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說句冒犯的話,你比馬思純差遠了

說句冒犯的話,你比馬思純差遠了

並不洗白白的壹讀君 | 彤 子

周末,馬思純發了條微博:讀《第一爐香》有感。引用了張愛玲「語錄」,惹怒了張愛玲粉絲。

張粉真心忠告「少寫讀後感」,馬思純回應:

承認錯誤表示會因怕犯錯而「少寫讀後感」。學生時代每個班都會出現類似的情況,有些人就是不怕批評,不怕犯錯。也有人特別怕犯錯,似乎一犯錯天就會塌下來。

其實,這顆瓜折射出的是兩種思維:

成長思維與固定思維

什麼是成長思維、固定思維?我們先看個小故事。

1978年,Dweck參與過一項試驗:給小孩子們玩難度遞增的智力拚圖,記錄他們在解題過程中說的話。

所有小朋友在玩拼圖遊戲初期,都會展現出濃厚的興趣,但隨著遊戲難度上升,有些小朋友開始失去耐心。

他們責備自己記性不好,會抗議這個遊戲不好玩,甚至通過才藝展示來轉移測試者的注意力。但遭遇測試者無視,被迫繼續做題時,小朋友們會通過裝傻來掩飾自己不想接受失敗的情緒,假裝自己一開始就沒認真玩這個智力拚圖。

場面效果圖:我媽叫我回家吃飯......

還有小朋友會發脾氣,把拼圖扔到地上——竭盡所能的放棄

當時的Dweck認為會從容接受失敗就是成功。所以,她設定實驗中成功的小朋友應該是像她一樣,會隱藏自己沮喪、憤怒的情緒,然後有禮貌的說:「我不確定自己還想玩下去。」

然而,令Dwec震驚的是秉持另一種態度的小朋友。

相比「高姿態」的放棄者,實驗中還出現了滿懷「啊Q」精神的低姿態勝利者。他們不是能夠接受失敗,他們根本沒把失敗放在心上

這些小朋友在題目難度升級時沒有負面情緒。甚至比測試者更加享受實驗的過程「我喜歡挑戰。」「越難的題目越有意思。」這些孩子並不是智力過人,他們也會被某個環節完全卡住,此時他們會抬起頭,盯著測試者:「我覺得你應該給我點線索。」

場面效果圖:遇到這種孩子時,估計是測試者更想放棄。

Dweck發現這些孩子才是她的榜樣,為此Dweck的職業生涯發生了轉變,現在她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

Dweck教授把這兩種態度歸於思維方式的差異,並稱這兩種思維方式為「固定式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式思維模式」的人相信他們的基本能力、智力、才能是固定不變的。他們天生聰慧,並努力保持自己看起來聰明的特徵,失敗會導致他們顯得不聰明,所以要避免。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追求的不是「顯得聰明」,而是失敗中的學習經驗,從而獲得新的技能。

就如同咱們的一句古話:

失敗是成功的母親

據傳巨人網路前董事長史玉柱老師有句名言:

人這動物啊,每成功一次,智商就下降一截;每失敗一次,智商就上升一截。

都說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不斷經歷失敗才能成功,但更多成功人士從小家境好,受過良好教育,先決條件高人一等(出生在終點線附近),他們的成功不是咱們靠努力就能得來的,所以不可複製。

真正白手起家有功成名就的大富豪寥寥無幾,也很難說機遇、運氣在其中起了幾分作用。

馬爸爸!我們對錢有興趣!

更多人的經歷是:一直和成功他媽在一起,卻沒「生出」成功這個孩子的尷尬。

於是他們受夠了,並告訴別人:「別信這些鬼東西。」

其實,「成長型思維模式」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偉大的成就(努力創業 ≠ 下一個馬爸爸),而是准許自己過壓力更小,且更成功的生活。

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明白,自己在某方面的「天賦」、「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學習、良好的教育、持之以恆得來的。每獲得一點能力,自己的智力也會有一點提升,比過去的自己更強、更好,同時也意味著未來的自己會擁有更多出路和機會。

但是,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 成功一樣,「固定式思維模式」也能成功。

社會上很多持有「固定式思維模式」的人相當成功、自信、有才華。正如他們所堅信的,基因優勢、環境優勢確實能使一些人天生優於他人。而且:

金無足赤,人無100%的成長型思維

任何個體都同時具備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思維的存在比例會隨個人經歷變化而變化。

再樂觀的人遭遇重大挫折時,也不會笑著說:「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人在身陷困境時會啟動精神防禦機制,在這種狀態下會抑製成長型思維,同時也是固定型思維的觸發機制。

那麼如何促進自己的成長型思維呢?

