張適時則主管產品和規劃。
從左至右:李欣賀、張適時、楊一夫
2010年4月人人貸成立,同年10月產品上線。
第一個借款用戶,是楊一夫他們花了幾個小時談下來的,對方是一位山東的小生意人,借款1萬元,還款周期12個月,最終也按時還上了借貸。
人人貸成立的年份,是P2P自2007年在中國出現以後到達的第一個發展高潮期。兩年後人人貸便進入了行業第一梯隊,監管部門甚至曾經在監管文件中把「人人貸」當作了P2P網貸的代名詞。
截至今年11月底,人人貸累計成交金額745億元,借貸餘額342億元,集團旗下另一家以線下金融信息服務為核心業務的公司友信普惠,在幾乎所有的一二線城市布局了200多個線下分支機構,業務員過萬。
人人貸最近的一次融資記錄,還是2014年初以集團名義完成的由摯信資本領投的1.3億美元A輪融資,當時成為互聯網金融行業全球最大單筆A輪融資。
創業8年,人人貸已經完整經過數個借貸周期,在爆雷潮與強監管接踵而至的當下,楊一夫告訴不凡商業,P2P這些年是創造了很多正向價值的,比如向小微實體企業輸血。
而一家平台最終能否扛過寒冬,他認為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是資產端能力和風控能力。
資產選擇
2010年10月份上線的人人貸1.0版本官網,還是一個只能搜集信息的網頁,用戶錄入借款信息,楊一夫他們需要用辦公室座機與對方取得聯繫,通過人工完成所有的審核、放貸等工作。
據楊一夫回憶,當時他們一直想做一個各方面都完善的產品,但發現上線日期一拖再拖,最終決定先上線一個能用的初始版本,等業務跑通了再儘快進行產品迭代。
在P2P已經有了一定市場認知的2011年,人人貸很快就打開了局面,但楊一夫逐漸開始認識到在數據缺失的情況下純線上借款評估存在很大的風險隱患。
「當時的個人徵信數據是十分缺失的,所有的資料都需要肉眼審核,而且技術條件不成熟,只通過線上驗證數據的真實性風險太高,因此我們選擇了通過線下渠道提供借款客戶服務的模式作為補充。」楊一夫向不凡商業說道。
2011年人人貸成立了友信普惠,專註於線下借款客戶開發和信用核驗,2012年人人貸開始集團化運作,集團名為人人友信(現更名友信金服),人人貸則專註於線上用戶的獲取與運營。
友信普惠瞄準的是個人信用借款用戶,其中以小微企業主或個體戶為主,借來的錢款主要用於生意。
雖然都是經營性貸款,但與企業貸款不同,作為個體勞動力為核心生產要素的小生意人,即使生意失敗,只要有持續的勞動能力,欠債不還的概率也很小。況且平均8萬元的借款額度,24-36期的借款期限平攤下來,一個月只需要還幾千元錢,打個工也能把錢還了。
而且這批用戶,是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服務不到的用戶,即使在大力扶持小微企業的當下,銀行也只能服務到借款規模在至少幾十上百萬元的「小微企業」。
銀行風險偏好較低,只能依託於傳統以抵押擔保為主要手段來提供個體融資服務,並且在效率等方面無法真正滿足小微企業主的應急性資金周轉需求。
個體經營戶的經營性貸款,額度小、周期長、風險相對高,銀行無論從成本、風險還是管理體系考量,都缺乏足夠的意願。所以人人貸服務的這類對象與銀行的客戶需求天然分層。
如果按平均30個月的借款周期,人人貸在8年的時間裡已經完整經歷過3個風險周期,按楊一夫的話講,只有經歷過多個風險周期考驗的平台,才能摸清楚一個資產裡面所有的坑。
而且在楊一夫看來,個人信貸資產還是少數能夠穿越經濟周期的資產類型。
在一個經濟周期的下行階段,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會賠錢,為了防止「過去8年賺的錢不至於在2年內賠光」,銀行一般都會靠多種資產投資組合來對衝風險,降低資產價格的波動幅度。
