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陶淵明的這首詩,讓迷茫的你看清人生真諦

陶淵明的這首詩,讓迷茫的你看清人生真諦

他隱居田園、淡泊名利,作為一名偉大的詩人,他曾寫下一首詩,風流不輸李白。

陶淵明的這首詩,讓迷茫的你看清人生真諦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 ,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他的那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讓無數身處喧囂的人嚮往不已。

《雜詩十二首之一》

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這首詩的譯文: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塵土,原本就像飄泊風塵,沒有根蒂。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世間人人都應當視同兄弟,又何必只有骨肉兄弟才能親近?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及時行樂,有酒就要邀請鄰里朋友一起共飲。人生就如同時光一樣,只要過去了,就不會重新再來,因此,要趁著年富力強,勉勵自己,多做些應該做的事。

陶淵明的這首詩,讓迷茫的你看清人生真諦

"人生無根蒂"四句感嘆人生之無常。

人生在世即如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沒有著落,沒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由於命運變幻莫測,人生飄泊不定,種種遭遇和變故不斷地改變著人,每一個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

陶淵明雖然"少無適俗韻",懷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宏大抱負,但他生值晉宋易代前後,政治黑暗,戰亂頻仍,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迫於生計,他幾度出仕,幾度退隱,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終於在四十一歲時辭職歸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態,如此經歷,使他對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雖然在他的隱逸詩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曠達超然之志,平和沖淡之情,但在他的內心深處,蘊藏著的是一種理想破滅的失落,一種人生如幻的絕望。

比起歷朝歷代很多詩人恨不得躋廟堂之高,陶淵明算是有著別樣的追求,他也曾做過幾年小官,但最終選擇辭官歸隱田園,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關於他的那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至今讓我們嚮往。

陶淵明的這首詩,讓迷茫的你看清人生真諦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這一層意思出自《論語》:"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這是陶淵明在戰亂年代對和平、泛愛的一種理想渴求。"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閱歷的豐富往往使人對人生的悲劇性有更深刻的認識,年齡的增長常常使人更難以尋得生活中的歡樂和激動,處於政治黑暗時期的陶淵明更是如此,這在他的詩中表露得非常明確:"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雜詩》其五)但他畢竟沒有完全放棄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轉向官場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尋求美,轉向仕途榮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尋求精神上的歡樂,這種歡樂平淡沖和、明凈淳樸。"斗酒聚比鄰"正是這種陶淵明式的歡樂的寫照。

陶淵明的這首詩,讓迷茫的你看清人生真諦

"盛年不重來"鼓勵人們及時行樂

現常用來勉勵年輕人要抓緊時機,珍惜光陰,努力學習,奮發上進。但陶淵明的本意卻與此大相徑庭,是鼓勵人們要及時行樂。既然生命是這麼短促,人生是這麼不可把握,社會是這麼黑暗,歡樂是這麼不易尋得,那麼,對生活中偶爾還能尋得的一點點歡樂,不要錯過,要及時抓住它,盡情享受。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我們必須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考察,"它實質上標誌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淵明在自然中發現了純凈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質樸的人際關係,在田園勞動中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首詩起筆即命運之不可把握髮出慨嘆,讀來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繼而稍稍振起,詩人執著地在生活中尋找著友愛,尋找著歡樂,給人一線希望。終篇慷慨激越,使人為之感奮。全詩用語樸實無華,取譬平常,質如璞玉,然而內蘊卻極豐富,波瀾跌宕,發人深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俠公社 的精彩文章:

寒冷的冬天,古人取暖除了靠抖還有各種避寒神器!
為了不讓孩子玩手機,矽谷家長們想了個法子

TAG:遊俠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