1. 降低公眾自我意識

公眾自我意識是對他人的看法的自我意識。

過度在意他人看法的人既不願意當眾發言,也不願意受到他人指責、嘲笑,還可能導致社交焦慮

只要告訴自己:別人沒那麼關注我、等著看我笑話,別人也沒有那麼在意我的表現。就能有效消減公眾自我意識。

2. 正確歸因

任何錯誤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有內因(個人)、外因(他人、環境)之分,有些人一味把錯誤原因推向外部,這是自私偏見,成功時他們也會把功勞全部劃歸到內因(比如天賦),這也是前面提到的標準「固定式思維模式」

那向內歸因,且持續的向內歸因會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嗎?不會,那隻會得抑鬱症。

正確的歸因方式應當是客觀、平衡的——不論結果是好是壞,要明白結果是由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兩者只是佔比不同,自身問題要改正,外部原因盡量避免。

3. 學習「防禦性悲觀」

雖然叫悲觀,但「防禦性悲觀」是一種有效的降低焦慮的方式。與破罐破摔的悲觀主義不同,「防禦性悲觀」是類似於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戰略。在事情發生前設定最壞的幾種情境,並提前做出準備預防失敗。而不是把重點放在恐懼失敗、為失敗找借口上。

Norem和Burdzovic Andreas研究發現,與樂觀主義者相比,防禦性悲觀主義者進入大學時的自尊水平較低。但在大四時,其自尊心已增長到與樂觀主義者幾乎相同的程度。樂觀主義者的自尊水平無變化,但沒有採用防禦性悲觀的悲觀主義者的自尊心會在大學結束時略有下降。

其實犯錯如同摔跟頭一樣平常,怕摔跤就學不會走路,學會走路後,依然不影響你繼續摔跤,即便是專業走路人士。

任何人在專業領域都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壹讀君也難免寫出錯別字。

所以一個「成長型思維模式」下的人不止容許自己犯錯也會包容別人的錯誤

他們不會輕易對別人說:「你不行。」也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否定。

在馬思純同學的正面回復後,張粉也給於了正面的回饋。

有人說,馬思純的回應是包裝公司做的,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偶像人設

其實偶像本就是給年輕人效仿的樣板,只要立意正確,能傳導正面的思維方式,具體是馬思純個人智慧還是文案團隊的集體智慧,並不重要。

參考資料:

吳艷茹, 郭蕾. 成長型思維:「互聯網+」時代教師自主發展的動力源[J]. 天津師範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 2017, 18(4):12-17.

於彩霞. 大學生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培養探究[J]. 吉林工商學院學報, 2017(6):122-124.

陳小蒙. winner 比 loser 贏在哪?. 2013.

Dweck, Carol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ISBN 978-0-345-47232-8.

"Stanford University"s Carol Dweck on the Growth Mindset and Education". OneDublin.org. 2012-06-19.

Yeager, Devid; Dweck, Carol (2012). "Mindsets That Promote Resilience: When Students Believe Tha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Can Be Developed"

Rhodewalt & Fairfield, 1991; Rhodewalt, Morf, Hazlett & Fairfield, 1991

Norem, J. K., & Burdzovic Andreas, J. (2006). Understanding journeys: Individual growth analysis as a tool for study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hange over time. In A. D. Ong & M. van Dulmen (Eds.), Handbook of Method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pp. 1036-1058).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rnd Simon Identity in Modern Society, p. 30, Blacwell Publishing, 2004ISBN978-0-631-22747-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沙雕小說有多野?
瘦不下來?五個減肥誤區必須了解一下

TAG:壹讀 |