但個人信貸資產,天然波動性小,即使是經濟下行,也很少有人會為一個月幾千元錢的貸款而違約。因此楊一夫透露,未來人人貸並不打算拓展多種類型的資產,而是要把個人信貸資產做透。
「中國個人信貸資產規模有24萬億,而且每年還在快速增長,就只算小微企業主經營性借款也有數萬億,只要能在這個細分市場做到10%-20%的佔有率,就已經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規模。」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大量個人信用數據被記錄下來,網貸企業現在有能力通過線上遠程核驗用戶的資質,所以除了線下借款用戶獲取渠道,人人貸也開始拓展線上渠道。
從線上到線下,再從線下回歸線上,決策的背後驅動是風控技術的迭代。
風控不是一道門
在人人貸發展早期,楊一夫主要負責業務的風控環節。自從獲客渠道從線上轉移到線下後,他經常出沒在理髮店、小飯館、廢品收購站等場所。
「比起用戶提交的申請資料,去查他的客流量、水表、電錶,到宿舍去看員工的去留情況等,更能判斷一個貸款用戶的信用資質。」
後來隨著風控專家、專業風控團隊的引入,楊一夫才漸漸從一線撤下來。但對風控工作熟悉的他,並不被所謂的演算法模型所迷惑。
在他看來,模型是風控里門檻最低的事情,因為只要技術團隊不笨,一個公司探索出來的新型風控模型很快就會被競爭對手學會。「風控並非只是風控部門的事,而關乎公司整體的管理。」
楊一夫舉例,作業系統的效率也能決定風控的強弱,因為工作效率低,會逼迫一線業務員動歪腦筋賺錢。
「如果錄入一個訂單就需要兩三個小時,那麼一線業務員為了提高業績,就會想辦法到市場購買二手單衝量,或者把一手單轉賣出去賺差價。」
從2011年開始,楊一夫就注重對作業系統的優化,直到現在,友信普惠的一線業務員一二十分鐘就能完成一個線下訂單的信息錄入,在保證效率的情況下,業務員出現職業操守風險的概率就會降低。
這還只是一個方面,管理人員進行精細化管理的難度、用戶界面的易用性、決策層對資產類型的選擇等,都會影響到最終的風控水平。
2015年火爆的股票配資、2016年盛行的校園貸等「機會」,人人貸都沒碰,因為10倍配資槓桿背後是血本無歸的風險,大量給學生放貸款背後是無法控制的社會負效應,這些都是風控需要考慮的問題。
「風險會尋找薄弱點入侵,而不會被一套風控模型就擋在門外。」
P2P下半場
今年6月份P2P行業再現爆雷潮,大量平台倒閉、跑路,在運營平台數量已經從6月初的1800多家銳減到當下的1100多家。
與此同時,網貸行業風險自查工作再次趨嚴,各地互金監管部門紛紛入駐企業進行審計工作,平台也紛紛被要求披露經營數據。
在爆雷潮與強監管的雙重影響下,不少業內人士和投資人預測,行業還將經歷進一步的淘汰。
在這種嚴苛的大環境下,人人貸在合規的框架下維持著300多億元的借貸餘額,而借貸餘額的規模直接決定了一家P2P平台的生存能力。
楊一夫告訴不凡商業,在行業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頭部平台的資產質量更有保障,因此投資人會更多地流向頭部平台。相應的,也只有頭部平台還有能力向外放款,因此可以保證借款的用戶能順利地借到錢。
在進入下半場後,P2P已經開始加速頭部化集中。但同時楊一夫也認為,金融行業和互聯網行業不同,並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壟斷格局,在行業內佔領百分之十幾的市場份額就足以成為行業龍頭。
編輯|橙月
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非鉛筆道原創,不對文中觀點和真實性負責,內容僅供讀者參考。
※阿里大文娛總裁樊路遠:優酷將內部全面整頓 審視自身流程和極致漏洞
TAG:鉛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